汉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03756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称谓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谓体现了人们在特定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和角色,反映了社会文化和一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男性往往是处于中心地位,而女性常常被人们理所当然地排除在社会活动以外,从汉语称谓语的使用上,就能十分明显地看出一些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称谓语中相关女性称谓的缺失和加“女”字以示区别;亲属称谓语中“内”“外”有别、男前女后的词语排序、男性为中介;姓名称谓语中男女命名的差异、婚后女性姓名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社会分工的不同。由于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可以通过改造语言文字和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来逐渐消除这种歧视现象。
  【关键词】:汉语;称谓语;性别歧视; 传统文化
  一、汉语称谓语的概念
  (一)汉语称谓语的概念
  一直以来,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都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结论。《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语是这样解释的:“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此外,对于称谓语和称呼语的区分,学界也存在一定的争论。按照曹炜先生的观点,他认为称呼语和称谓语是不同的,他把称谓语划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类,称呼语则可以分为亲属、社会和姓名称呼语三类。有的认为称谓语里包括称呼语,他们认为“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人与人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身份、职业等的名称;而称呼语是称谓语中那部分能够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2]
  二、汉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表现
  称谓体现了人们在特定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和角色,反映社会文化和一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社会地位、角色身份都可以在称谓中得到体现。一个普通的称谓语,比如“男”和“女”,单看两个字,是区别词,只是用来区分性别,是平等的,但是,一旦用到某一个现实的社交活动中,它就具有了不同的社会内涵,甚至出现对女性的严重的贬低和偏见。
  (一)社会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社会称谓语一般是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人在社交中使用的称谓语,它们表示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纵览如此多的社会称谓语,不难发现,在对待女性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
  1.相关女性称谓的缺失
  在众多的社会称谓语中,女性社会称谓语的缺失很能体现出男尊女卑这一明显的歧视视象。比如“先生”和“小姐”、“女士”:“先生”一词是一个使用很普遍的大社会称谓,用来称呼男士,可以用于口语也可以用于书面语,可以称呼陌生男士也可以称呼熟悉的,不含贬义;而“小姐”一词,多是用于称呼年轻女性,现如今甚至被赋予了一定的贬义色彩。也许你会问,“女士”一词难道不可以用来和“先生”一词作对应称呼女性吗?是的,“女士”一词更多用于那种十分正式的场合,比如开会致词的时候,会用“女士们”、“各位女士”称呼女性,除此之外,“女士”一词更多用于背称,生活中鲜有见了女性就说“女士你好”的,那样让人非常别扭,但是见了男性则可以说“先生您好”,这样就找不出一个词来与“先生”一词相对应地称呼女性。这样从社会称谓语的缺位现象看,很多关于女性的称谓缺失,而关于男性的则很容易找到,就不难发现其间对女性的歧视。
  2.加“女”字以示区别
  现代社会中我们总会有一种刻板印象,觉得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是男性,一旦某一位女性在某一领域做出些成绩,都会引起特别的关注,人们就会十分刻意地在她的姓名前边加一个“女”字标签以示区别,比如“女作家”、“女博士”、“女科学家”、“女飞行员”等等, 但人们却从来不说“男作家”、“男博士”,只要出现“作家”“博士”人们也是习惯性地认为是男的。刻意地加“女”字标签来以示区别,这在表面上看好像是在强调或者说是提醒大家特别注意到某女子的不同寻常,但在另一方面却是在体现一种对女性的歧视。
  (二)亲属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亲属称谓语基于人们的血缘或婚姻关系存在,主要在有亲属关系的人之间使用。”[4]家族中的称谓也是依血缘关系而定的。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几世同堂的大家庭, 老舍曾写过《四世同堂》,老北京有四合院,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人数总是有很多,中国古代礼法又十分严格,对亲属的称谓方面自然是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十分地严谨,几乎给每个亲属都制定了不同的称谓,而纵观众多有关于女性的亲属称谓语上,我们会发现很多男尊女卑的现象。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1.“内”“外”有别
  嫡长子继承制是十分重视男性血亲的,而女儿一般不会被选为家族的继承人,因为她们总是要嫁出去,成为别人家的人,进入到丈夫所在的家庭中。在汉语称谓语系统中,和父系亲属称谓比较,母系亲属称谓分类少,也不如父系复杂。母系亲属都会加个“外”字,女儿一旦出嫁成家,有了孩子,就会被娘家人看做“外”人,不能再算在父亲家族中了。而我们称呼自己爸爸的父母为“爷爷奶奶”,与称呼妈妈的父母为“外公、外婆”相比,显得更为亲切。如此看来,外亲和内亲相对存在,女性的从属地位可见一斑。
  2. 男前女后的词语排序
  男先女后的词语排序,是说在表示男女两性的词同时出现时,两者前后顺序不同,男的总在前,比如:“父母、夫妇、公婆、儿女、兄妹”等,如果反过来说“母父”“婆公”则是绝对不允许的,女的总在后边,排序分先后反映出人们对性别角色的不同认识,也仿佛在向我们显示男性独特的优越感,而女性注定是跟随其后的弱势群体。悠悠华夏几千载,封建思想的烙印早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里,汉语称谓上的性别歧视也随之由来已久,从男女两性词的排列顺序上就可看出。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到现在依然束缚着广大中国女性。
  3.男性为中介
  中国社会习惯以男性为中介来称呼女性[5],比较常见的是,男人年龄如果比参照者大,妻子的称谓就随之大,反之,就小,却不是根据妻子的实际年龄比参照者大还是小,好像女人的年龄可以忽略不计。时至今日,在一些农村地区,有的妇女要降一辈分,自己的子女称呼长辈什么自己就称呼什么,以此来表示对长辈亲属的尊敬3。比如,跟孩子一起称公婆为“爷爷”、“奶奶”,称丈夫的兄弟姐妹为“大伯”、“叔叔”、“小姑”等。至此,女性再次丧失了自己的存在感,又变成了孩子的附属,这也恰好透露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是跟随丈夫,就是跟随孩子,从没有自主权,是男人的附属。
  结 语
  称谓语是人们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因素的差异,在不同社会角色和各种社会关系里使用的名称。从它的分类切入,我们看到了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里的性别差异:人们标记有作为的女性,让有关女性的称谓缺失;血缘关系里内外有别,男性为主;言辞中男前女后,褒男贬女;取名字时,男女有别,已婚女无名无姓。那些贬低女性的称谓,那些不公平的过去,都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影响了我们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抛弃旧眼光,公平对待女性,这将有助于两性之间更好地沟通,也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加正确地使用称谓语,增强对性别歧视语的敏感性和抵制性,能帮助我们建立平等友好的新型人际称谓系统,也有利于更加顺畅有效地进行社会交际。
  参考文献:
  [1]刘彬.汉语中体现出的性别歧视现象[J].焦作大学学报,2009(2):18.
  [2]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2,64,65.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的木雕艺术历史悠久,在文化传承和室内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各式各样的木雕工艺品既展现出中国的文化精髓,又与现在室内建设相结合,增添艺术氛围,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要。  【关键词】:木雕艺术;木雕工艺;观赏性木雕,实用性木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对木雕艺术有很大兴趣。因为人们不仅可以用木雕艺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还可以增强人们的生活情趣。木雕艺术有着非常独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物价、房价的飞速迅涨。人们都渴望城市里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在这个理想空间里,没有各种约束与限制,在各种功能区正常发挥作用的同时尽情享受集约型空间带给你的合理释放,尽情享受惬意生活和属于你的世界。本文结合行为环境知识和心理学知识,以及空间合理利用等个方面,对集约型空间做以分析探讨,抒以拙见,做抛砖引玉之工。  【关键词】:集约型;空间利用;设计观念  集约型
期刊
“舍”在中国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是和中国哲学密不可分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里的损即减损,这就促使中国画一般讲怎么减东西,怎么做到小中见大。化繁为简,提炼笔墨,简括构图,做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使万象物色,用简净至纯的笔墨来表达情感。中国哲学是做的负法哲学。舍是一个明理的过程,损之又损,减之又减,舍而再舍,约而再约“道”便显露出来;这个求道的过程中,就已经开辟出一块广阔的空
期刊
【摘要】:养生的概念古已有之,如防重于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本文旨在从音乐养生、治疗的文献以及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本体分析研究音乐治疗及养生的原理。  【关键词】:音乐治疗;音乐养生;音乐美学  一、音乐治疗及养生的文献背景  古代的音乐理论和中医理论,我们可以在《黄帝内经》、《乐记》、《汉书·艺文志》、《律历志》和《太平经》、《说苑》、《琴赋
期刊
【摘要】:舞台美术设计是舞台演出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在刻画人物形象,营造舞台氛围,揭示剧情内涵和人物内心世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传统舞台美术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对舞台美术设计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探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舞台设计的定义和作用,舞台美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影响舞台美术设计的因素,并重点对舞台美术设计的创新与发展进行
期刊
【摘要】:水袖是戏曲舞蹈中最有表现力的技艺,其在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进程中也充当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传统的戏曲“水袖”训练对中国古典舞的教材补充、人才培养有着极大帮助;另一方面,“古为今用”的水袖艺术对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作者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教育工作者,结合在水袖教学与剧目排练上的体会与经验,对中国古典舞中水袖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水袖;继承;发展  0引
期刊
【摘要】:虽然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中都有汉语的教学内容,但是二者在具体的汉语教学内容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尤其是在句型的教学方面,二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本文将结合现代汉语句型和对外汉语句型的论述,简要探讨和分析二者的具体教学。  【关键词】:现代汉语句型;对外汉语句型;研究  引言:句型句式是构成一套完整语言体系的奠基石,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格外注重,尤其是在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这种强调学生运用能力的教学
期刊
【摘要】:油画作为一种舶来品,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审美特点,以及特殊的地域性不断地碰撞、发展,最终成为了具有中国自身民族特色的画种。中国油画本土化过程即西方写实和中国写意精神的契合之路。  【关键词】:写意精神;西方油画;中国画  一、中国油画中写意性的表现  (一)中国油画的写意精神与文人画的渊源  “写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核心,亦是文人画的精神内涵。中国画至始至终都讲究意境表现之美。文人画作为
期刊
【摘要】:舞台道具是舞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演员的第二只手”,在戏剧表演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具体实例,论述了舞台道具在戏剧表演中推动剧情发展、渲染氛围和刻画人物的三大作用。  【关键词】:剧情发展;渲染氛围;刻画人物  众所周知,舞台美术简称舞美,是戏剧演出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种造型因素的统称。舞美包括化妆、道具、服装、布景、灯光等,其中,舞台道具是舞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道具是指舞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色彩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舞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色彩设计与剧情、舞台灯光、布景等密切相关,光色的恰当运用,能够获得观众的青睐,达到最佳的舞台艺术效果。本文首先阐述的是色彩在舞台灯光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其次简要概述舞台灯光设计中的色彩的应用原则,最后着重分析了色彩在舞台灯光设计中的具体的应用,以期对相关的舞台工作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舞台灯光;色彩设计;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