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wh14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经济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阻碍。对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本文分别从二元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农村人口低收入、政府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过高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两个主要原因。实现一元经济结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消费需求不足;二元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8-0059-03
  
  本文所指的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是指居民消费在总需求中所占比例偏低。
  我国经济中居民消费需求的不足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虽然我国政府多次从多个方面采用了刺激消费的政策,但效果不大。为了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不得不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增加投资和出口导向的政策弥补居民消费的不足,并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但居民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靠增加投资和扩大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可持续性,而且是产业结构扭曲、国内流动性过剩和资产(如住房)价格泡沫的成因。
  
  1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2年到2007年的5年中,消费占GDP的比例基本是稳定的;而投资在2003年达到63.7%的高点后,下降到近几年的40%左右;而净出口却一路上扬,达到20%左右。在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方面,我国的消费占比相对于投资是过低的,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在发展初期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产业的基础,投资率相对高是在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但是,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投资率应逐渐的下降,而消费率应逐渐的上升,使消费与投资相协调。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表明,到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消费占GDP的比例会逐渐上升而投资的比例则逐渐地下降,从图形上看是喇叭口的形状。
  但我国这些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消费的比重却没有上升的趋势,消费与投资处于失衡的状态。形成这种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和国有企业进行了强制性的投资以弥补消费的不足,从而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消费不足也是形成净出口巨额顺差以维持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的根源。
  根据经济学的消费理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保持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叫做边际消费倾向。设y是收入,c是消费,k是边际消费倾向,则
  c=ky(1)
  从微观角度看,实证研究和经验都表明,k随着y的增加而变小。就我国的现状而言,我国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上处于中下水平,k应该较高。为什么在微观来看应该较高的消费倾向或较低的储蓄倾向,在宏观上就不能成立了呢?好像是个悖论,但深入地分析就可以得出其原因了。与居民个人的消费函数不同,宏观经济消费函数中的社会平均消费倾向除收入外还取决于:
  (1)居民内部的分配状况;
  (2)国民收入在居民、政府、企业间的分配状况;
  (3)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性,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
  本文试图从前两个方面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加以分析。第三个方面虽然也是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必然的,只能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完善。所以,前两个方面更具有根本性和现实意义。
  
  2 导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2.1 城市—农村二元经济结构和城市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以上是城镇与农村人均年收入的比较。可以看到,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差距在逐年扩大。2002年,城镇人口的人均年收入水平是8177.4元,而农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水平是3448.62元。到了2007年年末,城镇人口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到了14908元,而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是5791元。从增长速度上看,农村的人均收入增长十分地缓慢,5年的时间只增加了2300元,而城市的人均收入增加了6700元。
  二元经济是指农村与城市是两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在各自的内部进行着经济的循环。
  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有着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工业非常地落后。为了缩短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中国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紧缩消费,扩大积累的比例,使社会的资源集中于重工业,从而抑制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在具体的政策上,压低农产品的价格、压低工业工人的工资、压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价格,从而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重工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虽然使中国的重工业在短期内有了长足地发展,但是也同时扭曲了产业的结构,使农业的生产率长期地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在农村实行了承包制,对经济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政策方面仍然倾向于发展工业和城市,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相对于工业和城市仍然是大大滞后的。
  由政策主导形成的城市—农村二元经济结构,在以利益为追求目标的市场经济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由于农业的低附加值,私有企业投资于农业的动力弱,农业的生产率得不到提高,而低收入的农民更无法通过购买先进的农业机械、引入先进的生物技术来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农业的生产率得不到提高,就会造成农业生产成本无法降低,农民的收入一直维持在低水平。
  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对工业品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工业规模的扩张受限,无法获得相当的规模经济从而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同时由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减员形成的失业工人、新增的劳动人口三方面形成的劳动人口不能被城市经济中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充分的吸收。于是,过剩的劳动力形成了工资下降的压力,城市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收入水平提高受限又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缓慢又使得劳动人口的就业更加不足。
  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但表现在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间,在城市内部,居民的收入和财产分配差距也很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机制形成的优胜劣汰使城镇居民的收入与财富拥有的差距逐渐扩大,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也使部分人暴富。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具体地,居民收入区间在居民人数中的占比显示:在城市居民中,财富分配的形状更像顶角很小的三角形,即富人与中产阶级的占比小,而低收入的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这样一种分配结构,使得社会总体的消费倾向变小,从而导致消费不足而储蓄有余。
  根据公式(2),无论是城市—农村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占人口多数的农村人口收入低下,还是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大都是消费边际倾向低或储蓄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2.2 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分配不均衡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先来看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2007年,中国的GDP是26万亿,其中各级政府总的财政收入是5万亿,但地方政府的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并没有包括进来。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观察社会上企业和居民对有关政府部门收费的抱怨,可以看出有关政府部门通过权力从企业和居民中取得了许多利益。
  地方政府进行各种名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而造成的政府收入占比重高,有待于民主政治的加强,但政府机构的膨胀是政府部门千方百计增加其自身收入的根源。中国官本位的文化传统一直存在,政府机构的一再膨胀是这种文化传统的直接表现。政府机构的过于庞大,使财政不堪重负,直接挤占了民间经济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的人员进行了多次精减,虽然在编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相对数量有所减少,但如果加上不在编的存在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人员,中国各级政府及事业单位的人员数量与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数量相比比例是相当高的。在2007年,我国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的人数是1291.2万人,如果再加上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人员,高达4000多万人,再加上不在编人数,则高达7000万人。2007年,我国的人口数是13.2亿,据此,我国的官民比是1∶19。这个比例远高于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按同样的统计口径,官民比为1∶94。庞大的政府部门,使得财政不堪重负,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想尽办法进行行政事业性收费以供养所在部门人员和满足其他方面的支出。财政收入的过度扩大直接挤占了民间经济的赢利空间,降低了经济的活力。而民间经济的发展受限又导致了对劳动力需求的不足,进而导致平均工资的低水平。平均工资收入的低水平,一方面使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使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年轻劳动力在就业时更加倾向到政府部门,因为政府部门的工作稳定性高且有高于一般企业的工资与福利水平。打破这种循环的根本动力在于政府在政策上倾向于企业,使企业的税收、非税负担减轻。这种政策虽然暂时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在长期中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从而也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企业发展好了,就有能力提高企业职工的工资福利,就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从而降低了劳动力进入政府部门的激励,减少财政收入供养人员的负担,从而减少政府部门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对企业进行增加税收与收费的动机。
  企业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上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在某些行业的垄断上。我国在一些关键行业,如能源、通信、交通运输、供水等实行国有制,而这些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取得巨额的利润。但这种利润建立在垄断的基础上,国有企业的赢利是利用其垄断地位从其他企业和居民中获得的;当它亏损时,却要用财政收入进行补贴。比如,我国的金融业、石油化工、通信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国有企业在一些行业的垄断,一方面造成了低效率,对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国民收入的角度看,则是对其他行业的企业和居民的财富转移,这种转移正是建立在其垄断地位上。所以,在某些行业,如金融业、通信业、交通业,培育、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进入,引入竞争,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国民收入向居民和竞争性行业倾斜,从而增加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
  2.3 小 结
  二元经济结构、居民收入差距大、国民收入在居民、政府和企业间的分配失衡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二元经济结构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低下,限制了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并进而导致私人投资的不足和就业不足,就业不足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能力;居民收入差距大降低了平均消费倾向;政府部门和企业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过高挤压了居民消费空间、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居民消费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政府实行相应的经济政策来改变这种现状,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
  
  3 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3.1 发展农业与农村,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使经济实现一元化
  农业发展缓慢,生产率大大落后于工业,必须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通过规模经营、机械化和生物技术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条件,也是工业带赖以发展的根本条件。
  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建立小城镇,使城市的范围逐渐扩大,可以减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动机,缓解城市的就业与人口压力。
  3.2 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的失衡状况
  平衡政府与企业、居民利益是改变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政治的弊病在于官本位的传统体制和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它使得政府机构过于庞大,并有自我膨胀的机制。庞大的政府部门使得财政不堪重负,非生产性活动大大增加,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阻碍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在于中央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参考文献:
  [1]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2]杨斌.财政学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09-03-28
  [作者简介]王宁(1973—),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学;陈琛(1984—),男,安徽寿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汇率制度;焦亚飞(1984—),男,河南太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银行风险管理。
  胡宝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滞后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其他文献
顶岗实习是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从学校顺利过渡到旅游行业的关键起始点。通过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专业往届和应届毕业生进行回访和实习跟踪调查,发现顶岗实习
报道了将致密的FEP和多孔PTFE交互层叠在一起,采用热粘合的方法制备出具有孔洞结构的聚合物复合膜,然后经电晕极化处理使该复合膜成为铁电驻极体。最后用准静态方法测量该铁电
昨天还是温暖如春,转眼间,今朝已置初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夏天迈着轻盈的步伐,悄然而至。本以为,初夏是燥热的,是令人不适的,可是西南地区的雨却比较任性,不讲究规律,高兴什么时候下
夜,那么静,静得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同了。星星在夜幕下慵懒地闪着微光,抬头仰望,星星似乎触手可及,一伸手却是漆黑的夜。不由自主地,静儿,我又想起了你,想起了我们之间的点点滴滴。
我非常喜欢看《西游记》,而且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梦就是想,想看看孙悟空的水帘洞究竟是什么样子,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利用纳米碳管的N甲基吡咯烷酮分散液,通过改变纳米碳管表面的性质和薄膜的制备条件,成功地制备了一系列均匀的纳米碳管,聚酰亚胺薄膜。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酰氯化后的纳米碳管到聚
基于教育部建设精品课程的总体要求,文章以嘉兴学院为例,分析了地方性高校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做法并总结了其成功经验,希望对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所启示。
研究了Y半导(Ba,Sr)TiO2)系PTCR陶瓷Nb,Mn二次掺杂的电学性能及显微结构。探讨了施主与受主的掺杂效果。
我居住的小区有个大坡,坡旁有个水池,虽说水不深,可还是十分危险.小时候,顽皮的我每次路过总是迫不及待中冲下大坡,体验奔跑带来的快感,爸爸每每拦住我时,我总是调皮的说:“嘿
我的数学老师是穆老师。她还是我们的班主任。她个子高高的,身子瘦瘦的,很有精神。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同学的妈妈去世了,他爸爸打电话给穆老师。穆老师了解到原来是孩子的妈妈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