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一个自在优游的“智者”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k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智曾经在一篇书法短论中写下过这样一段话:“黄山谷说,学书如参禅,当照破生死之根。我对书法喜欢水流花开自由自在的状态,始终向往着那种淡然自足的禅悦之心。得自在之心,洞见光明本性,方可谈为艺为人。自见本性,无住生心,智者所谓的心斋、坐忘,其实就是一种把握自我,通于自然万有的心性”。
  陈智的这段话,我读着时很感动。他是这样做了的,更让我们敬佩。陈智所以如此想,也如此做,则正是这样的“智者”。
  陈智兄以“棹雪斋”颜其书屋,很有意思,我特别喜欢。《世说新语·任诞》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就是让人们津津乐道的“王子猷雪夜访戴”,由这个故事又敷衍出“棹雪”这一颇有情趣的行为。子猷(王羲之子徽之)棹雪访友,是魏晋名士的做派。陈智的“棹雪”,则更注重于“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随性和超脱,这当然与他研究佛法禅理有关。陈智听信黄山谷所说学书如参禅,所以他一边学书一边参禅,许多道理他很懂。佛性是不牽不挂、无欲无求,无拘无束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他是明白的。他还推崇黄山谷的另外一句话,“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而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以为经典,征引著文。如此,则陈智的书法,一定是禅意盎然的。
  禅意的书法重视表现自然的神韵,主张从自然形态中领悟空灵而纯静的自然真趣。以此为因,陈智认为“心禅画境”很符合书画艺术家的生命状态,他曾经主持一份佛学刊物的一个栏目,名称就是“心禅画境”。他认为书法的理想境界是“简淡而然,虚空而然”。既作如是观,所以他提倡书法应当传达天然妙趣和纯真韵味,反对在创作时刻意作态、设计矫饰。他认为,现代许多中青年书家无法摆脱功利心态,在他们的创作中,难以体现书法本身应有的闲适、自由、自然而然的状态。他们下笔便作千秋之想,古代书人那种淡然自足、闲适悠游的创作心态已经不复存在。“书法之根本不在于技之炫目,而在于隐之于技之后的那种本真,那种生趣和旷达。中国书法重在展示这种生趣,是要体现士人淡逸、萧疏、悠远、空灵、荒寒、古雅、奇迥等等生命追求,是一种体道的过程,书法成了士人心境的一种抽象显现”。他感慨今日之书坛,人们多追求技法娴熟、形式可观等外在的东西,而内涵丰厚、韵味悠远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
  陈智喜欢自然界的原始、热烈与自由,他说,自然可以给人以遐想,也可以给人以启示。所以,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都是喜欢亲近自然界的,犹如僧人都喜欢深山。他对书法创作审美的思考也是一样,他重视本心,追求本色思想,更多的创作都是希望达到纯净、无意而自然的状态。对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他一向是向往平和简静的状态,他的书法,入乎自然之内,又超乎意象之外。人们从他的书作里不仅可以领悟到自然的妙趣,还能体味到禅意的至境和禅书的韵致。
  他认为书之道绝不仅仅是法的要求,“人生难得是从容,从容二字指的是生命的状态,于书亦然。而今时事繁烦,存一方冷处观之,或可得书道真味”。他在许多场合提出,书法作为汉民族本土文明的精髓,在其产生之初就融入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其本质的文化基因是东方的文化精神、士人情怀和生命追求,而其外相则是平淡、恬静、空灵、古雅等等。陈智的创作,本着不随时风的心性和抒写性灵的理念,追求心灵与艺术的契合无间。友人对他有评论,刘墨说喜欢他的“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的“有我之境”,即有“我”在,创作中形式的炫耀是不足道的。梅墨生说陈智书法古朴自然,尽管没有见到精微的笔法,却内含元气,不落俗套。李晶说,被陈智书法显现的清雅又圆融的气象所感动,那种境界,让人读懂了技巧之外的生命内涵。所言皆是知者之论。
  “为艺和生活是一样,总是在迷失与觉悟之间的,生活需要调节,艺术也需要去纯净状态,那么就让我们沉静下来,去点燃那盏智慧的心灯,静静地品味那生命的感动”。“时光流转,岁序更替,历史对于文化的沉淀必将会回归自性与自在。当我们愿意歇却狂心、抬头仰望满天的星空时,我们就开始走向觉悟了”。陈智如是说。他悟出了书意与禅境的契合。
  陈智在禅意的漱涧清流里畅游,在他,艺术和生活,所有的一切,都应当脱净铅华、真气流衍、无滞无碍,值得留恋的是生命的自由。果能如此,他一路走过来,眼前将是更绚烂的风景。
  陈 智
  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合肥市文联。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合肥市书协主席。
  书法作品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八届中青展、等全国性重要展览。
  理论研究成果入选全国书法研讨、论坛等重要学术活动二十余次。获中国文联第六、九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学术研讨会评委;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书画》等专业报刊。策划并主持全国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邓石如与清代碑学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举办陈智书法艺术展;著有《墨证菩提——陈智书法艺术》《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等。
其他文献
“新时代,诗歌何为,诗人何为?”是全国诗歌座谈会提出的主题,与会代表们见仁见智地各抒己见,也引起广大诗人们的深度思考。回首中国诗歌百年,一代又一代诗人紧扣中华民族的苦难、崛起、辉煌与梦想来为时代画像、为时代讴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处在亘古未有的伟大变革中,人民召唤与时代齐头并进的精品力作,很多诗人已经走在新时代诗歌前进的路上。李少君、符力主编的《新时代诗歌百人读本》便是新时代诗歌探索过程中
期刊
从中国诗学传统来看,现实主义一直是诗学实践的主流。自《诗经》开始,到杜甫反映安史之乱、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的“诗史”,到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再到新文学时期的文学研究会,鲁迅、矛盾等人的文学实践,都贯穿着一条现实主义的红线。现实主义诗学的核心就是要介入时代人生,用笔下的艺术符号体现时代精神,创造出思想和艺术俱佳、内质和形式统一、格调和情怀兼胜的好作品。  从当下诗歌写作环境来看,
期刊
素心听雪  从新年第一天起,就在天气预报里看到了“雪”,足足等了三四天,她才在人们的期待中姗姗而来。  是夜,与友相聚。说好十点一起赏雪。如约推门而出,看到地上稍稍湿润,并没有雪的踪迹。驾车回家,放至地下车库,做好了和她相见的准备。  这雪,架子真的蛮大,等啊等啊,她并不着急,大概是在慢慢梳妆打扮,想一亮相就把我们惊艳到吧。由于自己对雪的期盼,加上女儿的嘱托,让我失眠了。女儿在南方的大都市求学,早
期刊
作为一个新诗创作的实践者,如何从生活经验里探测未知经验并展现其无限的可能性,从而回避“二手玫瑰”的尴尬与盲动,摈弃习惯性的自我复制,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却也是考验诗人艺术能力的必要面对。几乎每个诗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走出概念化诗歌藩篱的困惑与焦虑,这不是坏事,起码表明,诗人对原创性的审美诉求高于一切,知道自主与自觉的诗性坦然是创作的“初心”。赋予现实以形象化的张力,是诗歌区别于哲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诗
期刊
一  村里开会宣传打工维权知识,良子和媳妇若水一起来的,大家都瞅着他们笑,这两口子,开会是男人的事,媳妇咋也跟着,良子也真有出息。有男人不在家的,女人来了,她们觉着自己名正言顺,就捂着嘴嘀咕,走一步跟一步,良子把媳妇拴裤带上算了。若水听不太清楚她们嘀咕的啥,但从她们的眼神里,能感觉到在酸她,便觉着浑身不自在,躲躲闪闪地贴在良子身后,用胳膊肘捣良子一下,我回了。良子斜睨了她一眼,装作没听见,照旧和村
期刊
父亲读诗  父亲来了,在书房捧起一本书  这个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古稀老人  在附近医院的物业打工  他来翻翻书,就算是午休  有本诗集,要我评论  多天来我读的不如父亲多  迟迟没动笔,一场感冒让我  茶饭不思,油水不进,昏昏欲睡  我想父亲能教我做人  我就有写诗的底气。我拍下他  在手机上晒他读诗的样子  他合上书,说这个写的有意思  说完起身要上班去  我看着他单薄的身影消失门外  忍不住一
期刊
眼前是黑色的海  涛声是隐身的阳光  藏于岩石之中。那个夜晚  我听到大海般的倾诉  敲打海面的是一群矿工  他们是黑暗的水手  而我更希望自己是一名海盗  将海滩插上标签  虚拟出一串神秘的螺号  或轻弹一下刀斧上的月色  在夜暮中,弄响航语  用生命的暗号与岁月的對接  掘出这条巷道后,亲切的  声音,掠过我的矿灯  像追赶回音的鱼  礁石后是前世放生的  海鸟,它们在啼唱  这想象,将这张藏
期刊
头顶以外的天空  天空的脚步,没在飞鸟的  翅膀上,留下一抹蓝色  我的呼吸,在天空之下  在头顶之下,从耳畔滑过  大海边,身影拥有一种蓝  贝壳,如此洁白  如同坐在山尖的雪  奔波的路上,阳光拍打皮肤  汗水与泪水,谁更咸  那条鲨鱼,尾随身后  手高高举起,切割天空  掌心里有鳥鸣  灵魂的尖叫,献给昨天的想象  思绪在风中结成六角形的雪花  清晨到黄昏  一片云,被燃烧  我开始寻找那头
期刊
午 餐  一只鸟  正肥而不腻地  坐在  檐前的树枝上  我砍来一蔸  清瘦的白菜  从园子里出来  准备荤素搭配的午餐  就在我与那鸟  对视的瞬间  它拍拍翅膀飞走了  在天空  叫出一脸嘲笑  睡眠的手指  屋顶上的树  拆解黑夜  缝被子的女人  让一根手指睡眠  整个平原  飞在半空  月光是忧伤的河流  虚幻的风  穿过真实的针孔  灵魂失语  幻影晃荡在泥土底层  一个村庄梦游  
期刊
沧海一念  浪荡着生活  头上无一例外地顶着丛林般茂密的黑发  我们曾经有充足的时间  看二龙戏珠,七姑看蚕,看白云飘远  拔一撮毫毛换取一些贪玩的日子也不珍惜  结果,是的  秋天的果园已结果,由涩变熟的过程  已成过往,还不能下悔棋,自讨没趣  我的发型渐渐具备了地中海的特征  只是心中,还在迷恋着那时  你好看的刘海  梨 树  当春天的梨花散尽  梨树,在另外的季节里都做些什么功课  那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