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中的细胞凋亡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383910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是细胞在基因活动指导下的主动性死亡。细胞凋亡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物现象,贯穿于机体整个生命活动过程的基本生理机制,调节着机体细胞增殖与更新间的平衡,维持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数量的稳定。某些致病因子可以使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失常,致使细胞凋亡减弱或增强,从而破坏了机体细胞的自稳态,最终表现为疾病的发生。近年细胞凋亡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现就此问题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高血压与高血压急症防治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4月16~20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与会代表158人,会议共收到论文600余篇,62篇论文参加大会交流。来自全国各地知名专家学者汇集于厦门,就高血压病基础与临床研究新成果,高血压急症防治的新经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深入的讨论。
期刊
了解右室梗塞冠脉阻塞部位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对2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符合急性右室梗塞(RVMI)16例,无RVMI5例。16例中15例(93.8%)为右冠状动脉(右冠脉)近或中段阻塞,1例(6.2%)为左回旋支阻塞,无冠脉远段的阻塞。同时发现,血流动力学紊乱较重和较轻(MRAP/PCWP 0.65~<0.8)两亚组右冠脉近、中段阻塞分别为10
目的 明确广州地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后再感染和溃疡复发情况。方法 以14C-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尿素酶、组织学及细菌培养),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根除后共184例进行2年定期随访,并配合随机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指模技术鉴定Hp菌株复发与再感染。结果 Hp根除后第1、2年再感染率分别为1.10%和0.56%;溃疡复发率分别为2.72%和0.56%;全部病例未发生溃疡出血,而同
为了解二尖瓣脱垂与感染性心内膜炎之间的关系,对本院1984年1月至1996年12月诊断为原发性二尖瓣脱垂(MVP)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占同期IE发病总数的23%,占二尖瓣脱垂的48%;其中男13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1.6∶1;平均年龄32岁(9~61岁),20~50岁者17例(占81%)。其临床特点为起病隐匿,心力衰竭、体循环栓塞(尤其脑栓塞)等并发
患者男性,65岁。以腹胀、乏力1年半,于1997年1月27日入院。患者1995年8月初始无诱因出现腹胀、乏力、纳差。住本单位医院治疗,B超检查发现有腹水,疑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并行腹穿未抽出腹水,使用抗生素和“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药物正规抗痨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1996年6月上述症状加重,腹部逐渐胀大,双下肢水肿伴心慌、胸闷、气促、消瘦。再次住本单位医院治疗,行腹穿抽出少许血性腹水,继续
期刊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许多心脏病患者共同的最终转归。在发达国家中约有1%~2%的人患有CHF。有研究表明,CHF的中位存活时间男性为1.66年,女性为3.17年;1年和5年总生存率男性分别为57%和25%,女性分别为64%和38%;死亡原因主要是进行性泵衰竭和心性猝死(SCD);基础病因往往是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病、瓣膜性心脏病和糖尿病[1]。近年来,随着对CHF病理生理的深入认识,以及以病
期刊
正常人的骨组织处在不断的转换中,旧骨不断地破坏,新骨不断地形成,周而复始,使骨骼维持在正常状态。衰老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主要病因,而绝经则是女性衰老的一种特有表现。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急剧减少是导致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的病理特点为骨量减少,骨组织中的矿化骨和类骨质的比例正常,但骨小梁的连接性明显降低,骨皮质变薄,极易发生骨折。因此,骨量丢失的细胞学基础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以下从细胞学
期刊
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随着透析疗法和肾移植的开展及尿毒症患者寿命的延长,其骨骼病变已成为愈来愈突出的问题而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而骨活检与组织计量学的应用在本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上具有重要价值。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中刚迈开可喜的一步,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期刊
第228例——反复蛋白尿,咳嗽、喘憋
期刊
为了解胃癌演变过程中相关基因ras的变化,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分析法(RFLP)、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法(PCR-SSCP)、PCR-DNA测序的方法对中国人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ras基因家族(H-ras、K-ras、N-ras)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H-ras 12位点的突变率在肠化、不典型增生、进展期胃癌分别为16.7%(6/36)、31.2%(15/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