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后巷澳口时,已是子夜。海水涨到最高处,快要退潮了。
海滩上一片清寂,虫鸣与潮声和风而走。这样的夜晚似曾熟悉,好似被安静笼罩的童年。
从路口往沙滩走,经过几棵凌乱的木麻黄,海风吹过叶间,发出簌簌声响。月亮高高挂在空中,海面丛丛清辉。海的那头是惠安,遠山脚下灯火萦绕。海湾中有些船在忙碌了,它们亮着不同作用的灯,一片橙黄的是电光钓鱼船,光束回旋的是亮着探照灯的油轮。
脚下这片海滩叫九宝澜。据说清代大海盗蔡牵在这里藏下九簸箕珍宝,留下“大水淹不到,小水淹一半,莆禧看得见,吉了看不见”的寻宝秘诀。七十年前,曾祖父被一场风带到海底,至此未曾回家。许多天后,他的尸身流到了惠安小岞,眼泪留给他的妻儿。
夜里,我在此出海,随着渔民看看这如似故人的东海一隅。
阿癫是父母的老友,我跟他出海。在后巷澳口等到他时,手表上的时间跳到两点十分。三三两两的渔民骑着电动车从村子里出来,径直往海边的木麻黄林里去。我跟在后头,进了一条不长但曲折的土路。林里有几盏灯亮着,几户人家掩在树丛里,房子东一座西一座,盖得没章法。这里老旧得像被时间遗忘了二十年。
阿癫的朋友金和,他的房子就藏在这个隐秘的角落里。那是一栋稍显脆弱的双层活动板房,晚上海水涨到房子跟前,是我见过离海最近的家了。
金和房子旁堆着一些擀面杖粗的钢管,两个没穿衣服的男人正合力将一根钢管夹在石头与铁架间,进行着世上最坚强的角力。
我冒昧地问钢管的用途,他们说,这是用来做碇固定韩国网的。
韩国网是岛上近年流行的一种渔具,可以捕到大鱼,比如黄花鱼或者别的。
男人们稀稀拉拉走进金和的客厅。屋里的节能灯挤出一团微弱的白光,灯光下有几张桌子和一个古早的碗橱,大人的衣服、孩子的教科书随意堆放,这些物什无不透露着渔季里的忙。
男人们坐在西北角的茶桌边,一壶水烧开,开关“啪嗒”一声跳起。刚才掰铁棍的男人嘴里叼着烟,熟练地泡着茶。接着,他说起白天发生的事情。下午,他的渔网被惠安渔船钩到,对方明知钩住渔网,却没一点要停的意思。他开船赶过去,对方比了个割网的手势,这让他觉得对方是在挑衅,气愤极了。
“伊厝万代,要是我船大架,我就骑上去!”说话的男人脖子上青筋暴起,一句狠话脱口而出。他大概四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的岁数,不畏惧任何风浪。
泡茶男人说的是一种海上斗殴方式,让自己的船头压到对方甲板上,弄得他们人仰马翻。一旁的男人们随声附和着,三言两语间就夹着一句粗话。后巷的年轻渔民不少,与大海搏斗的他们都有着刚烈的性格。
话语在潮声中渐渐停歇,不知不觉,已是凌晨三点。
男人们鱼贯走出金和家,深一脚浅一脚踩在土路上,上了各自的拖拉机。我跟在阿癫后面,不紧不慢走着。和阿癫同车的还有一位,穿着胶衣,个不高,胡子拉碴,精悍的南方人模样。我讪讪地问名字,他说叫文炎,文化的文,两个火的炎。
晚上阿癫是司机,文炎坐车后,我坐副驾驶。拖拉机颤抖着驶出小树林,往渔船锚地开去。阿癫和文炎的船停在不远处的三千吨码头,那码头原来是停大船的,因为偏僻,荒废了。近年海水搬来新的沙子,在那儿堆成一个新澳口,后巷村的渔民将它重新利用起来。
拖拉机一路响着在夜色里奔驰,甩下一杆杆孤独的路灯。不久,我们抵达码头。拖拉机顺着一个土坡下到沙滩上,这坡陡,阿癫把车开得很慢。车子开到沙面上,车轮陷了下去,阿癫加大马力,一股比黑夜更黑的浓烟从排气管涌出。
车子在近水处停下。阿癫从车后取出胶衣穿上,文炎在车上搬下塑料泡沫筏子、船桨、鱼筐和冷藏箱。这些物什精简而必要,似乎都将自己的地位标榜在身上。我不敢怠慢,将它们安稳地放在筏子上,再和文炎一起抬着走向大海。
即使是盛夏八月,夜里的海水也是凉的,蹚着水走了几步,便觉得寒意阵阵。海水漫到大腿的时候,阿癫让我先上筏子。只是我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安置自己,就一屁股坐到鱼筐里。泡沫板随着水波颤颤起伏,我一动不动,生怕一失衡连人带筐倒扣进海里。阿癫和文炎继续推着筏子前进,水慢慢淹到他们的小腹,前行的步履变得艰难,于是,他们也上了筏子。三个人坐在一张摆渡筏上略微局促,我的到来显得多余而令人不安。阿癫和文炎一人握着一支桨,在水里划着。筏子靠着原始动力晃晃前行,与大船渐渐靠近。
大船是用钢管焊成的,浮在黑绸般的海面上,随着细浪摇摆。它大约有十米长、两米宽,但船舷仅一拃高。与常见的渔船不同,这艘船的船头像是被刀切了一样齐平。还好晚上风不大,不然浪峰打来,非泼一身水不可。
船的驾驶室是用木头钉的,里面装了一台新且精悍的柴油机,用来拉网绳的起网机安置在驾驶室前,这样一来,甲板显得宽敞,方便他们作业。
文炎在夜色里解开大船碇绳,系到了泡沫筏子上。我还没理解透文炎的结绳法,阿癫便在驾驶室里启动了发动机。一阵轰鸣声响起,船身微微颤动,船向着未知的暗夜驶去。
海湾像母亲,怀抱着船只轻轻摇摆。文炎站在甲板上看着前方,他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吐出的白烟很快融入黑夜。顶着机器轰鸣声,我站在文炎一旁,大声问他是怎么辨别方向,又是怎么在茫茫海中找到渔网的。文炎转头看着我,说了两个字“感觉”。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便把头转向了大海。或许这片海域对他们来说真的太熟悉了。
可能是少有二十几岁的后生愿意出海,文炎絮絮地为我介绍着。开渔前,他们在海里布了六张韩国网,共计二十四个网尾,分布在不同海域,今晚要把所有网尾捞起,倒出鱼后再归航。
船速在话语间缓缓减慢,迎面吹来的海风轻柔了不少。我打量着眼下的这片海域,竟不知它和出发时的海面有何不同。但可以感觉到,我们到了第一张网附近。文炎走到船头,拾起一把长篙。这是一根四五米长的竹篙,顶部用铁焊了一个顺钩一个逆钩,顺钩用来推,逆钩用来拉。文炎拿着长篙迎风站在船头,像是迎战的赵子龙等待着一场厮杀。眼见要劳作了,我退避到甲板中部,找了一个尽量不打扰他们的位置站着。
海滩上一片清寂,虫鸣与潮声和风而走。这样的夜晚似曾熟悉,好似被安静笼罩的童年。
从路口往沙滩走,经过几棵凌乱的木麻黄,海风吹过叶间,发出簌簌声响。月亮高高挂在空中,海面丛丛清辉。海的那头是惠安,遠山脚下灯火萦绕。海湾中有些船在忙碌了,它们亮着不同作用的灯,一片橙黄的是电光钓鱼船,光束回旋的是亮着探照灯的油轮。
脚下这片海滩叫九宝澜。据说清代大海盗蔡牵在这里藏下九簸箕珍宝,留下“大水淹不到,小水淹一半,莆禧看得见,吉了看不见”的寻宝秘诀。七十年前,曾祖父被一场风带到海底,至此未曾回家。许多天后,他的尸身流到了惠安小岞,眼泪留给他的妻儿。
夜里,我在此出海,随着渔民看看这如似故人的东海一隅。
阿癫是父母的老友,我跟他出海。在后巷澳口等到他时,手表上的时间跳到两点十分。三三两两的渔民骑着电动车从村子里出来,径直往海边的木麻黄林里去。我跟在后头,进了一条不长但曲折的土路。林里有几盏灯亮着,几户人家掩在树丛里,房子东一座西一座,盖得没章法。这里老旧得像被时间遗忘了二十年。
阿癫的朋友金和,他的房子就藏在这个隐秘的角落里。那是一栋稍显脆弱的双层活动板房,晚上海水涨到房子跟前,是我见过离海最近的家了。
金和房子旁堆着一些擀面杖粗的钢管,两个没穿衣服的男人正合力将一根钢管夹在石头与铁架间,进行着世上最坚强的角力。
我冒昧地问钢管的用途,他们说,这是用来做碇固定韩国网的。
韩国网是岛上近年流行的一种渔具,可以捕到大鱼,比如黄花鱼或者别的。
男人们稀稀拉拉走进金和的客厅。屋里的节能灯挤出一团微弱的白光,灯光下有几张桌子和一个古早的碗橱,大人的衣服、孩子的教科书随意堆放,这些物什无不透露着渔季里的忙。
男人们坐在西北角的茶桌边,一壶水烧开,开关“啪嗒”一声跳起。刚才掰铁棍的男人嘴里叼着烟,熟练地泡着茶。接着,他说起白天发生的事情。下午,他的渔网被惠安渔船钩到,对方明知钩住渔网,却没一点要停的意思。他开船赶过去,对方比了个割网的手势,这让他觉得对方是在挑衅,气愤极了。
“伊厝万代,要是我船大架,我就骑上去!”说话的男人脖子上青筋暴起,一句狠话脱口而出。他大概四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的岁数,不畏惧任何风浪。
泡茶男人说的是一种海上斗殴方式,让自己的船头压到对方甲板上,弄得他们人仰马翻。一旁的男人们随声附和着,三言两语间就夹着一句粗话。后巷的年轻渔民不少,与大海搏斗的他们都有着刚烈的性格。
话语在潮声中渐渐停歇,不知不觉,已是凌晨三点。
男人们鱼贯走出金和家,深一脚浅一脚踩在土路上,上了各自的拖拉机。我跟在阿癫后面,不紧不慢走着。和阿癫同车的还有一位,穿着胶衣,个不高,胡子拉碴,精悍的南方人模样。我讪讪地问名字,他说叫文炎,文化的文,两个火的炎。
晚上阿癫是司机,文炎坐车后,我坐副驾驶。拖拉机颤抖着驶出小树林,往渔船锚地开去。阿癫和文炎的船停在不远处的三千吨码头,那码头原来是停大船的,因为偏僻,荒废了。近年海水搬来新的沙子,在那儿堆成一个新澳口,后巷村的渔民将它重新利用起来。
拖拉机一路响着在夜色里奔驰,甩下一杆杆孤独的路灯。不久,我们抵达码头。拖拉机顺着一个土坡下到沙滩上,这坡陡,阿癫把车开得很慢。车子开到沙面上,车轮陷了下去,阿癫加大马力,一股比黑夜更黑的浓烟从排气管涌出。
车子在近水处停下。阿癫从车后取出胶衣穿上,文炎在车上搬下塑料泡沫筏子、船桨、鱼筐和冷藏箱。这些物什精简而必要,似乎都将自己的地位标榜在身上。我不敢怠慢,将它们安稳地放在筏子上,再和文炎一起抬着走向大海。
即使是盛夏八月,夜里的海水也是凉的,蹚着水走了几步,便觉得寒意阵阵。海水漫到大腿的时候,阿癫让我先上筏子。只是我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安置自己,就一屁股坐到鱼筐里。泡沫板随着水波颤颤起伏,我一动不动,生怕一失衡连人带筐倒扣进海里。阿癫和文炎继续推着筏子前进,水慢慢淹到他们的小腹,前行的步履变得艰难,于是,他们也上了筏子。三个人坐在一张摆渡筏上略微局促,我的到来显得多余而令人不安。阿癫和文炎一人握着一支桨,在水里划着。筏子靠着原始动力晃晃前行,与大船渐渐靠近。
大船是用钢管焊成的,浮在黑绸般的海面上,随着细浪摇摆。它大约有十米长、两米宽,但船舷仅一拃高。与常见的渔船不同,这艘船的船头像是被刀切了一样齐平。还好晚上风不大,不然浪峰打来,非泼一身水不可。
船的驾驶室是用木头钉的,里面装了一台新且精悍的柴油机,用来拉网绳的起网机安置在驾驶室前,这样一来,甲板显得宽敞,方便他们作业。
文炎在夜色里解开大船碇绳,系到了泡沫筏子上。我还没理解透文炎的结绳法,阿癫便在驾驶室里启动了发动机。一阵轰鸣声响起,船身微微颤动,船向着未知的暗夜驶去。
海湾像母亲,怀抱着船只轻轻摇摆。文炎站在甲板上看着前方,他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吐出的白烟很快融入黑夜。顶着机器轰鸣声,我站在文炎一旁,大声问他是怎么辨别方向,又是怎么在茫茫海中找到渔网的。文炎转头看着我,说了两个字“感觉”。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便把头转向了大海。或许这片海域对他们来说真的太熟悉了。
可能是少有二十几岁的后生愿意出海,文炎絮絮地为我介绍着。开渔前,他们在海里布了六张韩国网,共计二十四个网尾,分布在不同海域,今晚要把所有网尾捞起,倒出鱼后再归航。
船速在话语间缓缓减慢,迎面吹来的海风轻柔了不少。我打量着眼下的这片海域,竟不知它和出发时的海面有何不同。但可以感觉到,我们到了第一张网附近。文炎走到船头,拾起一把长篙。这是一根四五米长的竹篙,顶部用铁焊了一个顺钩一个逆钩,顺钩用来推,逆钩用来拉。文炎拿着长篙迎风站在船头,像是迎战的赵子龙等待着一场厮杀。眼见要劳作了,我退避到甲板中部,找了一个尽量不打扰他们的位置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