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投资参照外资法律执行:困惑与澄清

来源 :台湾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n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胞投资“参照外资法律执行”制度(下称参照制度)由来已久.《外商投资条例》之出台再次将台胞投资参照制度推至台前.探究“参照”的法规范属性、对象与规则,可以妥当地得出:“参照”意味着台胞投资与外商投资性质有别;“参照”仅系就外资法律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之援引;立法术语使用“参照”意在赋予公权力主体法律适用的裁量权,以确保台胞投资者权益得以保障.“参照”制度通过《外商投资法》所设置的内外资一致规则及负面清单豁免例外规定等制度,已与“同等待遇”融合一体.台胞投资“参照”制度仅是立法技术之处理,“参照”制度下鲜活的投资实践亦表明当前台胞投资参照执行外商投资法律的立法安排是可行的、妥当的.
其他文献
"游民"是中国古代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战国时人所言"游民",其定义、范围及社会影响等,与秦汉以降者有很大的不同.先秦时期的"游民",即脱离氏族(宗族)的不事农作之民.最早出现的"游民"是独立的工商业者,以及活跃于社会舞台的"游士".清华简《越公其事》所载勾践"思邦游民"作"五政",是关于"游民"比较早的记载.越王勾践抓住改造"游民"问题的契机,积极变革,使"游民"成为越国复兴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民"所带动的人口流动,对于各诸侯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很大作用.先秦时期走出宗族藩篱的"游民",
土地征收包含着对土地增值的重新分配,征地制度设置及其执行方式影响征地过程,有可能引致征地矛盾.化解征地矛盾的关键是农民组织起来表达其合理诉求,解决国家与分散农民谈判成本过高问题.征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框架,要避免土地财产化改革,构建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机制;区别不同地区的征地矛盾,坚持征地制度稳定性,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并引导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预期.
秦有《发征律》,《发征律》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人员及物资的调动管理.狭义上,《发征律》的内容包含徭、戍及物资调拨等与调发征行相关的事务;广义上,还涉及"徙属""宿直"过程中人员调动问题的处理.秦代《发征律》与《徭律》《戍律》的内容各有主旨,互为补充,三者为并列关系.汉初《兴律》的生成是围绕"兴"的内涵,在原有若干单行行政法和民法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秦汉时期"集类为篇,结事为章"的法律编纂手段,从技术层面构建了律令篇章的"二级分类"."二级分类"是秦汉律令编纂者在立法过程中力求法律的完备与细密,由技术导致的结果,
在民进党全面执政的背景下,近期民进党当局成立“修宪委员会”,准备进行新的“修宪”,其目的一方面是获取选票,另一方面是继续推动“去中国化”政策,从而建构“台独”基础,解
作为明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正统北狩"的历史书写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缺少史官的直接参与,有关"北狩"历史的最初记载来源于当时参与者与见证者的著述与传说.这些原始记载来源复杂,内容也存在差异,塑造了不同版本的明英宗形象.明朝史官在编修《明英宗实录》时,没有广泛使用各类资料,而是有选择地采信了袁彬、杨善所记述的有利于明英宗形象建构的故事版本,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加工,从而精心建构了明朝官方语境中的"北狩"历史,着力渲染了明英宗宽厚仁德、华夷共尊的形象.在清朝官修《明史》的过程中,其他的故事版本与著述材料得到
西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部分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概念,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产物."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主张彻底废除公私领域的区分,并且借助异化理论,揭示女性的多种异化形式,构建了女性从属的政治理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发展了对"物质基础"的解释,主张生育民主,提倡广泛的政治活动,诉求实现全面的社会变革,最终消灭阶级与性别压迫."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关于女性解放的理论并不完善,其理论阐释具有偏颇性和偏激性,其取得的成就仅是纲领性的,但为女性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诸侯国相在西汉"郡国并行"制中具有特殊作用,其权力、职责的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博弈、分合趋势.诸侯国相职能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汉高祖时期侧重于辅助诸侯王国的巩固;惠帝至景帝中五年期间侧重对诸侯王国兵权的控制;景帝中五年至昭帝间,侧重于中央"汉法"在诸侯王国的推行;宣帝及以后,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汉中央政府对诸侯王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其控制的基本方法则是国相的"替代效应".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有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族群与地域名称有相互混用的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关中人称“羌”、北方人称“虏”、江州人称“溪”,都是将当地的特色族群名号施诸整个地域;河东及关中地区
每个阐释者的认知、想象力、情境共振、专业知识都会与其他阐释者构成某种既定的"圈",这个"圈"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并在某一领域专业化、精细化;另一方面极大地限制和围困人的精神自由度.由于知识内部繁衍、行业壁垒造成的因循守旧,从而变得越来越纯粹单一.每一位阐释者都不知不觉处在矛盾中,既有必要维护个人长期养成的独特气质,保证观点的真诚、感受的真实,同时还要超越这个"圈",使自己融入社会公共性阐释的总体性之中."圈"问题的双向困境还体现在"偏见"与纯粹客观鉴赏的困境,文化趣味固化与文化动态发展的困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