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免疫功能动态变化及发病机理的探讨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四川省南充地区61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所有患者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补体含量下降,体液免疫异常。其改变的程度与病程演变、病情轻重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血清IgM、IgA、IgG的动态变化规律,似符合初次感染免疫反应的特点。

其他文献
1982年12月上旬至1983年1月下旬,锦州市南票矿区发生一次以腹泻、腹鸣、腹胀、腹痛为主要症状的腹泻流行。病例分布全矿区八个住宅区,共发生7,369例,发病率14.25%,以一个供水系统的三个住宅区发病率为最高(31.39%、27.39%、22.39%),其余住宅区发病率仅为5.44%。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以青壮年发病最高,儿童和老人发病最低。其流行原因是因两个水源被污染先在三个住宅区爆发,饮用
期刊
期刊
1981年锦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病房发生两起鼠伤寒沙门氏菌院内交叉感染,我们从2例患肺炎兼有腹泻的病儿粪便中分离出两株无鞭毛“B”群沙门氏菌。经常规检验,不能确定其型别。但经采用紫外线照射以诱导菌株释放噬菌体,并侵染鼠伤寒沙门氏菌LT:株进行增殖,用此噬菌体为转导媒介,处理两株无鞭毛菌株后,终于确定两株无鞭毛细菌为典型的双相鼠伤寒沙门氏菌。
期刊
本文整理了正史中1644年以前共238年的疫史,讨论了六个问题。认为最早有准确年代记载的疫史为公元前369年:流行地区涉及21个省、市、区;属于大流行(大疫)的有96次,占41.7%,死亡率及病死率都很高;夏季流行占43.2%;从一部分记载中可见有周期性的流行;疫病和战争的关系在历史上是互为影响的重要因素;关于疾病的种类在南方可能多为疟疾等病,北方可能为鼠疫等急性传染病,并指出文献中的个别错误。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报道应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163例健康人群的柯萨奇病毒B组3、4、5型的中和抗体水平。中和抗体阳性率以B4为最高(92.02%),B3次高(62.57%), B5最低(29.45%). B3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4.19, B4为102.8, B5为3.96。B3中和抗体滴度以1~3岁组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B4中和抗体滴度除19~45岁组略高外,其余各组抗体滴度很低。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利用我国分离的EHF病毒适应A-549细胞制作的抗原片,应用IFAT法对EHF患者病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持续时间作了调查。共调查了123份血清,阳性64份,阳性率52.03%,其中70%以上病人病后4年之内血清中含有特异性抗体,5年以后明显下降,20~22年尚有31.82%,可检出特异性抗体;病后4年之内阳性血清中有40%滴度在1:40以上,高者大于1:640, 5年之后滴度明显下降,此后维持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