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年前,他们带着一个愿景来到了重庆,办起一家规模并不算大的乳品企业;他们以国内最权威的技术推动着乳品业的新变革,而这种努力正在一天天地接近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
1997年3月14日,这是盛涌不能忘记的日子。那天傍晚,他和妻子何涛正在深圳的办公室,忽然有人走进来随意地说:“重庆直辖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仅是一条新闻消息,但对盛涌和何涛来说却成了机遇,“就是它了!”经过3年的准备之后,夫妻俩正式进军重庆。
重庆直辖10年间,一大批民营企业从全国各地汇聚重庆,盛涌夫妇的三高乳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小试牛刀
其实,在重庆直辖前,盛涌夫妇并不了解这片土地,甚至从未去过重庆。重庆直辖以后,夫妻俩开始频繁地出入重庆,进行市场调研。那时,很多人并不知道,盛涌的妻子何涛,已是中国乳品业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生长在江苏的何涛研究了多年的生物科技,曾在英国进修和工作。1996年底,何涛回国,以百万年薪出任湖南太子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将国际最新科技成果——益生菌技术运用于乳制品生产。
2000年,经过多次考察和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之后,盛涌夫妇最终选定在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街投资建厂,生产液态奶。他们给自己的企业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三高乳业。盛涌向记者透露,他们前期的2000万元投资很保守,有小试牛刀的意味,因为液态奶只是过渡产品,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国人吃上更科学、更富营养的干酪。
虽说三高乳业在国内乳制品行业中规模算不上大,从刚开始的每天产量三、五吨,到现在的每天百吨左右,但他们的每一个新产品都会备受业界关注,这是因为他们拥有一支像何涛这样的生物科技人才团队。
进入重庆第一年,三高乳业就推出了益生菌乳制品,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精品化之路。如今,益生菌乳制品已被全国众多大型乳品企业争相模仿。面对这一现状,作为企业董事长的何涛却感到很欣慰。她告诉记者:“这样就对了,我回国创业不是为了自己赚钱发大财,而是想将益生菌健康理念带给国人。我希望国内更多的企业投身益生菌的研制开发。”
据三高乳业副总工程师刘成介绍,三高乳业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也没有大范围的市场营销,但产品却在数十家国内乳品企业激烈竞争的重庆市场上占有了35%的份额,这都应该归功于益生菌。
干酪战略
2006年,三高乳业推出益生奶酪,当年就获得了“重庆名牌产品”称号。益生奶酪的研制开发,填补了国内无奶酪产品、贴牌奶酪的空白,再次掀起了国内乳制品的变革浪潮。“入驻重庆7年,终于实现了我们最初的设想。”盛涌说。
2004年,液态奶在国内发展经历10年的黄金期后,全行业呈现出疲软之势。如何突破这一瓶颈?三高乳业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开发生产益生菌乳制品只是乳品新变革的开始。”何涛自信地说,“我认为益生干酪产品有望带动行业突破目前传统奶业发展的瓶颈。”在法国,奶酪等乳制品长期在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中国人从不喝奶到喝奶粉,从喝奶粉到喝液态奶,从液态奶到吃干酪,何涛相信这应是中国乳制品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但是,不能排除其中的高风险性,国内没有一家企业敢去生产干酪,原因就在于对市场的接受程度和产品的高价位没有把握。
盛涌向记者算了一笔账,10公斤液态奶提炼1公斤干酪,10公斤液态奶市场价格在20元左右,而1公斤干酪在40元左右,这样的价格对比的确存在不小的风险。但是,盛涌却对此抱着乐观的态度,“从一天一杯奶到对干酪的消费,百姓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矿泉水能被人们接受,液奶能被人们接受,干酪这种比牛奶还好、还方便的乳制品,没有理由不被人接受。”
这也是三高乳业之所以冒着风险,努力要填补国内空白的理由。
直辖护航
从一个对重庆没有什么印象的外乡人,到现在逐渐喜欢上这座城市,身为三高乳业总经理的盛涌用8个字概括了自己的感受:“企业发展,直辖护航”。“三高乳业的发展壮大,证明了当初我们直奔重庆而来是正确的。我们的企业从小到大,一刻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在这里,我们的力量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
在重庆的几年间,三高乳业的益生菌奶酪已销往全国30余个大中城市,拥有4000余个专卖店,并成功进入香港市场,成为继伊利之后内地又一家打入港澳高端市场的企业。
作为全国首家推出益生菌制品的企业,三高乳业拥有着国内最权威的技术,这样,当它成为西部地区惟一一家参与国家乳品标准制订的企业,人们也就不感到奇怪了。
对于三高乳业未来的打算,盛涌说:“钱挣多少算个够?挣钱就是为了更好地回馈社会,这不是一句大话空话。眼下只要能把干酪这个产业做起来,填补国内乳业的一项空白,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即便是做为一块试金石,我以为也是一种贡献。”
2006年8月,三高乳业的干酪项目已经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准,并获得了全额补助,新厂区已落户重庆市渝北国家农业开发区。该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可日加工鲜奶100吨、干酪10吨。预计到今年10月,在国内市场上,老百姓就能吃到三高乳业的干酪产品了。

新闻链接
重庆直辖决策是如何出台的?
1994年秋,党中央、国务院成立了一个4人特别调查小组,论证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可能性,负责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起草方案。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十分敏感,该调查当时被视为国家机密。时任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审核处副处长的孙秀东便是其中成员之一。
据孙秀东透露,最初的设计方案是以三峡库区为中心设立一个一级政区,把湖北宜昌、四川万县等沿江城市整合在一起。后来一商量,觉得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太多,中间管理层次没有解决,未走出原“三峡省”的思路,不符合精简、效能的原则,只好放弃。
前前后后经过一年半左右的调研,孙秀东等人又重新起草了3套方案。中央综合几种方案,经过对各地区经济总量、人口、面积的精确计算,最终形成了和重庆直辖市现在区划格局一致的调整方案。
尽管调研相当隐秘,但个别地区的领导还是隐约感到将有不同寻常的事发生。1996年春,一个惊人的消息在香港的报纸上刊出:大陆准备设立重庆直辖市。不仅如此,连区划示意图也明白无误地刊登出来,把特别调查小组的人吓了一大跳,工作一度显得很被动。
不久,泄密事件水落石出,原来是某地方报纸的负责人违反纪律走漏了消息。该负责人因此受到处分。所幸此时设市条件基本成熟,可以按照法律程序交有关职能部门加快具体运作。
1996年6月,民政部重庆直辖市议案研究小组正式成立;11月22日,民政部代国务院起草的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及其说明正式上报国务院;12月20日,经总理办公会议讨论,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及其说明由国务院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投票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
(整理/张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