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根据问题教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并结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从问题的提出、问题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三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在体育教学中问题教学运用的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问题教学 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所谓教学,不仅是师生共同探讨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是师生交流思想与观点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就获得了成功。可是在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情况,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一现象,教学中缺少师生在同一层面上的互动与交流,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关注不足。问题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问题的设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要求弟子“每事问”,为什么在现代教育的今天我们反而缺乏了这种问题意识了呢?体育教师有必要对此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教学中加以尝试运用。
二、问题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教学前期学生问题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在体育教学的前期,学生可能会根据自身业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或多或少产生一些问题或想法,这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已开始萌发。体育教师决不能忽视对此类问题信息的收集。体育教师若能注意到此类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收集与整理,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此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与学生自己的问题“兴趣点”息息相关的。学生的问题信息通过与体育课程标准内容的结合,实现了师生共同参与构建教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问题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主体性。
2.课前问题的设引
在体育课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围绕本课的教学主题设计1—2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可能是在问题信息收集时得到的),“抛引”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学、教师的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如教师在收集学生的问题信息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跳投很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该项技术动作时教师可设引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迈克尔·乔丹在行进间急停跳投时能做到垂直起降?二是根据自己的动作感觉去概括该技术动作的要点。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用明星的技术动作引起或提醒学生在学习中拿自己的动作与其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就会产生其他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急停步的方法、速度与制动控制等,从而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某一技术动作时,最好是把自己亲身体验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3.课中问题的创设与激发
(1)教师作为指导者,在与学生的问题交流互动中,不要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从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育的操作性知识——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其他文化课的认知性知识最大的不同在于操作性知识需要“身体”加“头脑”,即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通过身体练习的本体感觉加上智慧头脑的领悟能力才能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因此只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不能学会某项动作技术,还必须通过自身的身体练习。在身体练习中学生会碰到许多在观察和听讲时没有碰到的问题,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中不要直接告诉他原因,而要以问引问,帮助他们先发现自身的问题。
(2)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情况、不同阶段合理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进行篮球战术学练时,除了安排固定的集体配合之外,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组成3对3或5对5对抗,假定双方比分相同,而比赛时间仅剩下10秒或更少时,要求学生在仅剩的时间内完成一次战术进攻或防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为有问题情境的条件限制,就会更容易发现在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新问题,师生间对问题再及时地交流、指导、互动,对解决问题就大有帮助,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4.课后问题的总结与交流
在课后的师生总结中,教师主要针对本节课所创设的问题进行总结,让学生来回答、归纳或自我总结。第一,有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在解决所设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新的问题:第三,发现的新问题有没有解决;第四,最后还有什么没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及时对问题信息进行反馈,启发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寻找其它不同的方法,留待课外或下次课中加以解决。
三、问题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方面
教师在收集与整理学生的问题信息时要注意到学生问题信息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应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结合,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安排的完整与统一,这一点可向学生作详细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学生,规范限制学生的创造活动。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互动时,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问题,决不能含糊搪塞学生或让问题止于自己。在问题教学的实施中,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应变能力和课堂的调控艺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教学。
2.学生方面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要局限于教师所创设的问题中,要大胆发表或用行动展示自己的对问题的理解;在与教师的对话互动时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错误地把提问当作一种形式或任务;提出的问题要先有自己深入的思考,不要一疑就问,可以先向同学咨询、讨论,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提出的问题肤浅或流于表面化。
四、结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问题教学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参与意识;问题教学的交流、对话、互动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促进了教学相长;问题教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了发现问题,提高了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关于“问题教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4.
[2]马昌法.实践课程改革实施“问题教学”[I].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4.4.
[3]翁金雄.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与认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2.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问题教学 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所谓教学,不仅是师生共同探讨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是师生交流思想与观点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就获得了成功。可是在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情况,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一现象,教学中缺少师生在同一层面上的互动与交流,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关注不足。问题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问题的设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要求弟子“每事问”,为什么在现代教育的今天我们反而缺乏了这种问题意识了呢?体育教师有必要对此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教学中加以尝试运用。
二、问题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教学前期学生问题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在体育教学的前期,学生可能会根据自身业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或多或少产生一些问题或想法,这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已开始萌发。体育教师决不能忽视对此类问题信息的收集。体育教师若能注意到此类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收集与整理,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此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与学生自己的问题“兴趣点”息息相关的。学生的问题信息通过与体育课程标准内容的结合,实现了师生共同参与构建教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问题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主体性。
2.课前问题的设引
在体育课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围绕本课的教学主题设计1—2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可能是在问题信息收集时得到的),“抛引”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学、教师的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如教师在收集学生的问题信息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跳投很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该项技术动作时教师可设引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迈克尔·乔丹在行进间急停跳投时能做到垂直起降?二是根据自己的动作感觉去概括该技术动作的要点。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用明星的技术动作引起或提醒学生在学习中拿自己的动作与其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就会产生其他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急停步的方法、速度与制动控制等,从而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某一技术动作时,最好是把自己亲身体验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3.课中问题的创设与激发
(1)教师作为指导者,在与学生的问题交流互动中,不要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从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育的操作性知识——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其他文化课的认知性知识最大的不同在于操作性知识需要“身体”加“头脑”,即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通过身体练习的本体感觉加上智慧头脑的领悟能力才能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因此只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不能学会某项动作技术,还必须通过自身的身体练习。在身体练习中学生会碰到许多在观察和听讲时没有碰到的问题,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中不要直接告诉他原因,而要以问引问,帮助他们先发现自身的问题。
(2)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情况、不同阶段合理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进行篮球战术学练时,除了安排固定的集体配合之外,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组成3对3或5对5对抗,假定双方比分相同,而比赛时间仅剩下10秒或更少时,要求学生在仅剩的时间内完成一次战术进攻或防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为有问题情境的条件限制,就会更容易发现在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新问题,师生间对问题再及时地交流、指导、互动,对解决问题就大有帮助,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4.课后问题的总结与交流
在课后的师生总结中,教师主要针对本节课所创设的问题进行总结,让学生来回答、归纳或自我总结。第一,有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在解决所设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新的问题:第三,发现的新问题有没有解决;第四,最后还有什么没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及时对问题信息进行反馈,启发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寻找其它不同的方法,留待课外或下次课中加以解决。
三、问题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方面
教师在收集与整理学生的问题信息时要注意到学生问题信息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应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结合,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安排的完整与统一,这一点可向学生作详细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学生,规范限制学生的创造活动。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互动时,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问题,决不能含糊搪塞学生或让问题止于自己。在问题教学的实施中,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应变能力和课堂的调控艺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教学。
2.学生方面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要局限于教师所创设的问题中,要大胆发表或用行动展示自己的对问题的理解;在与教师的对话互动时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错误地把提问当作一种形式或任务;提出的问题要先有自己深入的思考,不要一疑就问,可以先向同学咨询、讨论,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提出的问题肤浅或流于表面化。
四、结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问题教学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参与意识;问题教学的交流、对话、互动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促进了教学相长;问题教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了发现问题,提高了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关于“问题教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4.
[2]马昌法.实践课程改革实施“问题教学”[I].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4.4.
[3]翁金雄.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与认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