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兵印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li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兵是我在荆州市实验中学小学部工作时的同事。1993年7月,我和学校校长、书记一起到湖北省仙桃师范学校挑选优秀毕业生。当时,他的班主任鼎力推荐,说他素质全面,功底深厚,是一个好苗子。经面试,果然不错,他有思想、善谈吐、反应快,的确是一块难得的好材料,我们当场就决定录用他。来到学校,他一直教语文,并先后担任班主任和教科室主任工作。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管理工作,他都善于思考,非常投入,很有办法,受到领导、家长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2005年8月,他决定只身到深圳闯荡。我当然不舍,和他在荆州古城外环道走了好久,也谈了好久。于公,我希望他留下,因为他是一个得力的干将;于私,我支持他出去,我知道他有抱负,需要更大的舞台。我鼓励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祝你成功!” 2006年,他又辗转到了东莞,一路打拼,一路高歌,终于在2008年9月底穩定下来。这些,他都没有告诉我,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可以想见,他经历了多少曲折,多少坎坷。
  在我的印象中,德兵是一个极爱学习与思考、喜欢上课与写作的人。
  德兵酷爱阅读。他坚持理论学习,夯实文化底蕴,追求专业发展。他一直行走在路上,双休与节假日是他学习的好时机。1994年6月,他报名参加自学考试,经过六年“抗战”,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相继获得专科和本科文凭。不管到哪里出差,他都会带回大量的图书。他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既有教育理论著作,也有文学名著、文学理论专著,还有书法名作、国学经典。他还订阅了大量的专业杂志,一个大大的报夹上总是挂满各种专业报纸。他还自费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利用一切机会向专家、学者讨教。接触吟诵后,他非常感兴趣,中华吟诵学会的初级、中级培训就参加了好几期。当他得知周祖庠先生到深圳开班讲学,他便坚持周末到深圳追随周老学习文字学、音韵学。
  德兵善于思考。反对人云亦云,摒弃随声附和,是他一贯的风格。不管是习惯性的说法,还是常规性的做法,他都喜欢问个为什么,说个所以然。对于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他总能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与见解。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对于教育专家的观点,他总是认真琢磨、细心体会,有着自己独立的解读与分析。网络论坛特别红火的那一阵,他也兴致颇高地参加了论坛上的论辩。经过“唇枪舌剑”,他“认识”了一批网友,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也更透彻了。
  德兵喜欢上课。他是扎扎实实从课堂的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他的课也随着教龄的增长而日趋炉火纯青。1995年5月,他参加荆沙市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执教《月光曲》,获得二等奖。作为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两年的青年教师,实属不易,但是德兵却把它当作一次滑铁卢,开始了卧薪尝胆的奋斗。几年的积淀,终于迎来了一次次绚烂的绽放。2000年12月,荆州市教科院组织“创新教育”研讨会优质课竞赛,他执教《詹天佑》一举夺冠。2001年4月,他执教《谜语天地》又获全市活动课竞赛第一名。到南方后,他成长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2005年,他参加深圳市小学习作教学微型讲座比赛,获得一等奖。2010年,他参加东莞市小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执教《桥》,获得满堂喝彩。2012年元月,他参加全市素养大赛,获得第一名。2012年2月,他参加全省素养大赛,又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2012年3月,他参加全国第四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以全场最高分荣获特等奖。
  德兵坚持写作。1995年12月,其论文处女作《从课后习题谈“比较”在语言训练中的作用》发表在专业杂志《小学教学研究》上,此后他便踏上了发表文章的快车道,每年均有教育类文章见诸报刊。2001年,其论文《词语教学例话》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分期连载,广受好评。教学实录《詹天佑》刊登于《小学青年教师》,《鱼游到了纸上》刊登于《湖南教育》,这两篇实录我都为他写了点评。在《詹天佑》一文的教学中,他大胆采用变序式教学,让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通过抓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阅读,训练到位,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了詹天佑的精神品质。这几年,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等专业刊物上经常能读到他的实录、论文,通过这些文字,我欣喜地看到他始终站在语文教学发展的前沿。
  2017年,他寄给我一套与人合著的统编本教材《小学语文优课设计》。该书编写很是精美,实用性很强,自然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2017年底,他又应邀参加了与统编本语文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从此,他的业务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德兵注重团队打造。他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成立名师工作室以后,他带领团队成员认真阅读教育经典,分享读书收获,观摩名师课堂,聆听专家讲座,开展同课异构,探讨不同体裁课文的教学方法,使青年教师获得了快速成长。他的名师工作室加入全国联盟后,积极参加联盟举办的活动,发挥了辐射与带动作用。作为一名基层教研员,他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带动了整个镇、市小学语文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最近几年,他受邀到全国各地上课、讲学多达60场。他向大家无私分享了自己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他几次应邀来我们武汉东湖开发区讲课做报告,都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从德兵身上,我们看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精于写作、乐于分享,是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教学篇目  《小蚱蜢》《妹妹的红雨鞋》《谁的耳朵》《月牙》《大年初一扭一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音乐,感受儿歌和儿童诗的不同韵律。  2.通过朗读,体会儿歌的节奏美和儿童诗的韵味美。  3.体会儿歌通俗易懂和儿童  诗含蓄典雅、韵味深长的语言表达特点。  4.抓住儿童诗想象的语言特  点尝试创作。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音乐区分  1.出示文本,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流
教学实录  一、起—— 一曲《乡愁》蕴情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上课。考考你们。现在我这里有一首诗,这首诗有四个小节。张老师每次读一个小节,只读一遍,读完之后,看哪个同学能把张老师读的一字不差复述出来,听懂了吧?用耳朵听,用心记。现在读第一个小节。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指名复述)  (师依次朗诵,生一一复述。最后指名一生背诵全诗。)  师:大家来看一看这
《给孩子上文学课》不是张学青老师第一次谈文学教学。多年前她所著《张学青讲语文》一书已经收入很多文学作品教学案例。这些年,她对此有了更深的思考与实践,即以“文学教学”为观照,以“给孩子上文学课”为主题,以不同文体为例给出阐释和回应。当一切美好的课堂从文字中、书籍里流淌出来的时候,作为读者之一,我,醒来了。  儿童语文  醒来之后的我,从这本书里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呢?也许,还不全是文学,而是另一个存在—
这节课,我感到很惊讶。一是扬州中学高一(2)班学生的认知水平超出了我的想象,二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表现超过了很多高三的学生,三是他们的质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实在很突出。如果这个班的学生持续这么坚持学习语文,未来的收获是可期待的。  我具体说三层意思。  第一,这节课是由两个小组来交流阅读《野草》后的感受。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野草》不是能随便说的。但是在这节课上,王舒成老师用“猜想”来解读这本书,高一
我经常鼓励青年教师多阅读、多写作、多上公开课,有的老师会很无奈地说根本没有时间忙这些啊!偶尔还会遭到质疑,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读到一篇寓言故事,我觉得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  故事的大意是:田野里住着田鼠一家。夏天快要过去了,他们已经收藏好了过冬的坚果和稻谷。有一只叫尼克的田鼠却还在忙碌。“尼克,过冬的粮食不是都收藏好了吗?你还在忙什么呢?”其他田鼠问道。 “我在收藏阳光。”“什么?”其他田鼠吃
继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北京市教育大会如期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对北京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通过九年一贯制改革、学区制、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百姓家门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汇中学与原忠实里小学改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周边学生提供了优质、公平的入学机会。然而,当教育改革迈向深水区,人民的期望从“有学上”变为“上好学”时,文汇人又该有
成长的滋味是地上的一棵小苗渴望长成参天大树。  怀有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渴望与信念,就一定能在风雨中在电闪雷鸣惊涛骇浪中葱茏地  站着,而不会凋零为一棵衰枯  的草。  ——摘自我的教育随笔  用心播种  1993年,刚满18岁的我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毕业了。踌躇满志的我却因那年的特殊分配政策被分到了一所村小,任教六年级。那时我的心情黯淡到了极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了通师二附小施建平老师送教下乡的
《小王子》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很多人都在这本书里读出了童年消失的感慨,读出被成人世界忽视的心灵力量、真挚的情感以及纯真的美好。  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这个故事,会从小王子看似荒诞离奇的经历中,看到一个人心灵成长的轨迹。这是一段重新发现自我,重新建构自我的旅程。  在遇到玫瑰花之前,小王子每天只是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清扫火山,拔掉猴面包树的芽。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生命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可言
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第一阶段,而儿童文学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幼儿园实现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幼儿园在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不仅是一种教育资源还是一种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积极地开展儿童文学教育,教师们也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诗歌、散文等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教学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美丽的文学世界,不断探索儿童文学作品的育人价值。  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天,或许只要一首诗就够了。你会全天嘴角上扬,吹着口哨去应对各种无聊。  我是在假期中看完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的。那时我就想,来这世界上我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之一,就是教学生读这本书了——或者,是教学生学会了去读诗。当今的生活有太多的任务、太多的繁杂、太多的无奈,读一首诗,或许你拥挤的内心就会挤进一丝亮光,通透全部的胸腔。我想,在学生每天繁重的学习中,诗或许才是最重要的营养成分。  诗歌给学生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