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育:特色教育,優勢與使命觀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提高人口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澳門回歸以來,透過健全和完善教育法規,不斷推動教育事業向前發展,逐步實現教育現代化、多元化,建立了富有特色的澳門教育體系。回顧澳門教育發展史,從回歸前到回歸後,澳門教育的近現代化走過了艱辛而漫長的歷程。
  時代變遷,澳門教育進化史
   回歸前,當時澳葡政府在很長時間裡對社會教育都沒有足夠重視,除了一些葡人學校之外,對於私立學校既不出錢也不出力,任其自生自滅。因此在這個時期,澳門的教育絕大部分都依靠各個團體、教會,或個人來辦學,亦逐漸形成澳門相對全世界都少見的現象:私立教育占主導,93%的學生都在私立學校讀書。當其時,澳門整體的教育狀態無論教學設施,還是教學品質,都參差不齊。有的學校兼具操場、足球場,設施完整;有的學校小到只能在民樓裡辦學。過去歷史中澳門教育的不健全,主要根源是政府沒擔當,不負責任,沒有將教育擺在政府的社會責任裡。
   直到70年代後期,在社會的一再呼籲和施壓下,當時澳葡政府才向一部分私立學校發放津貼,及醞釀立法。在1991年,在澳門教育界的深度參與下,當時政府才出臺《澳門教育制度》,並且在95年開始實施免費教育。因此可以看到,回歸前澳門教育是在廣大的團體、教會、私人等民間力量出錢出力下,承擔起教育責任,使澳門人一代一代都能接受到教育。而政府的責任亦從無到逐步承擔,出部分錢,慢慢改善。在這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各界的努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回歸後,澳門在“一國兩制”國策方針下,政府已經掌握在澳人手上,實現澳人治澳,高度自治。而作為澳門人自己的政府,從特首到主管官員都普遍意識到政府對教育所應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在這樣的背景下,澳門教育呈現出政府越來越重視,民間越來越主動的良好局面。尤且剛剛成立的特區政府通過免費教育網加強對中小學的支持。政策很簡單,凡遵循本地學制,不向學生收取學費、雜費的私立學校,均可加入免費教育網,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費教育津貼。
   從2007至2008學年開始,澳門全面實施15年免費教育,涵蓋幼稚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各個階段。這個階段,教育界也充分發揮自身的力量,不斷完善多元化教育特色,緊密聯合政府,發揮官民合作的模式,推動澳門教育工作向前發展。
  澳門特色,多元化基礎教育
   近20年來,澳門教育發展在回歸後有長足的進步。隨著經濟的發展,澳門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已經逐步增長,保證了提升教育品質的基本要求,教育政策也得到逐步完善,建立健全的全局觀念和長遠目標,包括《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對教育目標、教師要求、教師晉升、專業發展津貼、評核等進行了規定,大幅促進教師專業水準的提升。教育整體體系的完善,從而令澳門教育事業取得不少令人鼓舞的成績。到今天,澳門被評為全球既有高品質且兼備公平的教育系統之一,基本確保學生具備參與新時代新形勢社會事務的基本能力。
   同時,經過歷史條件的沉澱,澳門教育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和優勢,在基礎教育系統推行多元性教育,不僅體現在教學用語上,而且在學制及其課程標準上,都具有多樣化的特徵。不同源流的中小學校充分發揮自己的辦學特色,有的見長於英語浸入式教學,有的以體育為特色,有的以棋藝為特色。但是,不管以何為特色,都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變能力培養,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社交能力、組織能力,使學生多方面均衡發展。
   歷年來,澳門學生參加世界性的比賽,不管是奧數,還是機器人,其他各種類型科技創新比賽,澳門學生都能夠屢次獲獎。以PISA測試(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為例,澳門學生連年都獲得非常優秀的成績。2018年,澳門學生第六次參與該計畫,其中15歲學生之三項素養的平均表現在參與PISA2015測試的72個國家/經濟體中都處前列位置。這些都充分說明,多元化辦學體制下,即使沒有統考制度,澳門學生同樣具備充分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
  國家支持,高等教育突飛猛進
   澳門的高等教育發展起步比較遲,1981年才創立東亞大學,1991年改制更名為澳門大學。回歸後,因應政府重視、社會氛圍有利和與內地交流合作的加強,澳門高等教育的規模、品質、經費、管理體制都得到完善和發展,相續又建成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現在澳門高等教育發展比較健康推行,澳大和科大,在世界排名中不斷進步,比較前的位置。特別是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澳門大學的排名提升大,在亞洲大學排名第42位。
   高等教育的發展最明顯的特點是受益於國家的大力支持。其中澳門大學從過去“有校無園”的困窘狀態,拓展到橫琴新校區1.0926平方公里的面積,有八十多幢建築物,比原校區約大20倍,並且完全行使澳門法律和教育制度。而且,澳門大學還獲國家科技部批準設立“類比與混合信號超大型積體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及“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從國家到特區政府、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為澳門人才培養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掌握新趨勢,豐富特色教育
   由於澳門教育是在原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先天不足和基礎還比較薄弱,這些都是客觀現實的問題。教育的先天不足,倒逼澳門教育界不斷提升。全社會需要思考這個問題,如何把原來的先天不足彌補好;如何把優勢部分,發揮得更有利;把不利的轉化為合理的條件,創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環境。這個過程中,政府要有長遠的教育觀念和政策的支撐,各個學校要有具體的教育目標以盡達到社會的要求,而社會對教育亦能夠全力支持並且減少“教育雜音”,明確教育的專業性,摒棄一些根本違反教學規律的意見。通過官民合作,以及學校、家庭、社會來共同努力,使澳門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
   教育也不能落後於時代,不能固步自封。相較於先進國家的水準,澳門教育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各界必須認識到,教育必須緊跟國際潮流,及時掌握趨勢,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比如,時下熱門的STEAM教育,澳門在這方面的探索也比較落後於先進國家和地區。STEAM的教育理念,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Arts(藝術)、數學(Mathematics),鼓勵孩子在科學、技術、藝術、工程、數學領域的發展和提高,培養孩子的綜合素養,從而提升其未來競爭力。    現時澳門各個學校都朝這方面努力,但面臨理念認知、課程體系、師資力量等因素的制約,比如有些家長甚至教師對STEAM教育實踐持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加重學生壓力。對於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做足相關的政策引導,使全社會能夠達成教育的共識,從資源的投放,師資培訓,教綱要求,方法的探討,學生的創造,家長的支持,環境激勵等方面的完整配合起來,才能夠發揮出這一教育理念的獨特優勢,讓澳門學生的質素能夠順應時代潮流的要求。
  香港之殤,引以為戒
   教育還有個重要的命題,那就是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我們強調學生應朝著全人方向發展,以德智體美勞“五育”為教育目標,導人向善,培養基本的能力和素質,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這些理念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環境,有不同的要求,現在更加強調。回歸前有愛國的教育,回歸後更加強調愛國愛澳的教育,現在已經有社會共識,但怎麼樣深化,怎麼讓愛國教育、愛澳教育能更有效推行?這是當前值得深思和探索的問題。
   尤其近期,香港接連出現的暴亂問題,尤其是在7月21日晚,一些暴徒衝擊香港中聯辦,污損國徽,噴塗侮辱國家、民族的字句,公然宣傳“港獨”,嚴重挑戰一國兩制,挑戰國家尊嚴。這當中有為數不少的青年人,可以看到鄰埠教育的失敗。教育成不成功,不是看文化、科技、水準,或排名,恰如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所說:最重要的是做人。如果連做人最基本的認知和原則都喪失,數典忘宗,這跟行屍走肉有什麼區別?
   在香港回歸22年的情況下,教育教出這樣的人,問題在哪裡?過去港英政府不準香港人有愛國教育存在,灌輸奴化教育,殖民思想,一代代洗腦,至今在香港的傳媒界、法律界、公務員等行列裡,仍然有許多人“換衫不換腦”,著特區的外衣,拿特區的糧餉,享受國家政策福利,腦子裡卻還是“港英思想”。從教育界的角度看,香港之所以有今天的局面,其根源是教育的失敗。
  愛國愛澳,薪火相傳
   澳門社會在回歸前已經重視愛國教育,回歸後特區政府更加深刻理解愛國教育的重要性,堅定推行“一國兩制”,以愛國者為主體落實“澳人治澳”,堅守“一國”之本,用好“兩制”之利,實現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全世界的國家都要求自己的公民愛國。澳門是“一國”下的特區,不能離開國家,所以特區政府要求學校推行愛國教育是天經地義,不容挑戰。愛國愛澳教育,更由不得讓反對派,打著學術自由、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幌子來製造阻礙。愛國是合格公民最底線的要求,新屆政府可以更進一步將愛國愛澳教育作為政策,可以強制化樹立教育目標和教育要求。而作為教師,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明確立場、表明原則,進而教導學生分辨真與假、善與惡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如若罔顧原則,是非不分,誤人子弟,則枉為人師,根本沒有作為教師的資格。明確師德教育要求,培養一支有愛國愛澳堅定立場,有高專業水準的教師隊伍。這是教育界的自我要求,也是推進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行穩致遠的要求。
   實現愛國愛澳代代相傳,是澳門全社會共同承擔的使命和責任,需要從政府高層、社會各界,以及各間學校,都要高度重視,認真推行。我們欣慰看到澳門各學校都踐行國旗、國歌教育常規化。近期的澳門舉行“新時代同心行”,500名澳門優秀青少年代表組成5個學習參訪團,在行政長官及各司多名司長的帶領下,分別到河北、貴州、江蘇、廣東及湖南5個省份參訪。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傳遞的資訊就是我們和國家是同根同心的,更讓本澳青少年從中感受國家建設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增強國家意識,當好愛國愛澳精神的傳承者、“一國兩制”實踐的主人翁、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
其他文献
7月28日是周末假期,各家主流媒體罕有地統一刊登一則政府發言人辦公室聲明︰就今(27)日有報章關於行政長官崔世安卸任後去向的報導,政府發言人辦公室特此聲明,不存在相關報導所指安排。筆者追看日前報章,始知原來和一則:“特首崔世安卸任後,將接管600億基金王國,擔任澳門投資發展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的報導有關。同一時間,本地各網絡就此新聞議論紛紛,質疑批評聲不絶,有網媒更爆料,與早前崔特首河北公
期刊
曾幾何時,孩童們跟隨祖母到街市購買鮮肉的光景,是三地居民的回憶;曾經,慣見雞販用“口吹尾”的方法挑選活家禽,是殘留在上世紀的生活片段。但在本世紀,澳門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恐襲”,讓我們的集體回憶都冲刷得銷聲匿跡。   恐怖襲擊的手法素來層出不窮:有的使用自殺式炸彈襲擊;而有的則把人質縛起斬首示眾,還要上載到YouTube或雲端之中,任人觀看。不過,在各國地區遭受恐襲困擾的同時,在人口極為稠密的港澳
期刊
環境保護局上月前公佈《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二零一八》,本澳各空氣監測站錄得空氣質量屬“良好”和“普通”天數佔該站監測總天數超過九成二,與二零一七年相若。   澳門空氣污染主要分為本地和外來污染,本地主要來自車輛尾氣及電廠發電,外來污染則主要受常季風影響,秋冬季的外來污染一般較為嚴重,原因是本澳春、夏季主要吹偏南風,會將南海海上無污染的空氣吹到本澳,故本澳春、夏季的空氣質量一般較佳,能見度亦較高。  澳
期刊
澳門回歸以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各方發展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不僅經濟,而且在民生、醫療、教育等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進步。這是澳門回歸20年來,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在中央政府和內地大力支持下,在歷屆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帶領下,澳門社會各界人士充分發揮當家作主的熱情和聰明才智,齊心協力、團結奮鬥,取得的豐碩成果。  回歸20年,歷屆政府施政理念的變化  
期刊
7月25日上午,應澳門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賀一誠先生邀請,澳門月刊社長王定昌、總編輯王春芳等一行抵賀一誠競選辦公室,受到賀一誠與競選辦負責人的熱情接待,雙方進行了親切的交流。   賀一誠首先歡迎澳門月刊到訪,他提到澳門月刊紮根澳門社會數十年,秉持講真話的原則,堅持立場,密切貼近澳門社會,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在澳門各政府機構、各社團,以及市民中都有比較廣泛、深厚的讀者基礎。
期刊
中、西醫新視觀:  互為配合,各盡所長   中醫藥在澳門已歷百餘年,並且深入民心。以前,澳門醫療條件尚且不完善,中醫為保障底層社會華人的健康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由於家庭的淵源,尤記得小時候在自家鋪頭門口幫祖父揀藥熬藥,為街坊分派涼茶防暑。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澳門醫藥發展一直比較偏向西醫的,尤其在社會動盪的年代,居民生活條件差,各類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等而感染的傳染病比較多發,在這樣的社會
期刊
8月是本澳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的日子。作為今屆選舉唯一入閘的候選人,他提出的“協同奮進、變革創新”理念,承諾深入傾聴澳門社會各階層各界別的聲音訴求,無疑是貼近了當下的社會發展形勢需求的,因而得到本澳社會各界普遍的認同。很多有識之士都看到本澳回歸20年來,一路走過,表面風光,但其實繁華背後,不論民生經濟還是法制基建都存在不少或大或小的問題,有的甚至堪稱社會惡果令本澳全社會集體買單,因為這類的惡果太多,
期刊
AI(人工智能)發展已成為全球發展的重要課題,而發展離不開人才,為此,全球各地近年掀起一股重視科技資訊發展,培養人工智能人才的浪潮。而據資料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AI(人工智能)人才有80萬,印度有15萬,英國有14萬,而中國有5萬,以上數據,可窥知為何國家如此急起直追培養科技人才的原因了。在澳門,特區政府正在努力打造澳門為智慧城市,如何培養和吸引科技人才,以助澳門迎接人工智能世界的挑戰,已成
期刊
由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組織的澳門中文傳媒50餘人珠海啖荔活動於7月19日舉行。活動內容安排豐富,先後參觀橫琴總部大廈、南方電網琴韻變電站、橫琴長隆、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澳門大學科技研究院等單位實地訪問交流。此次活動受到珠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午4時市委副書記、市長姚奕生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龍廣豔及橫琴新區等領導的陪同下出席媒體見面會。   姚市長致辭時表示,珠海將舉全市之力,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主
期刊
打造智慧城市,AI科技人才是關鍵,您認為澳門AI人才市埸怎樣?解決AI人才需求有哪些途徑?   教青局教育研究暨資源廳黃健武廳長:智慧城市是21世紀城市規劃和發展的主流。早前,國務院及主管部委也就建設智慧城市的主要方向、原則和目標等訂定了指引,澳門智慧城市發展策略及重點領域建設,亦將成為特區政府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   配合特區智慧城市的發展策略,本局期望人工智能可跟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並朝向兩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