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探源

来源 :中国科技术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455029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行星是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而体积较小的天体。汉语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小行星”一词,1855年的《地理撮要》和《博物新编》是最早出现该词的两种文献。“小行星”应该是英语minor planet的汉译。
  关键词:小行星,小游星,中行星,小惑星
  中图分类号: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3.012
  Abstract:A minor planet is an astronomical object in orbit around the Sun that is neither a planet nor exclusively classified as a comet. Chinese term xiaoxingxing (minor planet) has been used since the 19th century to describe these objects. The term was coined in Chinese by Alexander Wylie and Benjamin Hobson for their books Dili Cuoyao (Geography) and Bowu Xinbian (Natural history) in 1855. The word “xiaoxingxing” should be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word “minor planet”.
  Keywords:xiaoxingxing, xiaoyouxing, zhongxingxing, xiaohuoxing
  小行星是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一种小天体。最早的小行星谷神星发现于1801年,到现在已发现的小行星达70多万颗。2006年,由于在第26届国际天文学大会上确认了“矮行星”(dwarf planet)的名称和定义,于是有一部分大型的小行星被划入矮行星的范围。
  那么,汉语中的“小行星”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本文试图做一些考证。
  汉语文献中最早介绍小行星的当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7年,该刊在道光丁酉年十二月这一期中的《星宿》一文,有这样一段文字:“两次得寻见之新星,其初次之所见者有四:一曰陆星;二曰巧星;三曰威星,四年限周太阳以旋转焉。亦有焰星,距太阳六百七十五兆里,三年八月限周太阳旋转。但此新星古时所未知者也,今皆得寻见于嘉庆年间。”[1]这里的“陆星”“巧星”“威星”“焰星”是“谷神星”(Ceres,1801年发现)、“智神星”(Pallas,1802年发现)、“婚神星”(Juno,1804年发现)、“灶神星”(Vesta,1807年发现)这4颗小行星。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在罗马神话中,Ceres曾使西西里岛上的庄稼全部枯萎,又使3个月内地上不长植物,传说这就是冬天的由来。由于Ceres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到粮食的收成,后来她就成了西西里岛的守护神。因此,把Ceres译成“陆星”。“巧星”比较好解释,因为Pallas是掌管智慧和战争的女神。Juno穿着山羊皮的披风,勇敢好战,所以Juno称为“威星”。而Vesta则是掌管炉膛、家庭的女神,故将 Vesta称为“焰星”。另外,《星宿》中“今皆得寻见于嘉庆年间”这句话,也证实了“陆星”“巧星”“威星”“焰星”指的是第一批发现的4颗小行星,因为嘉庆年间,指的是1796—1820年,而这4颗小行星是在1801—1807年间发现的,正是嘉庆在位期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介绍这4颗星,是在发现它们之后才30多年的事,这对于当时尚未开放的中国来说,算是早的了。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介绍这4颗小行星时,并没有把它们当成比行星小一级的天体来看待,而是与水星、金星、火星、木星等行星相提并论,也就是把小行星当作行星来看待的。
  又过了18年,情况有了改变,“小行星”一词出现了。下面是两个例子:
  1. 续火星者,有三十一小行星,乃近数十年来西士所窥出者,各已命名,但此不能具述,其星最大者径长二百六十里,或八百三十里,远日自七万万里至七万六千万里。(见1855年6月《遐迩贯珍》第六号《地理撮要》) [2]195
  2.火木二星轨道之中,有数小行星。此数星大小相仿,其体自转。及直径长阔几何,均未能测,实缘数星皆乖角不圆,而本体亦微小难稽故也。疑此数星原是一颗大星,乃被彗星相值扫破所致。又疑其星体自行迸裂,散一为数颗。二说均属有理,未知孰是。(见1855年合信《博物新编》二集《小行星论》) [3]
  在《地理撮要》和《博物新编》中,不再将小行星与行星相提并论了,这不仅体现在名称上,在论述上也有区别了。虽然《地理撮要》仍然将小行星与行星一起论述,但是它先介绍金星、水星、地星(地球)、火星,然后在火星后面介绍小行星,而且说的是“续火星者,有三十一小行星……”接着再介绍木星、土星等。文章将小行星安排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来介绍,显然是因为已经知道这两颗行星之间存在着小行星带。而《博物新编》更为明确,它直接指出小行星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而且很小。
  当然,这两个例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小行星”这个名称出现了,“行星”前面加上一个“小”字,就是要与行星有区别,表示它比行星低一级。
  其实,在“行星”前面加上一个“小”字,可能是受了英语minor planet的影响。那么“小行星”是不是就译自英语minor planet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地理撮要》和《博物新编》的作者是谁。《博物新编》的作者是确定的,是英国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但《地理撮要》未详,因为文章没有署名,那么只能从其字里行间去寻找一些线索。《地理撮要》开头有一段用小字排印的文字,相当于文章的引言。在其末尾有这样一句话:“以上所说,如地形为圆,斯乃以数推理而悟,如瑞士国多山,斯乃以性而说地势,以唐山分十八省,印度为大英属国,斯乃以人事而论地情。”[2]194   作者对英国以“大”相称,颇为崇尚,并说印度是它的属国,似乎有点自豪感,从这些话分析,他很可能就是英国人。据沈国威研究,《地理撮要》可以推测“为慕维廉周围的人所做,可能性较大的有伟烈亚力和艾约瑟,但是艾约瑟的文章多署名,伟烈亚力的可能性更大” [2]116。
  事实上,伟烈亚力在后来的《六合丛谈》中确实也使用过“小行星”,例如:
  六月二十七日,英国包格孙新测得小行星,其测数依伦敦观星台。(见1857年伟烈亚力编《六合丛谈》第1卷第11号)[4]692
  伟烈亚力在《六合丛谈》中使用“小行星”一词,不止一次,有五六次 [4]689,693,761。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为英国新教传教士,1846年来华。如果沈国威的推测为真的话,那么上述《地理撮要》和《博物新编》的两段文字都出自英国人之手。因此文中的“小行星”应该就是英语minor planet的汉译。
  以上两段文字虽然都出现在1855年,《地理撮要》见于《遐迩贯珍》当年6月份那一期上,但《博物新编》是在1855年的哪一月刊印就不得而知了。因此是谁最先使用“小行星”一词还不能确定。
  虽然1855年汉语中已有“小行星”一词了,但我们还看到,汉语中除了“小行星”外,表示minor planet的曾经还有其他词,例如:
  小游星:小游星位于火星、木星之间。有坞威斯多、奇育罗、岁内斯、拍纳斯诸名。其数凡二百[5]。
  中行星:水、金、地球、火四星者,又谓之内行星;小行星,亦谓之中行星;木、土、天皇、海王四星者,谓之外行星[6]。
  小惑星:第四底小惑星,名叫威斯塔(Vesta)[7]。
  将小行星称作“小游星”,是因为以前行星也叫游星,所以小行星就叫“小游星”。而“中行星”则是因为有许多小行星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中行星”的意思是中间的行星。至于“小惑星”一词,它来自日语。日语将行星叫作“惑星”(わくせい)。自从小行星概念传入日本后,便将这种天体叫作“小惑星”(しょうわくせい),而行星有时也叫“大惑星”(だいわくせい)了。
  这些词语在汉语中流传并不广,没有沿用下来,而最后留下来的,也是最早出现的,便是“小行星”一词。
  参考文献
  [1] 爱汉者.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道光丁酉年十二月[J]. 北京:中华书局,1997: 305.
  [2] 松浦章,内田庆市,沈国威.遐迩贯珍——附解题·索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 合信.博物新编[M].上海:墨海书馆, 1855:13-14.
  [4] 沈国威.六合丛谈——附解题·索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5] 澁江保,编纂;傅运森,译补.泰西事物起原:卷一[M].上海:广智书局,1902:4.
  [6] 汪荣宝,叶澜.新尔雅[M].上海:明权社,1903:93.
  [7] 晨报副镌[N].北京:晨报副镌馆,1922-03-09(2).
其他文献
017年8月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声称将研制新一代交通工具——高速飞行列车(Tflight),其设计时速最高将达到4000千米。这一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刷爆各大媒体和朋友圈,科幻片般的场景让人热血沸腾,质疑也纷至沓来。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高速飞行列车将结合超声速飞行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利用超导磁悬浮技术和真空管道,来实现超声速的“近地飞行”。“半小时从北京抵达武汉”“民航客机速度的5倍”“最高
患者男,43岁,因左季肋区疼痛3个月,发现肝内占位病变伴发热、盗汗半个月就诊.既往无肝炎、结核病史.自发病以来体重减轻5kg余.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重度黄染,双侧肝掌
期刊
知识经济不仅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舞台,也对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知识经济将促进终身教育氛围的形成,提高成人教育的社会地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
患儿,女,10岁,平日无明显不适,因感冒在外院查体偶然发现心前区杂音来我院就诊.查体:发育良好,无紫绀,心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连续金属样杂音.X线检查:心脏略向左扩大
【关注焦点】保险法中的弃权制度要求当投保方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保险人明知自身享有解除权及其他抗辩权,仍以明示或者默示方式放弃上述权利,此后便不可再主张其放
量子通信(quantum communication)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通信方式,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量子密钥分配、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密集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已对夫妻债务的认定做出界定,但随着社会家庭关系的发展和经济秩序的变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技术研讨会于2010年9月17—19日在河南郑州市召开。此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653篇,来自全国各地近千名代表参会。大会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张运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姜玉新教授致开幕词。大会邀请国内外著名超声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19个,同时设立心脏、腹部、妇产、浅表器官和血管、中青年英文论坛5个分会场,共有专题发言169个。
摘要:对术语审定中的查重工作做了概述,并揭示和解决了术语查重工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对术语工作者,尤其是多语种术语数据库工作者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术语学,数据库,查重,文字串,符号,集合  中图分类号:N04;TP39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4.004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term d
面对汹汹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机会向中国伸出“橄榄枝”,这一现象在不久前于厦门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展馆里就可见一斑——来自世界各地的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