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失意成就的艺术大家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公望(1269-1354)是我国元代伟大的画家,其晚年巨作《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兰亭”,但是,这位伟大的天才画家仕途却是非常坎坷,在元朝政府一次反腐的行动中,连科举考试的机会都丧失了。
  原来,元朝作为一个马背民族,在1279年统一中国后,将全国民族分为四个等级进行统治,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的人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区别。黄公望属于南人,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当官。
  再者,元朝初入主中原的时候,废除了已经推行600多年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让大批杰出的人才失去晋阶之路,流落民间。
  直到1315年,距离元朝入主中原已经近40年,元仁宗才下令恢复已经停止数十年的科举考试,一大批文人学士重新获得步入体制内的机会,纷纷进入考场。
  而黄公望却因为元朝的反腐败失去了这个大好的机会。原来,黄公望生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天资孤高,少有大志,又博览群书,好学不倦,掌握了广博的学识和技艺,才华横溢的黄公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那时科场之门已经关闭。黄公望只好走夤缘(攀附权贵之门,拉关系)。但是因为黄公望属于南人,按照元朝规定不能担任政府官员,要想当官就必须从吏做起,到了一定年限,再根据办事能力决定是否可以担任低级官员。这种机会一直很难获得,直到他24岁之后,经人介绍,才得到浙西廉访使徐琰的赏识,在徐琰的手下担任书吏。大概因为黄公望办事干练精明,加上名声在外,两年后,即1311年,他时来运转,得到了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的赏识,在张的手下担任了文书。
  一年后,张闾调中央政府担任中书省平章政事,黄公望也跟随张闾来到中央政府,如果不出意外,黄公望的仕途将一片光明。但是,张闾是一个非常贪婪的人,被人称为“张驴”,据说,这个张闾就是关汉卿著名杂剧《窦娥冤》中那个阴险狡诈的地痞张驴儿的原型。1314年,朝廷派张闾到江南“经理江南田粮”,曾经因为贪腐受过朝廷训诫的张闾到江南后非但腐性不改,反而变本加厉,搞得“人不聊生,盗贼并起”,甚至“逼死九人”,张闾种种倒行逆施引起了极大的公愤,人民纷纷上访,并到京师告御状,大夫缙绅也上书揭发张闾贪墨的罪行,朝廷派出钦差大臣调查张闾,最后核实了张闾犯下的罪行,朝廷于1315年9月将张闾逮捕下狱。
  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黄公望因为是张闾的书吏,很多文书,账目都出自他之手,这次反腐自然他也难逃干系,被牵连下狱,那年黄公望正好47岁。这一年恰好是元朝科举考试开禁,黄公望因为是深陷囹圄,被剥脱了考试的权利,自然就没有机会参加考试,等到他三年后出狱,已经是50岁的人了,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经过这些不幸的遭遇,黄公望深感官场险恶,虽然没有完全摒弃仕途的意愿,但是对仕途的心已经凉了半截。为了生活,他曾经在松江、杭州一带以卜算、卖画为生,这段时间他通过好友“元四家”之一王蒙的引荐,拜当时书画界泰斗赵孟頫为师,在恩师的熏陶下,黄公望幡然醒悟,绝了仕途之意,开始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在1329年和“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加入全真道,改道名为“一峰道人”,又号“大痴”,正式走上一条与官场决裂的艺术道路。
  黄公望仕途的终结,让官场少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官员,却意外地让艺术界多了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
其他文献
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为挽救因法币破产而引起的经济崩溃,于8月19日抛出币制改革方案。  8月20日,财政部部长王云五在南京记者招待会上,透露币制改革早有准备,只是未透风声罢了。可就这一天,上海《大公报》发表了题为“币制改革的事前迹象”,副题为“豪门巨富纷纷搜购黄金公债,隐名之人曾大批抛售股票”的消息。消息使各界沸腾,纷纷打电话询问19日上午抵沪抛售3000万股永纱股票获利四五千亿元的“隐名人
从书法、文学、历史到为人的准则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爸爸都给过我很多教育。虽然我没有能力把这么丰富的内容全部有条不紊地归纳起来,但是每当我遇到困难,它经常切切实实地给我智慧和勇气。  “吴下阿蒙”  我解放初期出生在南京。听妈妈说,爸爸希望我长大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有感于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奋发上进,被称为“吴下阿蒙”的典故,给我取名“阿蒙”。  1967年春天,爸爸在南京治疗眼疾,我随后也来到这个阔别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  1951年3月,我们新兵被敲锣打鼓欢送到湖南湘潭易俗河,编入7团2营5连。在易俗河训练了四个月,过了中秋,坐上北去的列车,六七天后到北方,10月3日听说我们已经过了鸭绿江。  12月30日我们来到朝鲜战场东线前沿阵地,我被编入68军204师611团警卫连。警卫连下设警卫排,工兵排,侦察排,化学排。与我一同在611团的
50多年前的许多日常用语和现在不同,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20世纪50年代初的广州,上课叫“上堂”,下课叫“落堂”。同学称为“书友”,拍拖的对象称为“拖友”。三年级叫“三年班”,橡皮叫“擦纸胶”,唱歌叫“歌咏”,学校仪仗队用的鼓叫“洋操鼓”,算术题的答案叫“得数”。后来,我读钱穆先生回忆录,钱穆先生也说“得数”,于是知道旧时这样的说法,并不限于百粤。  再说日常生活用语。保温瓶称为暖壶,开
时下,在形容女性的裸体时,除了少数用“玉体”之外,很多时候都用“胴体”一词,且多有狎亵之意。虽然很多人也曾经对错用这个词语的现象进行了批评,但似乎是并没有阻止“胴体”的滥用。  关于“胴体”一词的本意,现在看到的所有的词典都没标出“女性裸体”的义项。《辞源》中的解释为“屠体,家畜屠宰后的躯干部分”。而《现代汉语词典》中虽然在解释“胴体”时有“指人的躯体”的义项,但是第一义项却是“躯干,特指牲畜屠宰
摘要:《轩辕大帝》这部电影尊重历史,并对现代生活产生很多启示,它再次让观众回想起五千年的华夏祖先,连缀起中华儿女共同的祖缘情感。  关键词:黄帝;公祭;电影;华夏先祖;血脉同源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1-0019-02  2021年清明节,偶然看到了陕西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的视频,“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柱祭轩辕”,
小时候,我经常不扣衣服纽扣,被妈妈看见了,就说:“像卖牛佬(牛牙郎)式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无论是猪牙郎,还是牛牙郎,都把外衣的纽扣解开,成为职业标志。  20世纪70年代,每逢家乡浙江浦江的郑宅市日,邻县前来采购猪仔的小贩成群结队,骑着自行车,后面挂着两只猪篰(bù,竹篓),一趟可以贩运8只猪仔,也有用麻袋装的。遇到闲日,小贩只能到农家买猪仔,人生地不熟,需要通过消息灵通的中介人——猪牙郎。  
在湖南隆回县北面有座文化名山,叫做“望云山”,因给秦始皇炼丹失败而隐入此山的方士卢生,遥望隐居在第六十九福地“云山”的侯生而得名。山这边的鸭田乡和山那边的罗洪乡,在民国以前都属于新化县,出了两个为建立民国立下赫赫功勋的同盟会员,一个是鸭田的谭人凤,另一个是罗洪的邹代藩。论革命功绩之巨,谭人凤更胜邹代藩一筹,而且谭氏比邹氏年长一岁,但是,邹氏却是谭氏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邹代藩,字价人,1861
在台湾同胞重点祖居地闽南,每年端午节,当地人都有吃“薄饼”的节日食俗。“薄饼”其实并不薄,它是用面粉烙成圆状的面皮,像一张剪裁的圆纸。卷食时,加上事先做熟、切细、碾碎的馅料,有甜有咸,有素有荤,就像吃自助餐似的。  对于这种“快餐食品”,台湾现代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兰人》一书中记叙了其独特之处:“最重要的佐料是海苔,使春饼别具风味……”这里说的海苔乃是闽南和台湾沿海盛产的浒苔、虎栖等食用海藻,是名
臣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战国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注云:“男为人臣,女为人妾。”《说文解字》曰:“臣,像屈服之形。”郑玄注说:“臣谓囚俘。”意思是说,“臣”是被抓获的战俘。抓获的战俘如果不杀,就成为奴隶,所以“臣”就专指男性奴隶。  《说文解字》还说:“臣,事君者。”值得说明的是,清朝的典章制度规定,满族官员在上奏章时,可以自称“奴才”,汉臣上奏章时只能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