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成都美女同世界名马“谈恋爱”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杨毕业于国内开设的第一个“马科学”专业的院校。每天和各种世界名马打交道的“马博士”,走出校门后将从事马匹交易中介及管理等工作,像“伯乐”一样替人识马、相马、管理马,其收入堪称“金领”,在国内更是十分稀缺,陈杨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做马术俱乐部的总教练!
  文艺辣妹意外当上“马信”
  今年23岁的陈杨,出生在成都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活泼开朗的陈杨从小就是男孩的性格,因为好奇心强,她特喜欢捣鼓机械,陈杨把机械电子作为大学学习的专业方向。
  2015年,因为很久以前就向往海滨之城山东青岛,陈报考了青岛农业大学。遗感的是她最喜欢的“机电”,却被调剂成了动物科学(马业方向)。像第一次听说这个专业的人一样,陈杨也把“马科学”和“马夫”画上了等号,“哪个女孩愿意来养马啊!”可是,当女孩真正了解了这个专业后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专门打造“马博士”的,从这里出来的毕业生将从事马匹交易中介及管理等工作,像“伯乐”一样替人识马、相马、管理马。
  然而学习“马科学”绝不是轻松的。随着课程的深入,陈杨和同学们开始进入马棚实训,从打扫马棚开始,学习相马知识、马房管理、马疫病学、马营养与饲料、马调教与护理、马育种和繁殖、马术运动、赛马与赛事管理等内容。很多时候,陈杨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洗漱后给马场几十匹马喂草料,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好玩的是,就连打扫马棚也要亲自上阵。除了专业知识,骑马对于马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项基本技能。第一次训练时,因过去在电影里看到的都是古代英雄飞身上马,陈杨脚踩马镫一下就蹿了上去,没想到因用力过猛,竟一头从马的另一边栽了下去,旁边的人不由得哄堂大笑……陈杨羞愧极了,顾不上疼痛,咬牙翻身爬起来,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最基本的骑马动作,看起来好像轻松地一跃而上,真要学起来里面的学问就大了。起初,陈杨急了一身汗也没能顺利地翻身上马。后来好不容易掌握了一些骑马要领,但因无法掌握每匹马的特点和脾性,陈杨不知多少次被掀下马背,全身青一块紫一块的,躺在床上身体像散了架一样难受。后来,骑师告诉陈杨,马是很聪明的动物,因此在骑之前最好先和自己的马交流一下,比如摸摸它的毛或者给它抓抓痒,让它熟悉你的样子和气味。
  同身价千万的世界名马打交道
  渐渐地,陈杨总算能独自在训练场上骑马了。正有点小得意时,教练却告诉她,“这仅仅是小儿科,关键要看在野外能否娴熟驾驭各种马!”
  第一次到草原上骑马.陈杨纵身跃上马背,听着风从耳边呼呼而过,那种惬意和由此产生的激情真是妙不可言。跑了一阵后,女孩惊喜地发现,和这些训练有素的马稍稍熟悉后,其实它们是很好驾驭的。后来,陈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马儿都非常敏感,马的神经系统特别发达,神经细胞是人的100万倍。任何一个细如游丝的动作经过它身上,它都会抖毛和颤栗。骑手和马,完成着在尘世里心心相印的奔跑。骑手只有把马骑得通透了,两者才能融为一体。”陈杨举例说,一匹马如果遇到了悬崖和大的沟坎,它本能的动作是躲避与退却,这时如果马背上的骑手显出惊慌失措,这匹奔跑的马,很有可能是跌倒或后退,它跨越障碍的雄心和力量,完全来自于骑手的信心和指令。她记得首次骑马跨越障碍时,行至第一个障桩前,由于自己略显犹豫,那匹马突然四蹄一站,来了个“急刹”。陈杨飞离马身,竟被惯性摔出10多米远。
  尽管吃了不少苦头,但陈杨仍很喜欢马术障碍这项刺激运动,她也渐渐知道如何与马沟通,观察马的情绪。每匹马的性格和体能都不一样,跟马相处也像交朋友,必须提醒它,也得容忍它……陈杨真正和马产生感情,是有一年暑假,她去马场实习,作为志愿者参与了一场赛马比赛。当时有一匹马状态不好,在最后一圈的时候失足摔倒,眼睁睁看着那匹马倒在自己眼前,一点一点地咽气,而骑手一直陪在马的身边,哭得撕心裂肺,这一幕深深刺激了陈杨。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她明白马并不只是一门生意,而是一位值得信任的伙伴,平时一定要管理、照顾好这些人类的朋友。所以每次骑马前,陈杨都会欣喜而爱怜地抚摩着它的鬃毛和脖颈,马儿也安静地享受着这爱抚的动作,“这多像一个男人,抚摸着他心爱女人的长发。”陈杨的幽默,逗得身边人不由哈哈大笑。
  在马场里,外籍教练教了她不少非常实用的要领,比如怎样调整马起跳前的恐惧,如何察觉马身上的肌肉紧张,如何让马在最伟距离跃起……同时,对方要求非常严格,有时候为了训练马的背肌,需要反复进行抬前腿直立动作,连续几十次。马累,人也受不了,陈杨有几次居然累得晕了过去,从马上一头栽下来。马的世界让陈杨大开眼界,无论是学校的马场还是一些马术俱乐部里,都不乏阿拉伯马、温血马、夸特马、舍特兰马、英纯血等世界名马。说起它们的价格,更是高的令人咋舌,随便一匹就有几百万人民币的身价,有的英国纯血马甚至价值千万美元呢!
  陳杨经常遛的一匹马名叫“王子”,每当他们见面时,它就一边打着响鼻,一边用脸往她身上蹭。见陈杨赶不上它时,“王子”就停下来等着她,然后围着她撤欢儿。陈杨经常与各种马儿相处,比如喂马,遛马,给马刷鬃毛和尾巴,还边对话边给其按摩,这是她和马沟通的方式。陈杨幽默地称,她的学习生活是天天和世界名马“谈恋爱”。
  小丫野心大要当马术俱乐部总教练
  前年五一假期,青岛一家马术俱乐部举办“全国名人马主30公里耐力赛”,在此期间,陈杨结识了美国马繁育专家安迪,通过交流,她受益匪浅,对马术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学校,陈杨是不折不扣的女学霸,在自己的专业上学习成绩很优秀,不仅参与翻译了《马的解剖》《马的营养学》等外文著作,以及中国纯血马资料录入工作,她还参与撰写了一些与马有关的学术文章,刊登在《马术》等专业刊物上。陈杨性格里的直爽很讨人喜欢,大二时,凯瑟琳教授就鼓励她勤工俭学,做学校外籍教授们的助手。这样,每个月就能赚到好几千元,陈杨根本不需要爸妈再给伙食费。
  2017年2月,陈杨开始担任新西兰马兽医戴维斯教授的助教,还在一家国际马术俱乐部担任法国教练薇薇的助教。除此之外,今年读大三的陈杨已连续两学期担任校特聘教授,并参与了学院组织的《马科小册子》的撰写和编辑工作,且该书将作为马科专业学生教学用书。小小年纪能取得如此成绩,真令人刮目相看。
  2018年4月15日上午,青岛农业大学首届马文化节开幕式,在学校五环体育场盛大举行,奔跑速度极快的美国夸特马,善于障碍超越的荷兰温血马,具有持久耐力的俄罗斯汗血马,综合素质极强的阿根廷马球马,还有小巧玲珑的法国进口迷你马……众多世界顶级名马在陈杨等骑手的引领下进入会场,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陈杨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做国际马术俱乐部的总教练。她希望自己一生从事这一职业,为我国的赛马运动作出贡献!
  据《现代家庭》整理
其他文献
9月5日晚,笔者在天桥艺术中心观看了凉山文旅集团出品的中美合作音乐剧《当爱,Flood in the Valley》在京的最后一场演出。从现场观众的反应和散场后久久不愿离开的情景可以确知:这部剧成功地捕获了观众的心。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故事,两个不同国家的演出阵容,却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东方与西方的不同历史文化和时空背景的交融下推演出完整深邃的主题,呈现出近乎完美的藝术架构。不能不说创作者用了
期刊
薩米达于1939年出生在埃及开罗市的一个殷实家庭,很小便在音乐方面崭露头角。由于当地男女比例严重失调,1947年,一个富商捷足先登,向萨米达的父母表示愿结为亲家。门当户对,8岁的萨米达当上了新郎官,新娘还不到10岁。  一开始就是儿戏的婚姻,只维系了不到两年便宣告结束,理由很简单,萨米达的音乐造诣越来越高,他的父母就像那个贪婪的渔夫一样,总是一山更望一山高。于是萨米达在10岁时,又成了光棍汉。几个
期刊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工农红军……”这是刘兰芳新近创作的长书《彭大将军》,刘兰芳声韵中透出的那股铿锵抑扬之美一如往昔,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那个通过无线电将《岳飞传》传播到干家万户的年代。从四十年前风靡全国的《岳飞传》,到如今的“道德模范故事汇”巡回演出,刘兰芳携其评书表演与改革开放一同前行。万语千言中,“话说……”的是脍炙人口的人物故事,推崇的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一鸣惊人“岳飞”一说四十年  
期刊
印度一名男子连续50多年没剪过头发,头发长达62英尺(约19米)。他为自己的长发而自豪,因为他曾用长发救了一名溺水的男孩。  50多年前,印度古吉拉特邦12岁的哈色瓦做了一个特别的梦。梦里,神告诉他永远不能剪头发。梦境十分逼真,从那以后,他便开始拒絕剪头发。随着头发越长越长,这头长发曾为哈色瓦带来过一些烦恼。很多人会嘲笑和误解他,有人笑话他是一个“娘娘腔”,还有人以为他要当一个“隐士”,这让哈色瓦
期刊
在我的相册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是我和京剧谭门谭派传人谭孝曾、谭正岩父子的合影,而为我拍下此照片的正是谭孝曾老师的夫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阎桂祥老师。  去年的7月15日,北京京剧院在剧院的体验中心举办了一场京剧谭派艺术的主题讲座活动。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和第七代传人谭正岩父子将为到场观众进行讲解,作为观众的我也慕名来到了活动现场。  虽然活动当天早晨还在下雨,但仍然阻挡不住热情的观众前来参加这场
期刊
《米其林指南》是法国知名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公司所出版的美食及旅游指南书籍的总称,其中以评鉴餐厅及旅馆、书皮为红色的“红色指南”最具代表性,所以有时《米其林指南》一词特指“红色指南”。《米其林指南》诞生于1900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期间。  最初,《指南》是免费提供给客户的,但在1920年,米其林兄弟做出了3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指南应该包括餐馆的信息;放到书店里去卖;不再接受广告。1926年,米其林星级评
期刊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时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听说了这个事后,悲愤不已,当晚就画了一副《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之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对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眼睛,貓须如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做捕鼠状。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了“壬午大寒”4个寓意深刻的小字。  不久,田汉来访,徐悲鸿将此画拿给他看,田汉看了,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写于画
期刊
教师节来临之际,翻阅老母亲留存的相册,发现了两张感人的照片。一张是学生与她亲密拥抱的留影,另一张是学生与她緊紧相依的留影。  老人当了几十年孩子王,她教过的学生无数,可说是桃李满天下。当年的学生如今都已六七十岁当上了爷爷奶奶,可他们几十年来一直与老母亲亲密来往。每当教师节、春节来临,他们都会相约,带着他们的儿女甚至孙男孙女来探望老人。他们对我说,老师职业最神圣,教我们知识,更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对国家
期刊
记得有一年去汪先生家,先生拿出湖南吉首的一瓶洒(包装是由黄永玉设计的)给我们喝,席间汪先生说老人有三乐:一日喝洒,二日穿破衣裳,三日无事可做。当时我们才三十多岁,对这甸也没有什么理解,但是回家后,我还是把它记在了本子上。如今回忆起这句话,又多了些况味。  苏州大学教授范培松曾给我说过一个笑话,此笑话是作家陆文夫在世时说的。陆文夫曾多次讲过“汪老头很抠”。他说,他们到北京开会,常要汪先生请客。汪先生
期刊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才华盖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他不仅善诗,骈文的成就也很高。在清人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其诗22首,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和李白(27首).排第四位,足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但因他早年深受“牛党”中人令狐楚的知遇之恩,而他后来却娶了“李党”骨干王茂元之女为妻,这让他两边都不讨好,一生饱受排挤,结果只活了45岁,就一命呜呼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