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机器人,大家想到的往往是类似变形金刚那样的人形机器,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机器人都不是人形的。凡是工作流程可以被概括为“感知——决策——执行”三个步骤的机器设备,都可以被称为机器人。
机器人餐厅,即以机器人为主题的餐厅。2010年在山东济南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餐厅,它是由山东大陆科技有限公司斥资5000万元建成的。香港首家以机器人为主题的餐厅于2012年7月开业,在餐厅内行走的机器人服务员不仅可以与顾客打招呼,而且可以为顾客点菜。
2015年6月,湖南首家机器人餐厅在长沙正式开门营业。门口的迎宾机器人能发出“欢迎光临”的声音,并具有为客人排号的功能。顾客进门后,在人工收银台领取餐卡并进行充值,按照机器人打印出的排号单找到对应的餐台坐下,通过点菜机器人进行点餐并使用充值卡结算。传菜机器人上菜,用餐结束后充值卡可保留也可退现。一整套完整的服务流程为传统餐饮带来了崭新的模式,也为餐饮用人问题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
这些送餐机器人高1.5米,可运送15千克重的物体。而一台送餐机器人价格4.8万元,相当于一个服务员一年的薪资,工作一年即可收回成本。机器人的使用寿命为3-5年,每天工作8小时,只要电费3-4元,不用休息,也不用供餐,比请一个服务员划算。
在北京市丰台区的顺来福酒店里,说着标准普通话的机器人服务员忙前忙后地为顾客提供跑堂服务,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尝鲜”就餐。机器人服务员颈部系着一条方巾,有着圆圆的脑袋,会讲几句简单的普通话。服务员双臂端着托盘,沿着固定线路送餐。餐厅地面被一条条光学磁条感应的机器人轨道环绕,机器人服务员正是通过这条轨道为顾客提供服务。
机器人服务员上岗工作,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餐厅客流量猛增,除了家长带孩子来体验乐趣的,前来咨询机器人的商家更是络绎不绝。
2015年“五一”过后,福州一家餐厅花50万元购置6台机器人,它们不仅会用各种方言打招呼,还会为客人端菜送水。机器人身高1.55米,体重30千克,是用环保塑料制成,内有视觉导航装置,可规划送菜最短路径,且能自动避障。此外,其身上有4G的存储卡,能记忆大量语言,除了英语、普通话,粤语、闽南话、福州话等方言也不成问题。到这里用餐的顾客,犹如进入了一个机器人世界。
“您好!您点的餐送来了,请您自己端一下。”伴随着萌萌的话音,一位“身高”约1.2米的“服务员”把菜端来了。“如果没什么事情,请摸摸我的头,让我继续工作吧。”客人端走托盘后,只要轻轻拍下机器人的脑袋,它就会继续工作。
日前,在浙江省杭州市餐饮旅店行业协会年会上,送餐机器人着实火了一把,不少餐饮企业负责人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将送餐机器人带到餐饮行业协会年会的是江苏昆山一家科技公司,这些机器人一年365天不会生病,也不会请假,它们主要靠内置的蓄电池工作,每个蓄电池可使用五六年。机器人每天可工作10小时左右,晚上休息时,只要给它们充4-5个小时电,就又能继续工作了。
此前,杭州滨江一家火锅餐厅已经引入了送餐机器人这项服务,效果很好。不少客人纷纷在大众点评网上留言:“吃成了其次,机器人送餐还是挺好玩的。”
看过机器人现场展示后,不少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送餐机器人对于场地的要求较高,因为它们只能在地面上滑行,有台阶的话就不太方便。而且还需在餐厅内设置一条黑色光学磁条感应轨道,餐厅最初设计时,就需要提前考虑到机器人行走轨迹问题。
据媒体报道,2015年下半年开始,餐饮服务机器人开始陆续出现,北方地区,比如哈尔滨等地的火锅店,送餐机器人最多。
在上海外滩,一家拉面店引进了两台拉面机器人。这两台机器人分工明确,从下面、煮面,到往碗里加汤、盛面、加料等,动作非常流畅,平均90秒做好一碗面。机器人做拉面,煮面时间精确,加配料的量准确,能使面汤味道和温度都能和标准保持得完全一致。另外,上海味千拉面的来福士店里,炒饭机器人已经悄然上岗。
事实上,餐饮企业引入机器人,博的是眼球,省的是最关键的人力成本。此次年会上,餐饮负责人现场算了笔账:引入一个机器人差不多6万元,两台机器人可以承担1.5人的工作量,效率大大提高。也有业内人士预言,接下来,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将成为各类机器人的主要阵地。
其实,机器人省的都是小钱,通过机器人服务员赚来的才是大钱。现在的餐饮机器人功能相对简单,但是能给餐厅带来两到三倍的客流量。
开个餐厅,引进机器人当服务员,会有让人惊喜的“超现实感”,除能省钱外,还有三个附加值:
第一,使用餐饮机器人,可以引起媒体关注,让餐厅一夜成名、火爆全城,“媒体报道”“话题营销”都将随之而来,可吸引全城人的眼球。
第二,使用餐饮机器人,让客流量实现两倍或三倍的增长。机器人吸引了孩子,也就吸引了一个家庭。除了孩子,年轻人群体消费观念超前,喜欢美食和新奇的玩意儿,呼朋引伴地来到餐厅用餐的现象不在少数。
第三,餐厅的科幻感十足,机器人炒菜、送餐、跳舞,样样在行,还会跟客户卖萌,这些亲切互动,让餐厅火爆微信朋友圈。如果菜品也很出色,形成口碑,留住客源根本就不成问题。
机器人餐厅,即以机器人为主题的餐厅。2010年在山东济南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餐厅,它是由山东大陆科技有限公司斥资5000万元建成的。香港首家以机器人为主题的餐厅于2012年7月开业,在餐厅内行走的机器人服务员不仅可以与顾客打招呼,而且可以为顾客点菜。
2015年6月,湖南首家机器人餐厅在长沙正式开门营业。门口的迎宾机器人能发出“欢迎光临”的声音,并具有为客人排号的功能。顾客进门后,在人工收银台领取餐卡并进行充值,按照机器人打印出的排号单找到对应的餐台坐下,通过点菜机器人进行点餐并使用充值卡结算。传菜机器人上菜,用餐结束后充值卡可保留也可退现。一整套完整的服务流程为传统餐饮带来了崭新的模式,也为餐饮用人问题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
这些送餐机器人高1.5米,可运送15千克重的物体。而一台送餐机器人价格4.8万元,相当于一个服务员一年的薪资,工作一年即可收回成本。机器人的使用寿命为3-5年,每天工作8小时,只要电费3-4元,不用休息,也不用供餐,比请一个服务员划算。
在北京市丰台区的顺来福酒店里,说着标准普通话的机器人服务员忙前忙后地为顾客提供跑堂服务,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尝鲜”就餐。机器人服务员颈部系着一条方巾,有着圆圆的脑袋,会讲几句简单的普通话。服务员双臂端着托盘,沿着固定线路送餐。餐厅地面被一条条光学磁条感应的机器人轨道环绕,机器人服务员正是通过这条轨道为顾客提供服务。
机器人服务员上岗工作,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餐厅客流量猛增,除了家长带孩子来体验乐趣的,前来咨询机器人的商家更是络绎不绝。
2015年“五一”过后,福州一家餐厅花50万元购置6台机器人,它们不仅会用各种方言打招呼,还会为客人端菜送水。机器人身高1.55米,体重30千克,是用环保塑料制成,内有视觉导航装置,可规划送菜最短路径,且能自动避障。此外,其身上有4G的存储卡,能记忆大量语言,除了英语、普通话,粤语、闽南话、福州话等方言也不成问题。到这里用餐的顾客,犹如进入了一个机器人世界。
“您好!您点的餐送来了,请您自己端一下。”伴随着萌萌的话音,一位“身高”约1.2米的“服务员”把菜端来了。“如果没什么事情,请摸摸我的头,让我继续工作吧。”客人端走托盘后,只要轻轻拍下机器人的脑袋,它就会继续工作。
日前,在浙江省杭州市餐饮旅店行业协会年会上,送餐机器人着实火了一把,不少餐饮企业负责人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将送餐机器人带到餐饮行业协会年会的是江苏昆山一家科技公司,这些机器人一年365天不会生病,也不会请假,它们主要靠内置的蓄电池工作,每个蓄电池可使用五六年。机器人每天可工作10小时左右,晚上休息时,只要给它们充4-5个小时电,就又能继续工作了。
此前,杭州滨江一家火锅餐厅已经引入了送餐机器人这项服务,效果很好。不少客人纷纷在大众点评网上留言:“吃成了其次,机器人送餐还是挺好玩的。”
看过机器人现场展示后,不少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送餐机器人对于场地的要求较高,因为它们只能在地面上滑行,有台阶的话就不太方便。而且还需在餐厅内设置一条黑色光学磁条感应轨道,餐厅最初设计时,就需要提前考虑到机器人行走轨迹问题。
据媒体报道,2015年下半年开始,餐饮服务机器人开始陆续出现,北方地区,比如哈尔滨等地的火锅店,送餐机器人最多。
在上海外滩,一家拉面店引进了两台拉面机器人。这两台机器人分工明确,从下面、煮面,到往碗里加汤、盛面、加料等,动作非常流畅,平均90秒做好一碗面。机器人做拉面,煮面时间精确,加配料的量准确,能使面汤味道和温度都能和标准保持得完全一致。另外,上海味千拉面的来福士店里,炒饭机器人已经悄然上岗。
事实上,餐饮企业引入机器人,博的是眼球,省的是最关键的人力成本。此次年会上,餐饮负责人现场算了笔账:引入一个机器人差不多6万元,两台机器人可以承担1.5人的工作量,效率大大提高。也有业内人士预言,接下来,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将成为各类机器人的主要阵地。
其实,机器人省的都是小钱,通过机器人服务员赚来的才是大钱。现在的餐饮机器人功能相对简单,但是能给餐厅带来两到三倍的客流量。
开个餐厅,引进机器人当服务员,会有让人惊喜的“超现实感”,除能省钱外,还有三个附加值:
第一,使用餐饮机器人,可以引起媒体关注,让餐厅一夜成名、火爆全城,“媒体报道”“话题营销”都将随之而来,可吸引全城人的眼球。
第二,使用餐饮机器人,让客流量实现两倍或三倍的增长。机器人吸引了孩子,也就吸引了一个家庭。除了孩子,年轻人群体消费观念超前,喜欢美食和新奇的玩意儿,呼朋引伴地来到餐厅用餐的现象不在少数。
第三,餐厅的科幻感十足,机器人炒菜、送餐、跳舞,样样在行,还会跟客户卖萌,这些亲切互动,让餐厅火爆微信朋友圈。如果菜品也很出色,形成口碑,留住客源根本就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