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衬托塑造人物形象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衬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所谓衬托,就是为了凸显主体,有意地将另一些對象放在一起作陪衬或对照。衬托这一手法在《荆轲刺秦王》中运用得非常成功。荆轲的形象之所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除了人物的性格因素以外,也与太史公具体、细致、生动的艺术描写分不开,尤其是衬托手法的运用,使荆轲的形象更加突出、饱满和鲜明。分析本文中的衬托手法,然后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将会对同学们的写作非常有帮助。
  《荆轲刺秦王》中的衬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太子丹的急躁、多疑、短浅,衬托荆轲的以大局为重、勇而多谋、“言必信,行必果”。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太子面对秦军“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的危急形势,非常“恐惧”,催促荆轲赶快行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再次催促,甚至说出派秦武阳独自前往的话来,最终致使荆轲在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出发,这也为行刺失败种下祸根。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这些恰好是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当荆轲提出“诚能得樊将军首”的条件时,太子丹说“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在樊於期自刎后,“驰往,伏尸而哭,极哀”,仁慈本没有错,但作为一国之柱,在权衡国家存亡与个人感情时,显得有些狭隘、目光短浅。
  反观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进而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思维缜密。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辱”,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
  二、通过秦武阳的临危胆怯、失态,反衬荆轲的沉着机智和胆识超人。
  秦武阳号称燕国的“勇士”,“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这名声应该远在荆轲之上。但这位勇士的“成色”似乎不足,刚步入秦廷,还未采取任何行动便“色变振恐”,结果“群臣怪之”,差一点露了馅儿。而在“图穷而匕首见”、荆轲逐秦王的紧急关头,并没有看到秦武阳的任何行动,致使秦王最终赢得了反击的机会,而置荆轲于死地。疾风知劲草,危难识英雄,在这危难关头,秦武阳缺席了。
  再看荆轲,对于秦武阳的失态,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为秦武阳的失常圆场,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虑全解。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足以表明他的沉着机智和超人的胆识。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会经历几番春夏秋冬,也免不了经历各种各样的风浪和挫折,古诗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想,在“梅香扑鼻”的时候应该有我,在挫折和风浪中更应该有我。  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被叛徒出卖,被元军俘虏,在经过零丁洋时,写下《过零丁洋》一诗,以明宁死不屈之志。那是1279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英雄末路,处于生死关头的他毅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文天祥的一腔忠烈,长啸而出,
期刊
又是一年柚熟时。  妈妈从外省订购的柚子准时送达了。嗜柚如命的我赶忙用小刀划开包裹,一股沁人心脾的柚子清香在鼻尖绽放,缭绕。轻嗅,似乎整个世界的色调都柔和了许多。  晶莹剔透的果粒与味蕾相碰撞,汁水溢满嘴巴的每一个角落,一股熟悉的味道开始在口中蔓延,思绪飘回了从前……  幼年时。  我酷爱吃柚子,便是那时被你惯下的毛病。家门口大院里一株比我还老的柚子树,日日夜夜地守护着我们。每年秋天,眼尖的我总会
期刊
读过高中或者正在读高中的学生,不知道别里科夫的大约不多。  别里科夫是个只教一门专业课(希腊文)的老师,即我们所谓的任课教师。——明明只是一般教师,却能一心扑在学校工作上,总是高瞻远瞩为学校的长治久安考虑问题;他时时牢记政府法令文告的要求,积极主动协助上司的工作,甚至将本不属于他的班主任的职责、年级主任的职责甚至校长的职责都揽在怀里,“工作不分分内分外”。他严肃批评姑息纵容学生的不良现象,跟那些坏
期刊
傍晚时分,街上车辆稀少,行人来去匆匆。  今年的冬天,出奇的寒冷,北风卷着雪花,已经缠绵了半日,地面上早已是冰水交融,一不小心,就会跟大地来个亲密接触。  这不,红绿灯不远处,隐约可见正有一群人在围观,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好奇地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挤到了人群里。只见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人趴在地上——正在努力尝试站起来,却不能成功。  老人的手一直按着左腿,显然,是摔伤了腿。  汗珠从老人的脸颊
期刊
关于文章的开头,宋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元人乔梦符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指开头小巧玲珑,俊秀漂亮。明谢榛认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由此观之,文章的开头,自古以来都是创作的关键。“起句发意”应该是指在文章的首句或是首段,开门见山阐明观点,引起阅读者的兴趣;“凤头”,是指开头切入点要短小,语言要精妙;“如爆竹”,则是于气势而言,
期刊
【注意事项】  一、语言要为内容服务,不可只为“個性”而标新立异。在选择文章的语言风格时,要视内容而定。例如,在论述一些社会话题时,可以运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在论述文化类命题的时候,语言可以优雅、有内涵。  二、语言“简明平实”不意味着写“大白话”。许多同学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语言过于直白、琐屑,缺乏文采,读来更觉得无严谨之精神可言。语言“简明平实”指的是用凝练、形象的语句说明复
期刊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谓“功夫在诗外”,一是说,诗人不可为写诗而写诗,而应在生活实践中下功夫,不断从广阔的生活领域里去汲取创作的源泉;二是说,诗人还应下功夫锻炼自己的艺术敏感性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力。陆游说的是学诗,然而细细想来,对于中学生作文,道理也是一样的:“功夫在诗外。”那我们需要在哪些“文外”下功夫呢?  词汇量:广与专  我们在作文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或许不是审读材料,也不是写作技
期刊
一、历挫折而不馁的孔子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二、幽默达观的“大
期刊
操作三:深入思考,升华真情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生活的思考,要有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逐步深入的过程。要使自己的文章令读者产生真正持久的感动,仅仅对生活有一腔真情还不够,还应该深入地思考生活,努力在体察真情的基础上升华真情。在记叙类的文章中,可以通过一个事件进行联想,勾起一连串的事件,让读者在真情荡漾的字里行间获得理性的人生启迪。在议论类文章中,同样需要感情真挚,真挚的感情就是真
期刊
郑大爷的眼神明显是老了。  我在二楼碰见他。他依旧搬个小板凳,坐在防盗门前,抱着那把已经掉了漆的古胡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它,手不自觉地上下抚摸着,像是安抚着自己不肯睡觉的孙儿。我朝他打招呼,他只是抬抬头,呆滞地盯一会儿,眼神里没有光彩。  我叹了口气。奶奶说的是对的,郑大爷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现在他谁也不认识,有人朝他笑,他摇头;有人扯着嗓子喊,他就咧着嘴笑。饭也要别人喂,什么事都不知道,就知道抱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