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任”的管理机制催生信任环境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qianwus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相质疑是人的本性,管理就是要理解人性,通过机制来填补人性缺陷,达到提高效率的最终目标。中国有句话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需要有一个前提才能成立,它需要一个共同价值观的支持,那就是诚信。在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这句话是不可能成立的,如果你相信它,那只会自食恶果。但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互信,员工之间互相猜疑,那部门之间也没法互相协助,这种企业就没有执行力可言。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一个互信的环境,否则就会内耗过高,带来企业无法承担的隐形成本。
  权力需要被约束
  企业必须要建立一个互信的环境,否则就会内耗过高,带来企业无法承担的隐形成本。
  一个高效的团队必须要做到“1+1=3”的效果,要有这个效果,最基本的一点是必须要互信,有了互信之后,才能进一步进入一个互相欣赏的状态。刚进入外企的时候,我发觉外企的环境的确充满了互信,同事与同事之间很少会互相质疑,大部分都能够真诚合作。我当时还以为是外国人天性老实,容易相信人,有时候甚至笑他们过于天真,容易受骗。现在回想,天真的那个人是我。多年后,我才慢慢领会到这个价值观不是天生的,都是经过多年培养出来的。
  西方管理的一个理念是:如果一个人的权力不得到适当的约束,那一有机会,他一定会做坏事。这个理念是所有西方管理机制的基础,所以,在组织架构中需要互相牵制、互相约束。
  西方管理机制的基础是:一个人的权力不得到适当的约束,一有机会,他一定会做坏事。
  我们内部有一套监管差旅费用的规则,规则是我们管理团队定的,但执行是外包出去的,这样对方不用管你是谁,一样可以照章办事,而且外包的人都是在网上,你连样子都看不见,更不要想去影响他了。我们每个月开管理会的时候,会将头10名个人差旅费最高的雇员作为审查对象。
  因为有了这种“不信任”的管理机制,同事之间的互信相对容易建立。就像是一个法治社会,大家都受同一法律的管辖,不会有特权主义,只有这样,同事之间才能做到互信、互相尊重,最后互相欣赏。作为一个CEO,团队价值观就是你的责任,所以你必须要考虑清楚你希望看见的团队行为是什么。如果你希望团队成员之间能够互相欣赏,那你必须要做好榜样。如果你整天只会批评其他人,那互相欣赏就不可能发生。我常常跟我的创业者学员强调,企业的一切问题都是CEO的问题,在你去质问任何人之前,首先要检查的是你自己。企业的一切问题都是CEO的问题,在你去质问任何人之前,首先要检查你自己。
  一个互相欣赏的团队是否可能存在?我的答案是绝对可能,但对CEO要求很高。我曾经在一个这样的团队里面历练了两年,感觉超好,效率超高。每个人都愿意协助,最难得是互补,看到对方的弱点,不但不去拿来说事儿,还会帮助对方去补救不足的地方,这种管理环境让你很有创业的感觉,十分投入。当时的CEO给我的感觉就是包容度很高,永远都是在鼓励我们,特别鼓励我们合作,那种团队精神非常强。他不强调个人成功,只标榜团队的成功。他好比一个球队的教练,同时也下场与我们一起打拼,团队的感觉特别好。当时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但我总是觉得有很多动力,没有压力,这种就是高效团队了。
  但面对我们今天的职场环境,在价值观与管理机制都缺乏的情况下,千万不能盲目去追求互信。要耐心地将价值观与管理机制建立起来,这样才能防止人性的弱点趁机突围。
  为别人打开天窗
  多年前,在参加一个企业文化价值观的高峰论坛时,我曾经发表过一段讲话。我认为在全球化的潮流推动下,所谓地方文化价值观慢慢会演变成为高效与低效的价值观。在人口不断增加,大家都不断追求更大生产力的情况下,追求效率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趋势。那些能够提高我们效率的文化价值观一定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反之,一定遭淘汰。我在北美洲工作时,就“被培养”出一种对事不对人的价值观与行为。与同事合作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磨合问题,甚至互相指责,但这些“争吵”永远都是在“做事”上面,永远不会将人格拉进去。吵完后下班,我们还可以一起去酒吧喝一杯,第二天继续合作,继续争吵。
  因为从来没有在有很多亚洲人的地方工作过,到我回到香港后,真是有水土不服的感觉。我这种“对事不对人”、什么事情都直截了当地指出来的做事方法,当时一定让我看起来十分另类。我甚至觉得可能有人给我“设套”想教训我一下,可惜我年龄比较大,皮有点厚,有些“套”可能都没有感觉出来。当时我的年龄比周围的同事都大一些,加上这种价值观,可能会让人感觉到我做事情总是与大家不协调。幸好我刚进去时,上司是一个澳大利亚人,他当了我两年老板,这两年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适应期,否则结果可能很不一样。多年后,外表看起来我是“圆滑”了很多(有些人不认为),不再那么不近人情,不再动不动就指出别人的痛点,但我内心的价值观基本上还是“对事不对人”的。
  很多同事多年后问我:“为什么你能接受那么多同事犯的错误,而且还能继续客观地给他们提供机会呢?换句话说,你不太记仇。”我的解释很简单,我认为谁都会犯错,犯错不代表人不能用,只要不涉及价值观底线的问题就行。做事情出错是成长的过程,不犯错就不会进步,所以我永远都是“对事不对人”,因此显得我包容性很强。大家都是出来做事的,应该以和为贵,仇就更沾不上边了。有些人整天好像周围的人都要害他一样,这种心态我是没有办法理解的。我们哪有那么重要,会有人天天想着怎么害我们。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做事方法,有时候对方做事方法不一样不代表他是错的,因为我相信答案一定不只一个。有时候你如果能多接受点不同意见,你也可以跟着进步。所以对我来说,“对事不对人”是一种高效的价值观,因为这样你才能够让更多人有发挥空间。我不仅相信做事情不只有一种方法,我还鼓励甚至要求大家一定要找不同的方法去做同样的事情。每次我们做好一件事,我通常会先表扬一下结果,但我会马上要求下次我们做这件事的时候,必须要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做。这种做法已完全融进我们的基因里面,不是这样,何来创新。创新是一种心态,不是方法,因为有了这种心态,方法才变得不重要。
  创新是一种心态,不是方法。
  有些企业家希望我给他们答案。但我一开始通常都会说:“如果你希望来找答案,不好意思,这里没有。不只没有答案,我会给你更多问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你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你能准确找到自己的问题,那你的答案一定不会离得太远。”
  我常常认为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别人打开天窗。如果你“人事不分”,那很容易就会错失人才,将一个可能很有前途的员工的天窗给关了。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有很大的改变,年长者很容易就跟不上他们的思路。如果这个时候你缺乏包容心态和“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很容易就不适合做现代社会的领导层。
  作为领导者,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别人打开天窗。
  作为企业的CEO,“对事不对人”这个价值观是你必须要捍卫的。只要你从自己的行为上面不断表现出“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不断提倡没有錯的答案,你的团队就会有不断试错的勇气。长期下来,如果这个价值观能培养出来,我相信企业的创新能力一定有所提升。
其他文献
美国常青藤名校毕业,入职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票交易部门,接着拿到上百万美元年薪,然后购买高级定制服装,打开一瓶拉菲,进入富豪社交会所—今天,昔日的金融才子正处在失去这一切的大危机中。  造成这场大危机的,不是金融业的游戏更改,也不是金融业的萧条,而是人工智能对传统人力金融交易模式的“武力接管”。  根据美国MIT Tech Review 的透露,2000年顶峰时期,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
期刊
“平仄”电商茶品牌创始人、CEO;浙大EMBA校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五绝平起首句的格律,其也是中国所独有的文化之一。  在2015年创业的时候,为了给自己创立的杭州茶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茶否科技”)的茶品,取一个蕴含中国文化的品牌名字,戚冬杰想到了“平仄”两个字。幸运的是,这个用于茶品的品牌名字,最终花落茶否科技。由此,在中
期刊
2016年,资本疯狂涌入的背景下,以ofo、摩拜为首的共享单车以投放换市场,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诸多城市的主要道路。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市场涌现了70多家共享单车品牌。此后,经历资金链断裂、盈利无望、扰乱公共资源等行业阵痛后,市场不再拥挤,如今,能形成稳定市场份额的品牌已不超过10家。  新格局之下,新的挑战也在形成。一方面,当年蜂拥而入的单车,如今纷纷步入生命周期的终点;另一
期刊
2006年公司创立之初,我们将自己定位成行业支付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专注于航空行业,提出了航空支付的理念,后来,我们又进入基金行业,进行支付和结算,当时,我们是第三方金融企业中,第一家获得证监会基金支付许可的公司,再其后,我们又是第一批人民银行给到支付牌照的公司,可以说,我们在支付领域成了全牌照的公司。  按照趋势的发展,汇付天下的定位发生了改变。我们的定位升级为—除了继续为行业提
期刊
未来十年,人工智能(AI)将大举进军商界。过去,新技术主要对蓝领和服务类岗位产生颠覆性影响;如今,人工智能将影响到企业人才管理的各个层级—从首席高管到一线管理者。  全新分工,終结行政管理  管理者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在了协调和管控上,而这部分工作未来很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接管(见图一)。目前,一些领先的新闻机构和华尔街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报告生成器,借助数据量化分析来撰写新闻和分析报告。而
期刊
聪明反被聪明误!  随着鞍重股份和九好集团被定性为一宗涉嫌以虚增收入、虚构银行存款为手段,企图将有毒资产装进上市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案,并且两家企业主体及当事人收到了证监会开出的处罚通知后,此案已被定为资本市场上的“忽悠式”重组第一大案。  然而,如果不是来自“群众举报”,证监会果断立案及随后采取的取证调查行动,那么鞍重股份和九好集团的重组很可能成功,而当鞍重股份和九好集团管理层、利益相关者点着
期刊
“霸气超群的百年灵腕上力作”再献1000枚限量版新表款。黑色表盘搭配夜光指针与数字时标,略作复古处理的米黄色令人回想起百年灵在上世纪40至60年代打造和推出的经典表款,彰显了百年灵品牌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的历久传承。百年灵复仇者飓风腕表军用版不仅给人以身经百战的历练感,更令佩戴者信心倍增,轻松应对当前及未来的各类挑战。  米其林成为保时捷与阿斯顿·马丁轮胎供应商  世界轮胎科技领导者米其林已正式成
期刊
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芝加哥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他因为对“资产定价理论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金融学会的会员,且是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前任主席。汉森教授的著作研究了经济决策者在不确定性下的行为及其动态模型,他的主要贡献在于设计了与经济模型的概率结构相一致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
期刊
在未来,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你那个群体或圈层的超级网红,所有公司的CEO都应该是超级网红,每个组织都应该围绕超级网红进行资源重构,集中资源打造自己企业的超級网红。  在人人都有可能做网红,都想做IP的环境下,网红的门槛看似降低了,实则不然。在未来,“超级网红=内容”,每一个网红都应该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粉丝输送价值观,她们的思想、她们生产的内容,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网红经济”。这才是未来网
期刊
用前端拉后端才有真正的着力点和竞争力,企业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找准市场需求,提供满足的产品,最后实现企业效益。但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很容易就被管理工具困住了双脚,花很多精力和成本在提升管理工具上。事实上,这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要明确一切产品思维、学习能力都是为了最终的目的,而不要让管理工具限制了自己。  史永翔,海豚会商智公益导师、YTT(中国)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恽娇提问:老板怎么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