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压低投资成本,形成产能过剩,并成为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转型过程中产能过剩形成的体制性基础与形成机理以及产能过剩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的分析发现,政策性补贴加大会更快形成产能过剩,政策性补贴的变化和外生的随机冲击对产能过剩和宏观波动影响不相上下,都构成产能利用率和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缓解中国经济波动中产能过剩顽疾的根本途径,还是应该着力改善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减少其进行政策性补贴的冲动,理顺要素市场价格。
[关键词] 政策性补贴 产能过剩 中国经济波动
一、引言
经济波动与产能过剩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景气繁荣期时企业往往过度乐观,此阶段盈利力的普遍提高也强化其对未来的预期,企业纷纷扩张产能、加大投资;一旦经济景气发生逆转,需求下降时企业却往往措手不及,产能过剩即无法避免;反过来,产能过剩导致的资源分配扭曲,也要求各经济主体重新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的波动。而产能过剩问题也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顽疾”,“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政策部门,产能过剩不但会导致产业组织恶化、企业亏损增加、浪费资源环境,还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波动。投资的波动是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而投资波动很大程度上是产能利用率波动的结果。所以,论证和剖析产能过剩的原因,成为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关键环节。
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经济波动和产能过剩的研究大多相互独立,或仅将产能过剩归结为经济波动的一个结果,这一现实关联在理论层面并无深入系统地探讨;对于政策性补贴影响产能过剩以及宏观经济波动的方式和程度,也缺乏相应的经验探讨。
二、转型背景下的产能过剩及其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在现有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受到财政激励和政治晋升激励,具有强烈动机追求经济增长,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土地的模糊产权、环境保护体制上的严重缺陷和金融机构的软约束问题,使得低价出让工业土地、牺牲环境和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成为地方政府竞争资本流入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低价供地所导致的补贴效应,地方政府牺牲环境所导致的成本外部化效应,在地方政府低价供地以及协调配套贷款行为下企业自有投资过低所导致严重的风险外部化效应,导致企业过度产能投资和行业内产能过剩,并进而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巨大的冲击。
政策性补贴和企业投资成本、风险的外部化,表现在要素市场就是一种负向扭曲,包括低工资、低土地租金、低利率、低资源产品价格。在最终产品价格市场化情况下,要素价格扭曲制造的“经济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预期“超额利润”,资本的私人边际生产率很高而社会边际生产率下降很快,进而会使企业更多选择资本,加大投资项目的杠杆率,产业结构愈加重工业化。要素价格的负向扭曲一方面降低了国内生产的成本,再加上优惠的差别外资政策,吸收外资的大量流入,从而导致国内总投资进一步增长,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建造了面对全球需求的最终产品产能。这使得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越来越受到投资率和国外需求的影响。
1.转型过程中产能过剩形成的体制性基础与形成机理
财政分权和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动机不顾社会经济成本和效益,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为投资提供政策性补贴,以推动本地投资规模的快速扩张。分税制改革之后,通过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确定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范围,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深化及“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地方政府的经济自主性和独立性提高。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的各种利益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增强,地区经济发展了,才能拓展税基,实现就业率提升,改善社会福利,而这种经济增长和就业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投资量和投资项目状况,因此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动机争取资本资源,扩大投资规模。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代理人的政府官员,也有其自身的晋升激励。中央和上级有权决定下级政府官员的任命,考核GDP增长成为政府官员晋升体制的核心。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他们具有很强动机倾斜性地使用一些重要资源,如行政审批的速度、土地征用的成本、贷款的担保力度等对投资进行政策性补贴。
而土地和环境的“模糊产权”问题以及金融体系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为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我国土地所有权的模糊产权问题和金融体系的软预算约束,使得为投资企业提供低价土地、减免投资企业税收等投补贴措施、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措施成为地方政府不当干预微观经济、吸引投资的主要手段。
2.产能过剩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适度的供过于求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但是中国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顽疾,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一问题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愈加严重,过去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等与基础设施建设密29切相关的行业,现在不仅这些行业产能过剩没有改善,船舶制造、光伏太阳能、风电制造的某些环节等新兴产业也可能出现新的产能过剩现象。中国的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是产能利用率波动的结果。
三、政策建议
政策性补贴加大会更快形成产能过剩,从而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政策性补贴的变化和外生的随机冲击对产能过剩和宏观波动影响不相上下,都构成产能利用率和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其中在投资增量的波动中,政策性补贴的影响更是最主要因素。缓解中国经济波动中产能过剩顽疾的根本途径,还是应该着力改善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减少其进行政策性补贴的冲动。
1.抑制产能过剩应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根本原则
从根本上治理产能过剩需要推进市场体制改革。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来看,转轨体制下的产能过剩并非“市场失灵”,而是一种制度局限,即:体制上的根本性弊端扭曲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并使得市场协调供需均衡的机制难以有效运转,进而导致系统性的“产能过剩”和宏观经济的波动加剧。
具体而言,应通过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场制度,矫正现有不合理制度对于市场主体行为的扭曲,同时为市场机制调节产能过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用分散信息、协调供需均衡、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高效率性。一是必须调整财税体制,特别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以考核GDP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政治晋升体制,消除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二是改革现有土地管理制度,明晰土地产权,杜绝地方政府通过低价供地为企业投资提供补贴的行为;三是进一步硬化银行预算约束、理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通过市场手段提高企业投资中自有资本金比例,降低企业投资行为中的风险外部化问题。
2.市场必须在淘汰落后产能中发挥核心作用
淘汰落后产能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核心作用。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中国作为转型国家,对价格信号处理非常不成熟。现阶段,淘汰落后产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短期内政策可操作性方面的考虑。但是,依靠行政性手段本身会带来许多问题,从长期看,还必须依靠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要素价格扭曲造成的比较优势是我国相当一部分落后产能得以存活的主要原因,而地方政府的各种政策性补贴正是造成要素价格扭曲的主要原因。
3.建立严格、有效的环境保护体制
我国环境保护体制上的缺陷也是导致系统性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在企业私人排污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环境污染就会变得严重。而在中国转型体制下,地方政府降低环境管制标准竞争项目,更加加剧了中国的环境、能源问题。从管制合理性角度观察,环保排放监管本质在于应对外部性与市场失灵。需要结合建设完善法治社会方针,逐步过渡到主要通过法律手段实现环保排放安全等功能性监管要求,制定、实施长期稳定和严格的环境政策,与产能过剩等产业政策目标相对独立,不能因为产能不过剩就不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具体而言,需要确保环境立法和实施中的公众参与,完善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法律设计;进一步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环境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对个人和公众的环境权益进行全面周到的救济;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
参 考 文 献
[1]曹建海,江飞涛.中国工业投资中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J].经济研究,2007,(1).
[3]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管理世界,2006,(5).
[4]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9,(1).
[5]吕政,曹建海.竞争总是有效的吗·———兼论过度竞争的理论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关键词] 政策性补贴 产能过剩 中国经济波动
一、引言
经济波动与产能过剩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景气繁荣期时企业往往过度乐观,此阶段盈利力的普遍提高也强化其对未来的预期,企业纷纷扩张产能、加大投资;一旦经济景气发生逆转,需求下降时企业却往往措手不及,产能过剩即无法避免;反过来,产能过剩导致的资源分配扭曲,也要求各经济主体重新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的波动。而产能过剩问题也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顽疾”,“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政策部门,产能过剩不但会导致产业组织恶化、企业亏损增加、浪费资源环境,还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波动。投资的波动是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而投资波动很大程度上是产能利用率波动的结果。所以,论证和剖析产能过剩的原因,成为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关键环节。
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经济波动和产能过剩的研究大多相互独立,或仅将产能过剩归结为经济波动的一个结果,这一现实关联在理论层面并无深入系统地探讨;对于政策性补贴影响产能过剩以及宏观经济波动的方式和程度,也缺乏相应的经验探讨。
二、转型背景下的产能过剩及其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在现有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受到财政激励和政治晋升激励,具有强烈动机追求经济增长,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土地的模糊产权、环境保护体制上的严重缺陷和金融机构的软约束问题,使得低价出让工业土地、牺牲环境和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成为地方政府竞争资本流入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低价供地所导致的补贴效应,地方政府牺牲环境所导致的成本外部化效应,在地方政府低价供地以及协调配套贷款行为下企业自有投资过低所导致严重的风险外部化效应,导致企业过度产能投资和行业内产能过剩,并进而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巨大的冲击。
政策性补贴和企业投资成本、风险的外部化,表现在要素市场就是一种负向扭曲,包括低工资、低土地租金、低利率、低资源产品价格。在最终产品价格市场化情况下,要素价格扭曲制造的“经济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预期“超额利润”,资本的私人边际生产率很高而社会边际生产率下降很快,进而会使企业更多选择资本,加大投资项目的杠杆率,产业结构愈加重工业化。要素价格的负向扭曲一方面降低了国内生产的成本,再加上优惠的差别外资政策,吸收外资的大量流入,从而导致国内总投资进一步增长,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建造了面对全球需求的最终产品产能。这使得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越来越受到投资率和国外需求的影响。
1.转型过程中产能过剩形成的体制性基础与形成机理
财政分权和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动机不顾社会经济成本和效益,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为投资提供政策性补贴,以推动本地投资规模的快速扩张。分税制改革之后,通过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确定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范围,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深化及“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地方政府的经济自主性和独立性提高。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的各种利益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增强,地区经济发展了,才能拓展税基,实现就业率提升,改善社会福利,而这种经济增长和就业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投资量和投资项目状况,因此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动机争取资本资源,扩大投资规模。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代理人的政府官员,也有其自身的晋升激励。中央和上级有权决定下级政府官员的任命,考核GDP增长成为政府官员晋升体制的核心。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他们具有很强动机倾斜性地使用一些重要资源,如行政审批的速度、土地征用的成本、贷款的担保力度等对投资进行政策性补贴。
而土地和环境的“模糊产权”问题以及金融体系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为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我国土地所有权的模糊产权问题和金融体系的软预算约束,使得为投资企业提供低价土地、减免投资企业税收等投补贴措施、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措施成为地方政府不当干预微观经济、吸引投资的主要手段。
2.产能过剩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适度的供过于求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但是中国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顽疾,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一问题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愈加严重,过去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等与基础设施建设密29切相关的行业,现在不仅这些行业产能过剩没有改善,船舶制造、光伏太阳能、风电制造的某些环节等新兴产业也可能出现新的产能过剩现象。中国的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是产能利用率波动的结果。
三、政策建议
政策性补贴加大会更快形成产能过剩,从而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政策性补贴的变化和外生的随机冲击对产能过剩和宏观波动影响不相上下,都构成产能利用率和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其中在投资增量的波动中,政策性补贴的影响更是最主要因素。缓解中国经济波动中产能过剩顽疾的根本途径,还是应该着力改善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减少其进行政策性补贴的冲动。
1.抑制产能过剩应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根本原则
从根本上治理产能过剩需要推进市场体制改革。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来看,转轨体制下的产能过剩并非“市场失灵”,而是一种制度局限,即:体制上的根本性弊端扭曲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并使得市场协调供需均衡的机制难以有效运转,进而导致系统性的“产能过剩”和宏观经济的波动加剧。
具体而言,应通过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场制度,矫正现有不合理制度对于市场主体行为的扭曲,同时为市场机制调节产能过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用分散信息、协调供需均衡、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高效率性。一是必须调整财税体制,特别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以考核GDP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政治晋升体制,消除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二是改革现有土地管理制度,明晰土地产权,杜绝地方政府通过低价供地为企业投资提供补贴的行为;三是进一步硬化银行预算约束、理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通过市场手段提高企业投资中自有资本金比例,降低企业投资行为中的风险外部化问题。
2.市场必须在淘汰落后产能中发挥核心作用
淘汰落后产能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核心作用。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中国作为转型国家,对价格信号处理非常不成熟。现阶段,淘汰落后产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短期内政策可操作性方面的考虑。但是,依靠行政性手段本身会带来许多问题,从长期看,还必须依靠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要素价格扭曲造成的比较优势是我国相当一部分落后产能得以存活的主要原因,而地方政府的各种政策性补贴正是造成要素价格扭曲的主要原因。
3.建立严格、有效的环境保护体制
我国环境保护体制上的缺陷也是导致系统性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在企业私人排污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环境污染就会变得严重。而在中国转型体制下,地方政府降低环境管制标准竞争项目,更加加剧了中国的环境、能源问题。从管制合理性角度观察,环保排放监管本质在于应对外部性与市场失灵。需要结合建设完善法治社会方针,逐步过渡到主要通过法律手段实现环保排放安全等功能性监管要求,制定、实施长期稳定和严格的环境政策,与产能过剩等产业政策目标相对独立,不能因为产能不过剩就不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具体而言,需要确保环境立法和实施中的公众参与,完善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法律设计;进一步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环境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对个人和公众的环境权益进行全面周到的救济;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
参 考 文 献
[1]曹建海,江飞涛.中国工业投资中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J].经济研究,2007,(1).
[3]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管理世界,2006,(5).
[4]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9,(1).
[5]吕政,曹建海.竞争总是有效的吗·———兼论过度竞争的理论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