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作为一个具有传承先进文化功能的教育单位,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形势下,必须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承担起教育的社会文化责任。
一、学校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应然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有文化的人,最深远的功能则是影响文化的发展。从这种视角来看,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
今天的在校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公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完成《决定》提出的社会文化教育任务,学校责无旁贷。因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德育为先,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具备并应该发挥社会文化功能。
二、学校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实然
毋庸讳言,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主流文化信仰程度的削减和亚文化的兴起,让教师和学生都明显感受到了文化多元和价值失范带来的无所适从。
现实社会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学校教育在价值选择上出現了一系列矛盾,如学校教育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不一致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使教育的作用只能集中于智育范围;金钱至上倾向的出现,低俗文化的泛滥,更造成了学校教育功能发挥的振荡与迷茫。
虽然《纲要》提出应“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但是,在价值取向处于理论与实践模糊状态下的学校教育,没有刚性的制度来规范执行、监督和评价系统,也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策略,这些带有法律和法规性的要求基本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即使有些学校在德育上花了一些气力,效果也不甚理想。
三、学校教育的社会文化责任寻踪
当代社会的加速转型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激动人心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程改革,更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教育充分发挥社会文化功能的曙光。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文化研究热潮,使学校开始反思以往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教育的经济和文化功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个人品质培养的传统理念,重新确立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加强教育的科技意识和人才意识,促进了全面的教育功能观的逐步形成;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使学校走上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康庄大道,这一切都为学校教育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为落实《决定》和《纲要》精神,学校教育必须承担起社会文化责任。
第一,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框架下,构建学校亚文化。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责任心,以先进文化的眼光以及教育自身具备独立性的勇气,正确认识当前的“文化堕落”现象,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担负起传承优秀文化、探索先进文化、繁荣科学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
第二,在学校优秀文化的熏陶下,落实文化育人观。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常常暗含于校训、校歌、校徽、校园环境等细节之中,应让学生在不经意间习得。在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相融合、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辉映的浓郁文化氛围中,学生得以很好地涵养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精神气质。
第三,在落实文化育人观的实践中,构建先进的制度文化。让学生在优秀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感悟文化,学校应该从社会发展要求与学校的文化使命出发,对学校成员所应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进行积淀、选择、凝聚、发展,最终形成制度,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
责任编辑:赵春燕
一、学校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应然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有文化的人,最深远的功能则是影响文化的发展。从这种视角来看,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
今天的在校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公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完成《决定》提出的社会文化教育任务,学校责无旁贷。因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德育为先,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具备并应该发挥社会文化功能。
二、学校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实然
毋庸讳言,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主流文化信仰程度的削减和亚文化的兴起,让教师和学生都明显感受到了文化多元和价值失范带来的无所适从。
现实社会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学校教育在价值选择上出現了一系列矛盾,如学校教育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不一致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使教育的作用只能集中于智育范围;金钱至上倾向的出现,低俗文化的泛滥,更造成了学校教育功能发挥的振荡与迷茫。
虽然《纲要》提出应“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但是,在价值取向处于理论与实践模糊状态下的学校教育,没有刚性的制度来规范执行、监督和评价系统,也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策略,这些带有法律和法规性的要求基本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即使有些学校在德育上花了一些气力,效果也不甚理想。
三、学校教育的社会文化责任寻踪
当代社会的加速转型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激动人心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程改革,更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教育充分发挥社会文化功能的曙光。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文化研究热潮,使学校开始反思以往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教育的经济和文化功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个人品质培养的传统理念,重新确立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加强教育的科技意识和人才意识,促进了全面的教育功能观的逐步形成;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使学校走上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康庄大道,这一切都为学校教育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为落实《决定》和《纲要》精神,学校教育必须承担起社会文化责任。
第一,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框架下,构建学校亚文化。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责任心,以先进文化的眼光以及教育自身具备独立性的勇气,正确认识当前的“文化堕落”现象,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担负起传承优秀文化、探索先进文化、繁荣科学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
第二,在学校优秀文化的熏陶下,落实文化育人观。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常常暗含于校训、校歌、校徽、校园环境等细节之中,应让学生在不经意间习得。在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相融合、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辉映的浓郁文化氛围中,学生得以很好地涵养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精神气质。
第三,在落实文化育人观的实践中,构建先进的制度文化。让学生在优秀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感悟文化,学校应该从社会发展要求与学校的文化使命出发,对学校成员所应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进行积淀、选择、凝聚、发展,最终形成制度,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