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与工业产业关系实证分析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ugjl01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计算西部民族地区工业中资源产业的区位商和结构变动系数,指出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优势产业,并与地区资源禀赋情况进行了对比。在确定地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优势产业的结构变动系数,分析了优势产业份额的增减变动情况。综合分析发现,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源储量与工业产业结构存在密切关系,并且其结合程度在不断加大。
  关键词:矿产资源 产业结构 区位商 结构变动系数
  
  一、引言
  
  资源优势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用在工业化中的作用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本选题力图要探索的问题。本文所指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指多民族居住和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八省区,包括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不管是从资源经济学角度还是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是两个板块。因此,本文力图将资源与地区的产业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水平一直都很落后,但自然资源量综合优势度前13位里面,西部省份却占据了12位,而且,青海、内蒙古、西藏、新疆、云南依次排在前5位。这说明从资源优势看,西部省份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那么,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资源和产业是否存在着关系,存在何种关系,西部民族地区对资源的利用现状及依赖程度等,对我们认识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或者利用何种资源,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鉴于以上思考,本文从西部民族地区工业中资源型产业的优势产业人手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其资源禀赋状况进行对比,从而探索西部民族地区优势产业与资源禀赋的一致性。为了便于研究,在研究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主要选取了数据来源较可靠的矿产资源产业(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制品开采与初加工)和能源产业(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与初加工)进行研究,希望从中得出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与工业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西部民族地区的利用状况。
  
  二、理论基础与评价指标选取
  
  对于资源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将建立在已有的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的资源与产业的关系研究的着眼点在于资源与地区产业结构的关系,而产值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因此,将借鉴有关经济增长理论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来研究产业结构问题。
  (一)理论基础
  1 区域经济学产业布局理论认为自然因素是影响产业布局的首要基本因素。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有不同的影响:二是自然因素对三次产业布局的影响:三是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和生产发展的影响。
  2 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伴随的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综合以上理论观点可以得出:一是自然资源可能会对产业布局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通过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来衡量。这说明,研究产业结构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是可行的,得到现行理论的支持。
  (二)指标选取
  1 评价地区优势产业的指标。对地区优势产业的评价指标很多,为了突出反映西部省份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选择区位商这一指标进行评价。其计算公式为:
  Rai=(Yai/Ya)/(YiY) (1)
  2 评价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程度的指标。一般来说。评价产业结构变动程度的指标有: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产业结构熵数指标、Moore结构变化值指标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本文采取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Ki=[(qil-qio)/qio(2)
  
  三、产业优势与资源优势的比较
  
  通过区位商值的计算(篇幅所限,结果略),整体来看各地区1991-2006年间资源产业的主要优势产业为:宁夏工业中资源产业的主要优势产业为煤、有色金属;新疆为石油、天然气;青海为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广西为有色金属;贵州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内蒙古为煤、黑色金属。
  在以上的优势产业中,宁夏的煤炭、新疆的石油天然气、青海的有色金属、内蒙古的煤炭、西藏的非金属矿、云南的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的区位商值平均或最近几年连续超过了3,表现出很强的区位优势。其他优势产业的区位商值超过了1,相对具有区位优势。那么。西部民族地区对这些优势产业是否在不断地加大利用呢?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对以上优势产业从1987—2006年之间按时间序列在重工业中结构的变化情况来继续分析,
  从计算结果(篇幅所限,结果略)可以看出,除宁夏的煤这一产业的结构变动系数小于0外,其余均大于0。这说明总体来看,西部民族地区资源的利用在上升,资源对工业产值的贡献在增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与工业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本文通过选择区位商和产业结构变动系数等指标,利用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产业1987—2006年19年的数据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工_业优势产业并对其结构变动情况作了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
  (一)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储量与工业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并且相对储量越大,优势越明显
  如宁夏煤为其优势产业,这与宁夏区内拥有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是相一致的;新疆的主要优势产业为石油、天然气,而新疆的石油储量占到了全国总储量的约15%,天然气储量占全国的25%:青海的铜等有色金属资源较丰富,有色金属产业为青海的优势产业:广西的锰矿储量占全国的32%,有色金属为广西的优势产业:贵州的锰矿和锑矿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产业具有优势:内蒙古的主要优势产业为煤,与内蒙古煤炭储量占全国的22%也是一致的。同时发现,相对储量越大,优势越明显。如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气平均占到了全国的约1/5,内蒙古的煤炭储量也超过了全国的1/5,表现HJ的区位商值超过了3。这说明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受资源的影响严重,资源产业成为这些地区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
  (二)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其优势资源产业的力度在逐渐加大
  通过产业结构变动系数的计算可以看出,除宁夏的煤炭产业外,其余地区优势产业的结构变动系数均大于0。这说明从时间序列来看,西部民族地区利用资源的力度在逐年加大。表现出很强的发展势头。
  (三)有些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应该不断加强
  通过分析我们也发现,尽管大部分地区都能很好地发挥资源优势,但也有个别地区未能充分利用资源。这些地区应该在资源利用方面更好更快的发展。例如,西藏地区的铜等有色金属储量较大,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内蒙古的天然气储量也比较丰富,但没有成为优势产业。
  
  四、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通过对民族地区资源与产业结构的研究,我们得出了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的一些结论,虽然民族地区对资源的利用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我们同时也发现了诸如产业层次低等问题。要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富饶的贫困”现象,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根据笔者粗浅分析的结论,在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利用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大对资源的利用水平
  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发挥其资源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下,许多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都提出了发挥西部资源优势的观点,经过本文的验证说明,这一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为了谋求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对缺乏资金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讲,通过开发资源产业来积累资金不适为一条发展之道。既然资源产业已经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那么在没有新的替代产业的情况下,发展资源产业将是必然选择。
  (二)优化资源产业结构、不断延伸产业链,使资源产业成为带动其他产业和部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根据迈克尔·波特创立的价值链分析方法,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尽管资源产业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但西部民族地区对资源产业的利用主要是开采和初加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最大可能地发挥资源优势,西部民族地区应该转变其产业附加值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现状,更充分、更广泛地发挥资源产业优势,增大竞争力。
  (三)整合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某一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某一产品、某一产业或某一产业集群。一般来说,特色经济以特色资源为基础。西部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资源,为该地区培育特色经济打下了基础。例如。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当丰富,被中外专家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希望之海”。如果将石油产业及其延伸产业作为特色经济加以培育。新疆的黑色产业将带动新疆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资源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得好将为地区发展做出贡献,如果滥开滥挖不注意节约利用最终将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西部民族地区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考虑这种发展一定要是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志良,肖四如.资源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2]李金昌.资源经济新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3]刘再兴.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4]关凤峻.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的定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4(7).
  [5]朱广清.关于中国西部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j].铁道师院学报,2002(8).
  [6]许芳,赖明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M]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7]吉利斯,波金斯,罗默,斯诺德格拉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作为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的《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一书,有不少差错.本文作了较详尽的阐述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建议将其内容分为《统计学原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学》两门课程.对
以自制的可再分散乳胶为主要成膜物质,结合水泥水硬性无机粘结剂制备了腻子面漆二合一内墙涂料,重点讨论了可再分散乳胶粉、纤维素醚、粉状憎水剂对涂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
企业内部业绩评价制度的缺陷、短期利益驱动、高层管理人员的造假动机是欺诈性财务报表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前确认收入或少报费用是造假的主要形式.欺诈性财务报表使投资者和债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有内在动因、文化根源和法律环境的缺陷等多方面.应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实行会计委派制、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外部监督体系建设等多种手段,促进会计信
对迷信和伪科学产生的原因和根源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坚持科学 ,铲除愚昧和伪科学的对策和措施。
摘 要: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之一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对于海西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迫切要求,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海西 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海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
从推进我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视角,全面分析了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正确把握的七大关系,以期使学院各方面工作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关于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教育 ,比起理性因素的教育要艰巨得多 ,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探索非理性因素的培养方法 ,既要从认识论和教育哲学思想上进行理性思考 ,又要构
《食品安全法》已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食品卫生行业产生的事故频频发生、层出不穷,对行业形象、国际贸易以及人民生活均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出现恶性食品事故事件,食品的质量安全上升为全国的焦点之一。从有关部门不定期对食品质量抽查的情况看,当前。内蒙古常见的食品质量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指标超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等严重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个别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许多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