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给孩子自由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是个宣称要让孩子自由成长的母亲,经常为自己的“甩手”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跟同事、朋友聊起来,也是振振有辞地宣扬自己那一套做法。当然就有人要提出质疑:“你真的撒手不管,‘放养’吗?”仔细想想,似乎还没到放任自流的程度,很多事情还是要管的,但又不是“圈养”,管得面面俱到。至于是什么养育方式,我自己也没想出一个好的名词来解释它。
  不久前回南方探亲,和早年的一个好友相聚,谈起各自的家教经,仿佛遇到知音,切磋了一番,终于为我们的家教方式找了一个名词,就叫“有保护地放养”,就像把动物放在野生动物保护区那样去饲养,既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里自由成长,又进行必要的追踪保护。
  好友的儿子比我儿子大一岁,今年上初一,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我的儿子虽然从来没当过班干部,但学习成绩在年级里总是名列前茅。他们是性格不同的孩子,好友的儿子开朗健谈,我的儿子则有些内向,但是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学习向来不需父母督促,自己的生活也管理得不错,算得上井井有条。能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比较有主见,较少受外界的影响。因为他们都没有受到来自父母的显性压力,一副很自在的为自己活着的样子。
  举例来说我是怎么管儿子的。儿子倔,不喜欢带雨伞。每当气象台天气预报说有雨,我就嘱他带雨伞,他每次都固执地说不会有雨,不必带雨伞。即使把雨伞给他偷偷塞进包里,也被他拽出来,扔在一边,我也无可奈何,但百思不得其解,儿子为何如此。但看到儿子淋着雨回来,我都忍不住唠叨他几句,他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很男人样地说我一句:“你怎么提前到更年期了?不怕我烦你?”我也只好闭嘴不言。
  和他的班主任提起这件事,班主任说儿子已到青春期了,爱摆帅了,想引起其他人的注意罢了。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我细想儿子的前前后后,果然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了。有一次和同学打电话,我偶尔听到几句,竟然是评价男女明星的穿衣打扮,交流扮酷的手段,诸如表情冷峻、雨中独行等等,还一套套的。我听了恍然大悟。儿子不是喜欢韩国风吗?我专门带他到一家韩国服饰店,帮他买了一件黑T恤,儿子喜欢得不得了。放学回来主动跟我说这件黑T恤的轰动效果,看来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让儿子得到点适度的虚荣心满足是必要的,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这是他们社会价值和地位确立的表现形式。不过,这都是我幕后的动作,绝不可让儿子的同学知道,要给儿子留足面子。
  这种种招数果然奏效,自己省心,儿子也让人放心。好友也是如此。我和好友总结出了几条“有保护地放养”的经验:
  
  第一条经验
  从小就为孩子奠定这样一个人生观:人要为自己负责,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应该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达到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
  我们都确信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孩子自觉性和责任心的基础。只要孩子的头脑里有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父母才有可能放心地给他自由,而不必担心他滥用自由,做事毫无准则。他会知道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他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这一切将和他未来的人生息息相关。这样的教育也许从三四岁就已经开始。有的父母很可能认为那么小的孩子哪会懂得什么是人生观,所以只简单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而不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和为什么不能那样。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孩子的确不懂得人生观这个词的意义,但是他可以一点一滴地接受人生观所包含的那些具体的内容。
  比如,我在孩子学系鞋带的时候就告诉他,这是你的事,你要学会自己做自己的事。大一点的时候,就在他经历一些具体的事情的时候不断地对他说,你必须做好你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如果你做不好,你就得自己负责任。所以,儿子渐渐就明白,属于他自己的事,他能够做好的,他就应该做好,因为妈妈尽管可以帮他,可以教他,但不会替他做。而他做那些事,是为了他自己,不是为了父母。再大一点,他对自己的将来有朦胧的想法的时候,就让他明白,要达到他自己的目标,他只有自己努力。当然孩子的目标可能随时会变,但他们每个人都会有目标,只是目标有大有小。我们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发挥他的潜力,努力向他的目标靠近,而不是嘲笑和否定孩子的目标。如此,孩子的心里就建立起了基本的人生观:他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达到他的目标。
  如果把从小圈养的动物放养出去,那么必须经历一个有点残酷的阶段:被喂惯了的动物必须在忍受饥饿的过程中明白,如果它自己不学会捕食的话,它就有可能饿死,但是如果从生下来它就在自然的环境里,没有人喂食,那么它自然就懂得要生存必须靠自己去猎食。所以,能够被放养的重要的前提就是孩子从小就得有这么一个为自己生存负责的观念。如果想半路放养,那么父母就得有勇气承受放养最初的那些很不忍心看见的事。
  
  第二条经验
  教会孩子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作息制度等。
  这一条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生活的同时遵守生存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能够帮助孩子适当地克制他们的任性,有计划地、有条理地去完成他们要做的事,而不用父母事事督促,时时检查。即使他们有很大的偏好,他们也会平衡地处理爱好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我好友的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每晚九点自己洗脸洗脚,然后上床睡觉。好友得意地说:“我有时比他先上床,他知道把卫生间的灯关掉,很有责任心。除了寒暑假,他都知道按时睡觉和起床,这对他的学习很重要。这样的规则延伸到学习上,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作业,什么时候该玩,用不着我去催促。”我的儿子在这一点上也是如此,他从来都是先写作业再玩,没写完作业在他看来就是顶着压力去玩,玩不痛快,只有做完了,他才能轻轻松松。而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玩,他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尽力提高速度。他的这一好习惯使我能够完全信任他,让他自由地安排他的学习和玩乐。
  当然,我们的这种规则倡导也许要受到一些主张绝对自由的人的反对,认为那也是对天性的压抑,但事实上要想在现代社会生存,遵守一些基本规则是必要的。如果孩子从小能将某些规则内化成习惯,他就不会觉得那些规则是难忍的束缚,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而那些没有任何规则意识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一个秩序化的社会会更多地感受到压抑,甚至无法融入社会。
  
  第三条经验
  培养孩子基本的生存能力: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我的儿子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他很小就每天自己铺床叠被,记住要带的东西。现在自己可以从十几公里外的学校换三次公共汽车回家,当然在此之前我反复教他看路牌、辨方向,记住公交站牌。在学校有时和同学发生纠纷,他也能自己化解。他的老师曾经对我说:“别看他长得小,可是从来没有人欺负他,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和他一起玩。”我想这一定和我从来不为他出面处理纠纷有关。记得有一次他愤愤地对我说,班里有个女同学总是取笑他,他要去揍她。我对他说,你不可以揍同学,尤其是女同学,你要想别的办法解决这件事。过了几天,他说那个女同学向他道歉了。我问为什么,他说,别的男同学也常被那女同学取笑,他们就联合起来对她说,如果她再这样,她就会被大家所讨厌。他用了公众的压力和平解决了这件事。我很为他自豪。
  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他就会很有信心处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面对困难也能够想尽办法去解决,因而也就能够让父母放心地把他放到社会上去经受考验。我想,这也和把动物放归山林之前,只训练它们的捕食能力一样。
  以上三点既是在“保护区”“放养”的方式,也是真正“放养”之前的训练,更是“放养”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我们还不能把他们当作真正的“野生动物”,还是要实行“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政策:对他们进行追踪保护。即不断地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心态,在关键时刻及时伸出援手,向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而最后的决定权则要交给他们,当然结果也由他们自己承担。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素质,那么,在他进入少年、青年时代,你就能真正地把他“放归自然”,让他自由地选择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因为他已经具有驾驭自己生活的能力。
其他文献
研究了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镉中铜、锌、铅、铁的条件,所得优化分离条件为:717型阴离子交换树脂柱,样品溶液为2 mol/L HCl溶液;三段淋洗液依次为2 mol/L HCl溶液、0.2 mol
用随身听听音乐早就成了一种时尚。很多人已经习惯性依赖耳机听音乐,好像戴上它们。就到了另外一个不受他人干扰也不打搅别人的世界。所以大街上随处可见塞着耳机的人,有的人还喜欢把音量调得很大。然而长期如此,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耳聋。  长时间用耳塞式耳机听音乐,耳朵不但会痛得厉害,还会因此对听力造成伤害。耳机塞在耳朵里,离鼓膜很近,鼓膜在特殊的环境中连续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持续震动、反复受刺激,没有伸缩的
2007年11月13日,来自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的学生刘潇凭他的《魔方原理在流密码中的应用》课题荣获由教育部、中国科协、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一等奖第一名,他被北大数学系提前录取,并获得5万元奖金。  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培养出这样一位“明天小小科学家”呢?    轻松快乐,亦师亦友的爸爸    刘玉军,1963年生,是沈阳东电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妻子肖桂
事件回拿    2010年10月20日晚11时许,在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就读的大三学生药家鑫,驾驶雪佛兰克鲁兹小轿车看望女友后,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学校。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了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女服务员张妙。药家鑫随手将副驾驶位置上装有他当天在超市买的一把长二三十厘米单刃刀的背包带下车查看,发现张妙正倒地呻吟,并在记其车牌号。药家鑫怕遭受张妙事后无休止的要钱纠缠,便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