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亚群及其比值在脓毒症小鼠体内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其在脓毒症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将18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脓毒症模型组和假手术(Sham)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Sham组只开腹、关腹,不进行结扎和穿刺。两组先各取30只小鼠,观察术后存活情况,并计算20 d存活率。两组再各另取60只小鼠,分别于术后0、3、7、12、20 d取12只小鼠,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MDSC亚群的比例;于术后7 d取小鼠脾脏,测定脾脏质量,并制备成单细胞悬液,进行脾细胞计数;取脾脏和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
结果① Sham组小鼠术后20 d内无死亡,模型组小鼠术后20 d死亡10只,两组小鼠20 d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比66.7%,χ2=11.861,P=0.001)。② 模型组小鼠术后7 d脾脏明显增大,脾脏质量明显大于Sham组(mg:413.33±41.63比111.67±17.56,t=11.564,P=0.000),且脾细胞计数明显高于Sham组(×109/L:21.20±2.43比1.87±0.06,t=13.578,P=0.005)。③ HE染色显示:Sham组小鼠肝脏和脾脏组织基本正常。而模型组术后7 d小鼠肝组织结构紊乱,毛细血管充血,中性粒细胞渗出,肝细胞水肿明显,部分肝细胞发生灶性坏死,呈急性炎性改变;脾组织红髓和白髓结构紊乱,脾窦显著扩张充血,被膜增厚,被膜下及血管周围组织可见局灶性呈环状核的非成熟髓系细胞增殖,脾索及脾窦内见大量造血细胞灶状聚集。④ Sham组术后各时间点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巨噬细胞型MDSC(M-MDSC)和粒细胞型MDSC(G-MDSC)的比例及其比值均无明显变化。模型组随时间延长,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M-MDSC逐渐升高,于术后20 d稍有下降;G-MDSC持续升高;而M-MDSC/G-MDSC比值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术后3 d起外周血M-MDSC/G-MDSC比值均>1,且于12 d达峰值(与0 d比较:4.16±0.53比0.79±0.11,P<0.05);术后各时间点脾脏和骨髓M-MDSC/G-MDSC比值均<1,且于7 d达峰值(与0 d比较:脾脏为0.70±0.06比0.25±0.02,骨髓为0.39±0.06比0.11±0.01,均P<0.05),之后均逐渐下降。
结论随着脓毒症病程的延长,MDSC两个亚群在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均不断聚集,而M-MDSC/G-MDSC比值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可能反映脓毒症不同阶段的免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