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工会会计制度保持独立,但一直充分借鉴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理论和方法,并在改革进度上与其努力保持同步,从而形成自身特色。2017年10月,财政部发布了《政府会计制度》,这必将促进工会会计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文章梳理了我国工会会计制度紧随政府会计制度进行的重大建设及完善举措,指出工会会计应借鉴政府会计制度,实现核算基础统一化、计量属性多样化、分类核算科学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当前需要对工会会计核算重分类和规范化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工会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制度; 预算会计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3-0015-04
一、引言
工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其活动具有典型的服务性、非营利特征。与政府及其他非营利性组织比较,工会经费保持系统独立。由于工会性质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工会预算管理办法》,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牵头制定专门制度——《工会会计制度》,对工会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工会会计制度把工会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围绕工会经费,核算和监督各级工会的预算执行和经济活动。我国工会会计制度经过多次完善,在核算理论和方法上充分借鉴《政府会计制度》,在改革进度上努力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保持同步,形成了独立的会计制度。
二、我国工会会计制度与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同步变迁
(一)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会计规范模式分为会计制度模式、会计准则模式和制度加准则模式三类,我国政府会计采用会计制度加准则模式,即以强制性制度对政府单位会计核算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并要求政府单位按此执行。受我国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的影响,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呈现循序渐进的变迁路径,在2013年基本完善了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其间主要经过两个重要阶段:
1.建設基本的预算会计体系、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体系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为满足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政府单位和其他非营利主体会计核算与监督的需要,我国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并在1998年前后形成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的预算会计体系[1]。该体系以预算会计作为主要模式,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各项财政收支活动,重点考核各项收支是否按照预算执行。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依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核算和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机关总预算的执行;行政单位会计依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和监督各级行政党派、政协机关核算和监督国家预算资金的取得、使用及其结果;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则由《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科研事业单位、彩票机构、测绘事业单位、地质勘探单位、国有建设单位等行业制度构成。1999年,我国又建立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等在内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体系,2000年发布了《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另外,为推动民间非营利组织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票据管理使用制度,2004年我国发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自此,我国基本预算会计体系、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体系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建设基本构建完成。
2.完善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设为重点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
“十二五”时期,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配合财政改革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牵头开展了医院、高等学校、科学事业单位等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2010年12月,财政部发布新《医院会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2011年3月,制定印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暂行办法》;2012年12月,发布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后,财政部又修订发布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彩票机构会计制度》等。全面修订后的会计标准,基本解决了当时部门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满足了当时的需要。
(二)我国工会会计制度紧随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同步变迁
为满足服务工会管理实际,我国工会会计制度紧跟工会管理改革时代步伐,与政府会计制度同步进行建设和完善,在核算理论和方法充分借鉴政府预算会计的基本思路。其改革也同步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1.制定和颁布《工会会计制度》(1998)
为解决工会会计核算缺乏制度约束问题,1998年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布了《工会会计制度》。借鉴1998年颁布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工会会计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个会计要素,并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制度主要明确了会计核算的一级科目,其中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经费集中户存款、借出款、拨出经费、应收上级补助、应收上解经费、暂付款、库存材料、有价证券、投资、专项资金占用、固定资产13项;负债包括借入款、拨入经费、应付上解经费、应付补助下级经费、暂存款、代管经费、拨入专项资金7项;净资产仅有固定基金、投资基金、专用基金、后备金、经费结余、预算周转金6项。收入按照来源分为会费收入、拨交经费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政府或行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7项,支出按目的分为会员活动费、职工活动费、工会业务费、工会行政费、专项资金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事业支出、上解经费支出、其他支出9项。基本的《工会会计制度》借鉴行政单位预算会计体系,统一了工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了工会会计核算,为工会财务管理和制度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工会会计制度(1998)》的修订和完善
【关键词】 工会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制度; 预算会计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3-0015-04
一、引言
工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其活动具有典型的服务性、非营利特征。与政府及其他非营利性组织比较,工会经费保持系统独立。由于工会性质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工会预算管理办法》,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牵头制定专门制度——《工会会计制度》,对工会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工会会计制度把工会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围绕工会经费,核算和监督各级工会的预算执行和经济活动。我国工会会计制度经过多次完善,在核算理论和方法上充分借鉴《政府会计制度》,在改革进度上努力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保持同步,形成了独立的会计制度。
二、我国工会会计制度与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同步变迁
(一)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会计规范模式分为会计制度模式、会计准则模式和制度加准则模式三类,我国政府会计采用会计制度加准则模式,即以强制性制度对政府单位会计核算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并要求政府单位按此执行。受我国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的影响,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呈现循序渐进的变迁路径,在2013年基本完善了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其间主要经过两个重要阶段:
1.建設基本的预算会计体系、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体系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为满足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政府单位和其他非营利主体会计核算与监督的需要,我国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并在1998年前后形成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的预算会计体系[1]。该体系以预算会计作为主要模式,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各项财政收支活动,重点考核各项收支是否按照预算执行。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依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核算和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机关总预算的执行;行政单位会计依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和监督各级行政党派、政协机关核算和监督国家预算资金的取得、使用及其结果;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则由《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科研事业单位、彩票机构、测绘事业单位、地质勘探单位、国有建设单位等行业制度构成。1999年,我国又建立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等在内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体系,2000年发布了《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另外,为推动民间非营利组织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票据管理使用制度,2004年我国发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自此,我国基本预算会计体系、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体系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建设基本构建完成。
2.完善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设为重点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
“十二五”时期,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配合财政改革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牵头开展了医院、高等学校、科学事业单位等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2010年12月,财政部发布新《医院会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2011年3月,制定印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暂行办法》;2012年12月,发布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后,财政部又修订发布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彩票机构会计制度》等。全面修订后的会计标准,基本解决了当时部门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满足了当时的需要。
(二)我国工会会计制度紧随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同步变迁
为满足服务工会管理实际,我国工会会计制度紧跟工会管理改革时代步伐,与政府会计制度同步进行建设和完善,在核算理论和方法充分借鉴政府预算会计的基本思路。其改革也同步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1.制定和颁布《工会会计制度》(1998)
为解决工会会计核算缺乏制度约束问题,1998年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布了《工会会计制度》。借鉴1998年颁布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工会会计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个会计要素,并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制度主要明确了会计核算的一级科目,其中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经费集中户存款、借出款、拨出经费、应收上级补助、应收上解经费、暂付款、库存材料、有价证券、投资、专项资金占用、固定资产13项;负债包括借入款、拨入经费、应付上解经费、应付补助下级经费、暂存款、代管经费、拨入专项资金7项;净资产仅有固定基金、投资基金、专用基金、后备金、经费结余、预算周转金6项。收入按照来源分为会费收入、拨交经费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政府或行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7项,支出按目的分为会员活动费、职工活动费、工会业务费、工会行政费、专项资金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事业支出、上解经费支出、其他支出9项。基本的《工会会计制度》借鉴行政单位预算会计体系,统一了工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了工会会计核算,为工会财务管理和制度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工会会计制度(1998)》的修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