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恶意申请专利行为的认定及其法律规制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恶意申请专利对竞争秩序和机制的破坏,亟待对其行为认定和法律规制路径进行重新思考和梳理.通过解析恶意申请专利的本体论,探究行为发生的理论渊源和内在成因,将其定性为市场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借鉴司法实践经验,对恶意申请专利做类型化研讨,将其进一步限定为利用现有技术、窃取他人技术、编造虚假技术提起专利申请的行为.由于专利法和民法基本原则对恶意申请专利的疲软,遂以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为视角,分别探讨以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恶意申请专利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从而有效弥补申请阶段的制度性瑕疵,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解释体系的统一.
其他文献
作为后现代主义历史学的代表学者,史景迁的历史书写彰显着“历史的文本化”的色彩.从文学批评的视角解读史氏的历史书写,把握其在文化差异中的历史定位,发现在其笔下,史学与文学的界限是模糊的,甚至消失了.史氏诸多作品在资料组合、形象刻画、情节虚构等层面都兼具文学思维、文学体式,其历史书写呈现出历史想象、蒙太奇形式、民众视角、以文入史等特征,这种用故事书写事件的笔法正是后现代历史书写的特征所在.
以SSO模型为研究框架构建信息过载经由心理抗拒和情感负荷作用于不持续搜索意愿的链式中介模型,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信息过载对不持续搜索意愿产生影响的心理路径和情感路径,结果表明:(1)信息过载显著正向影响不持续搜索意愿;(2)心理抗拒和情感负荷分别在信息过载与不持续搜索意愿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且情感负荷的中介作用强于心理抗拒;(3)心理抗拒和情感负荷在信息过载对不持续搜索意愿的正向影响中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清军入滇后,吴三桂镇滇专权,督抚体制名存实亡.是时,云南“夷风未变、土官相仍”,土地高度集中.历经康熙朝“撤藩”和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云南省级和大部分地方政权被纳入清廷直接统治.除此之外,清廷还在云南大力推行土地、赋役制度改革和儒学教育等,其实质是用“以汉化夷”取代“以夷制夷”.通过一系列变革,云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内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清廷真正有效掌握了云南的行政权、经济权与文化权.与此同时,“云南人”也逐渐摆脱数千年“夷人”“蛮夷”“夷倮”的角色和称谓,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
政治稳定是边境牧区治理的政治保障,也是边境牧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石.当前边境牧区各族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涵括在边境牧区地缘政治环境错综复杂、政治体系治理效能发挥不到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不平衡不充分、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内存张力等具象化表征,影响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绩效认同和利益认同.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有待从加强国家顶层设计,依托党建引领赋能,促进经济绩效提振,实现高效政治参与等维度出发,进一步提升边境牧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由于地理区位和人文禀赋的特殊性,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不同于内地区域的困境和挑战.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要前沿和桥头堡的西北陆路边境口岸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为了有效推进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必须本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全面、科学、实事求是地总结分析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宏观上看,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经济、社会、语言文化、周边地缘政治等方面;微观上看,边境地区不同次级区域的实际情况各异,故铸牢中
目前,学界认为北京版《甘珠尔》完成于1700年.始刻时间则有1683年、1684年两种说法,还认为存在多个复刻版;北京版《丹珠尔》始刻于1724年,完成于1738年.然而,根据原始文献,可考定北京版《甘珠尔》始刻于1683年,完成于1692年,1700年做了修订.所谓不同的北京版《甘珠尔》复刻版,实为在原版上进行修订,并非新刻.北京版《丹珠尔》的刊刻,可考定为1721年始刻,1724年完成.无论《甘珠尔》还是《丹珠尔》,都与其他版本有着复杂的源流关系,文中通过细致的目录、文字、函号、经序等方面的对比,做了
文书复原是文书研究的起始步骤,“缀合”即是完成这一关键环节的一种广为应用的研究方法.从对文书之物质载体的关注出发,可以对三组广受学界关注的清水江契约进行缀合.无论是自然原因导致的文本离散,还是人为对文本的刻意分割,都可以通过文书的重新拼缀向研究者提供更为丰富完全的信息,从而进行更符合文书原貌的讨论.对于残片及其缀合的关注,实际上指向的是一种对于契约文书的“物质性”(materiality)的关注.其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者完善文本信息;另一方面,契约文书研究的物质性进路之于人们对传统契约之运作机理的理解无疑是
古代中国、欧洲和印度是世界文明三大发达区域,哲学思想也较为发达.自古以来,这些区域的哲人对于人的欲望问题的种种看法,构成了东西方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历史上这些地区人类对待自身的生存价值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对欲望持否定和抑制的态度并加以具有古典特色的哲理分析,是古代哲学的主流,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对今天的人类是有启迪的.
现时代状况是伴随着韦伯意义上的合理化趋势扩展而同时表现出来的在物质上的极度丰富与在精神上的极度贫乏.在此情势下,休闲活动的外在形式性与内在本真性两者俱丧.所谓外在形式性的丢失就是指劳动(工作)与休闲的二分状况,休闲活动在客观上被劳动(工作)所排斥;而内在本真性的丢失则是指休闲活动被消费行为化或商品化,休闲活动在主观上的自由变得不可能.针对此二问题,我们就需要在现代社会批判与审美批判这两个方向上做一定的展开.出于恢复一种真正的休闲活动的考虑,现代社会批判与审美批判这二者不仅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实则是统一的.
文化消费主义是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现实表现,是一种更具渗透性和颠覆性的社会思潮.在资本驱动、文化霸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及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这一思潮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潜在、分散的受众.它呈现出消费理念畸形化、消费实践娱乐化、消费形式隐秘化和消费产品市场化的样态.随着文化消费主义蔓延,其危害也日渐浮现,既动摇了主流价值的合法地位,又抽空了文化的价值意蕴,并摧毁了个体的精神世界.为了有效应对文化消费主义的挑战,需要“纠”“导”并重,有效破解文化消费主义难题;“攻”“防”必备,维护主流价值的合法性地位;“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