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的灾难管理首先要与公共机制接轨,并实现开放
在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财政收入的1/6至1/4。未来,我国的局部地区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天灾人祸?这的的确令人担忧。
但是,这又是不可预期的事情。那么,作为国家经济体的重要成分—企业,是否已经从今年的大雪灾、“5.12汶川大地震”中吸取了管理教训?
事实上,在大地震中,企业最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企业急需应急管理机制;企业缺乏巨灾保险机制;企业的持续经营遭遇严重困难。
如果再遭大灾难,企业未来应该如何解决?
应急机制应是开放管理
“5.12汶川大地震”中,受损最重的东方电气做了两件自救的事情:救人、抢护生产设备。但是显然是不够的。未来企业如何健全更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机制?
美国公共管理学会主席哈维·怀特 (Harvey L. White) 博士认为:企业的灾难管理首先要与公共机制接轨,并实现开放。
美国政府把一部分公共职能承包给了私人公司。比如,美国机场的安检工作是由私有公司负责具体实施的。近年来安检变得比较严格,因为“9.11”使人们能够忍受比较严格的安检。而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时,路易斯安那州就雇佣 “凯尼恩国际急救服务公司”寻找灾民并清理尸体。
实际上,“5.12汶川大地震”的教训告诉我们,企业制定灾难应急管理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不是仅限于企业内部,而是与政府、其他商业企业实现合作的过程,以便于社会共同救援力量的有条理的介入。
建立巨灾保险准备
就在年初特大雪灾之后引发的关于建立巨灾保险的呼声还没退去,“5·12汶川大地震”接踵而至。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王自法所长在接受《经理人》记者采访时呼吁:“建立我国巨灾保险机制已经迫在眉睫,不要再错过这次以沉重代价换来的机会。”
截至6月3日,保险业向四川汶川地震支付赔款是2.33亿元。这个数字相对于专家估算的损失数千亿的企业来说,在巨灾保险准备上严重缺失。
重灾企业抗灾救灾的费用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来自于中央及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二、来自于社会捐款捐赠。保险的赔付微乎其微。
实际上,在保险制度发达的国家,在巨大灾害中,保险承担风险占据很高比例。比如,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后,各保险公司承担了70%重建家园的费用。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后重建费用的一半左右,都是由保险公司承担。
国际成熟经验告诉我们,巨灾保险是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有效保障措施之一。
降低可持续经营的脆弱性
可持续经营这个概念一直被误解为环保范围,实际上还包括了企业资产安全和不间断的经营。
受损企业国金证券和新希望集团分别做到了很好的灾备管理:客户数据的异地备份和资产异地分布。实际上他们的做法和遭遇“9.11”的美国摩根土丹利几乎相似,发生灾难前,摩根土丹利早在新泽西州建立了数据备份中心,并保留客户资料,很多人当时怀疑它将遭遇破产危机,但是次日它就恢复正常营业。
因此,哈维·怀特认为,企业领导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地球的生态有不可预期的风险类别,要在决策过程中考虑社会的脆弱性,以风险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并需要对其做出区分。
附文:
应急预案需要多少成本?
文/ John Caslione*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中国人用两支笔书写危机这个词,分别代表危险和机遇。在关键时刻,要意识到危险且把握好机遇。”
“5.12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一场最大的危机,中国民众所呈现前所未见的团结与之并存,中国企业应当超越基础构架的建设并加快给自己重新定义。
应急预案其实成本很低
做应急预案其实不需要投入太多,企业老板首先要保证和每名员工联络畅通,其次要保护好公司数据资料,如客户名单、公司计划和会计账目等。中小企业还应考虑疏散计划、存储食品和水等。
标杆企业如何应急管理?
美国大型企业在应急预案方面做得完善的企业是:AT&T、花旗集团、百事可乐等。这些企业专门聘请咨询公司来做应急预案,恢复一台计算机系统的报价是2.5万美元,一个部门的应急预案是150万美元。
同时,美国政府在网上公布一整套应急预案,企业只需按照上面开列的清单照做。这些应急预案适用于制造企业、公司办公室、零售商、公共服务事业和任何有员工一起工作的单位,预案还针对洪水、地震、风暴等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提供建议。
属于地震区域的企业应该在平时就做好灾难预防。比如,坚持对公司资产进行耐震诊断,并制定出发生灾害时优先保护的财务资料等,有条件的企业应为保护企业资产出发,向海外分散投资,把灾害损失降到最小。
*作者系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教授,著有《在新兴市场上拓展业务:前景和威胁》等。
在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财政收入的1/6至1/4。未来,我国的局部地区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天灾人祸?这的的确令人担忧。
但是,这又是不可预期的事情。那么,作为国家经济体的重要成分—企业,是否已经从今年的大雪灾、“5.12汶川大地震”中吸取了管理教训?
事实上,在大地震中,企业最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企业急需应急管理机制;企业缺乏巨灾保险机制;企业的持续经营遭遇严重困难。
如果再遭大灾难,企业未来应该如何解决?
应急机制应是开放管理
“5.12汶川大地震”中,受损最重的东方电气做了两件自救的事情:救人、抢护生产设备。但是显然是不够的。未来企业如何健全更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机制?
美国公共管理学会主席哈维·怀特 (Harvey L. White) 博士认为:企业的灾难管理首先要与公共机制接轨,并实现开放。
美国政府把一部分公共职能承包给了私人公司。比如,美国机场的安检工作是由私有公司负责具体实施的。近年来安检变得比较严格,因为“9.11”使人们能够忍受比较严格的安检。而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时,路易斯安那州就雇佣 “凯尼恩国际急救服务公司”寻找灾民并清理尸体。
实际上,“5.12汶川大地震”的教训告诉我们,企业制定灾难应急管理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不是仅限于企业内部,而是与政府、其他商业企业实现合作的过程,以便于社会共同救援力量的有条理的介入。
建立巨灾保险准备
就在年初特大雪灾之后引发的关于建立巨灾保险的呼声还没退去,“5·12汶川大地震”接踵而至。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王自法所长在接受《经理人》记者采访时呼吁:“建立我国巨灾保险机制已经迫在眉睫,不要再错过这次以沉重代价换来的机会。”
截至6月3日,保险业向四川汶川地震支付赔款是2.33亿元。这个数字相对于专家估算的损失数千亿的企业来说,在巨灾保险准备上严重缺失。
重灾企业抗灾救灾的费用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来自于中央及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二、来自于社会捐款捐赠。保险的赔付微乎其微。
实际上,在保险制度发达的国家,在巨大灾害中,保险承担风险占据很高比例。比如,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后,各保险公司承担了70%重建家园的费用。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后重建费用的一半左右,都是由保险公司承担。
国际成熟经验告诉我们,巨灾保险是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有效保障措施之一。
降低可持续经营的脆弱性
可持续经营这个概念一直被误解为环保范围,实际上还包括了企业资产安全和不间断的经营。
受损企业国金证券和新希望集团分别做到了很好的灾备管理:客户数据的异地备份和资产异地分布。实际上他们的做法和遭遇“9.11”的美国摩根土丹利几乎相似,发生灾难前,摩根土丹利早在新泽西州建立了数据备份中心,并保留客户资料,很多人当时怀疑它将遭遇破产危机,但是次日它就恢复正常营业。
因此,哈维·怀特认为,企业领导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地球的生态有不可预期的风险类别,要在决策过程中考虑社会的脆弱性,以风险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并需要对其做出区分。
附文:
应急预案需要多少成本?
文/ John Caslione*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中国人用两支笔书写危机这个词,分别代表危险和机遇。在关键时刻,要意识到危险且把握好机遇。”
“5.12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一场最大的危机,中国民众所呈现前所未见的团结与之并存,中国企业应当超越基础构架的建设并加快给自己重新定义。
应急预案其实成本很低
做应急预案其实不需要投入太多,企业老板首先要保证和每名员工联络畅通,其次要保护好公司数据资料,如客户名单、公司计划和会计账目等。中小企业还应考虑疏散计划、存储食品和水等。
标杆企业如何应急管理?
美国大型企业在应急预案方面做得完善的企业是:AT&T、花旗集团、百事可乐等。这些企业专门聘请咨询公司来做应急预案,恢复一台计算机系统的报价是2.5万美元,一个部门的应急预案是150万美元。
同时,美国政府在网上公布一整套应急预案,企业只需按照上面开列的清单照做。这些应急预案适用于制造企业、公司办公室、零售商、公共服务事业和任何有员工一起工作的单位,预案还针对洪水、地震、风暴等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提供建议。
属于地震区域的企业应该在平时就做好灾难预防。比如,坚持对公司资产进行耐震诊断,并制定出发生灾害时优先保护的财务资料等,有条件的企业应为保护企业资产出发,向海外分散投资,把灾害损失降到最小。
*作者系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教授,著有《在新兴市场上拓展业务:前景和威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