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是18世纪至19世纪间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不仅构思巧妙、语言幽默,而且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是一篇短篇小说佳作。就《最后一片叶子》的主题思想而言,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社会人情冷漠的无情揭露;二是对人性的美和善的高度赞扬;三是对生命价值的极力追寻,不仅仅是对自然生命的珍惜,也表现为对艺术生命的追求。
关键词:欧·亨利 《最后一片叶子》 主题 探究
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的医生家庭,早期生活困窘。为了生计,他做过多项工作,不仅牧过牛、当过药店学徒,也做过会计员、办事员、出纳员等一系列工作,而且还因被控盗用公款被投入监狱。但走上文学道路后,欧·亨利开始名声鹊起。他总共发表了三百多部短篇小说,因其作品内涵丰富、题材广泛,构思独特,特别是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设计往往出乎读者意料,让其响誉全球,成为18至19世纪间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发表于1905年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构思巧妙,语言幽默,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最后一片叶子》讲述了一个梦想着成功的有志艺术家琼西不幸身患重症,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度日如年地等待着死神的召唤。在琼西身处困难的日子里,好友苏始终不离左右,用微薄的工资支撑着她继续生存下去。当琼西把是生存还是放弃的选择寄托于窗前的绿叶是否凋零时,老画家贝尔曼用最后的生命在琼西的窗户上画下了一片永不飘落的绿叶。在窗前那片绿叶的陪伴和激励下,琼西最终好了起来,恢复了生活的勇气。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清晰地展现了偶然相遇而结识的苏与琼西两人之间的真挚的友情,也展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让处于重病中的琼西鼓起生活的勇气的奉献精神。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奉献精神,与美国当时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展现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有着丰富的主题内涵。
一 对现实社会人情冷漠的无情揭露
在《最后一片叶子》的开篇,介绍了故事主人公们生活的环境——华盛顿广场西边的老格尼治村。这是社会底层人聚居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地方有它的“可贵之处”,那就是横七竖八交错复杂的小巷子。在老格尼治村,“街道都横七竖八地伸展开去,又分成一小条一小条的‘胡同’,这‘胡同’稀奇古怪地拐着弯着。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在这片迷宫一样混乱的街区,“要是有个收账的跑到这条街上……他就会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钱也没要到!”即使是这样迷宫般的地方,也有它巨大的吸引力,那就是低廉的房租,因此这里也就成了穷人汇聚之地。所以,在小说中,处于社会底层的主人公——苏、琼西、老贝尔曼自然就是这一地带的活跃分子了。这也给小说中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但是,在这个错综复杂,狭窄而苔藓满地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做了合理的解释。因为广场的东面是富人区,西面是穷人区,富人聚集的广场东区人情冷漠,缺少关怀,而在穷人区,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关爱和温情。因此病魔在东区可以肆无忌惮,人一旦染病,缺乏内心关怀,就会加速死亡;而在穷人聚集的西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情构筑起了一道抵抗病魔的坚固防线,让病人充满战胜病痛的决心和毅力,因此病魔在这里往往望而却步。我们不能不钦佩作者对这篇小说构思的奇特,这篇小说虽然是在歌颂主人公苏、琼西、老贝尔曼之间所展示出来的人性之美,但又不止于歌颂,也借歌颂来反衬当时美国金钱社会的黑暗。因为,作品发表的年代正是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美国,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坑蒙拐骗肆意横行,贪污舞弊泛滥成灾。可见,作者创作的动机就在于张扬人性的美和善,讽刺和揭露现实社会中的物欲横流和人情冷漠。
二 对人性的美和善的高度赞扬
生活的坎坷,人人都可能遇上,难得的是在坎坷中得到他人的温暖。《最后一片叶子》通过对苏、琼西和贝尔曼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关于人性之美的故事。
第一,真挚的友谊。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两位追寻梦想的姑娘苏与琼西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真挚的。虽然在这篇小说中对这真挚的友谊描述不多,但在有限的语句中,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语言描写为读者刻画了令人羡慕的友情。首先,欧·亨利设计了两个姑娘发展真挚友谊的基础:共同的爱好和理想追求。苏和琼西之间非亲非故,但偶遇后发现彼此在生活中对于食品的偏好和时装的选择标准上非常一致,甚至对于艺术的追求上都极为相同,于是便合租了一间画室,一起为理想而奋斗。其次,患难之中见真情。当琼西不幸患上肺炎后,苏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进行照顾,不离不弃。这种照顾不仅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和经济上的支持,也展现在心灵上对病人痛苦的承担。当苏从医生那里知道琼西生存的几率小的只有十分之一后,哭得很伤心,以至于整条餐巾都被眼泪打湿了,然后却还要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平静地告诉琼西,“医生说你迅速痊愈的几率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有九成几率!”苏这样做目的就是想独自承受这份痛苦让琼西能够乐观地与病痛抗争。这让读者感觉到真挚的友情的伟大,即使作者特意把琼西生病的时间设计在寒冷的十一月,并且是可怕的肺炎,读者依然能够从冷冷的寒意中领略到友谊火苗的温暖。
第二,无私的奉献。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苏的身上,更鲜明地体现在老画家贝尔曼的身上。苏为了护理和照顾生病的琼西,为她奉献了时间、金钱和心灵的关爱,老贝尔曼却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这篇小说中正面描写贝尔曼的语言寥寥无几,但却塑造出了一个生活于社会底层、身材弱小、一直幻想着在创作上有所作为的追梦老头形象。当老贝尔曼听说琼西身患肺炎,认为自己的生命犹如窗前的常春藤叶,将在即将到来的寒风中飘落时,他暗自决定要赶在寒风吹落藤叶前为琼西在窗前画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子。于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个瘦弱的身影出现在了琼西和苏租住的画室窗前,画出了他人生中最为杰出的作品—— 一片叶片边缘带黄的绿色藤叶,给生病的琼西留下了生存的希望。当第二天琼西醒来发现竟然还有一片叶子顽强地存在着,心中感慨万千—— 一片小小的叶子都能顽强地在寒风中存活,为什么生病的我就要轻易放弃生存的希望呢?在这片叶子的感召下,琼西重新树立起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并最终获胜,身体痊愈。但是,为了画那片藤叶,体弱的老贝尔曼顶着风雪,让自己得了肺炎,并于两天后去世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为了鼓舞一个患病的弱女子生存的勇气,让人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心灵深处,深刻体现出什么是爱与希望,旗帜鲜明地讴歌了人性之美。 三 对生命价值的极力追寻
尽管该篇小说的字里行间表露的是主人公之间的友谊,但这些文字的背后还蕴含着更为深邃的的涵义,这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这种追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生命的追寻,二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第一,坚定生存的信念就有生的希望。小说主人公之一的琼西从患病到康复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自然生命的信念从破灭到重生的过程。身体单薄的琼西不幸患上肺炎,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那是九死一生。因此,医生告诉琼西的好友苏能够治愈的几率只有一成。琼西对于自己的病情缺乏治愈的信心,并丧失了生存的勇气,认为自己的生命就犹如窗外的常春藤叶子,在夜里即将到来的寒风中必将凋零,因而感叹:“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该去了”,她把个人生死寄托于窗外的最后一片藤叶。这是生命垂危的病人对于生命的真实心理,反映出病人生存的信念在逐渐走向灭亡。第二天早上,当琼西看到风雨过后墙上仍然还有一片绿色的常春藤叶子时陷入了沉思,她没有想到一片常春藤叶子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顽强,这激励了她在心底生存的信念开始重生,并且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而且也就在当天下午,琼西就已经“心满意足地靠在床上织一条毫无用处的围巾了”。一片常春藤的叶子就点燃了琼西心中本已快熄灭的生命之火。作者通过琼西所看到的这最后一片叶子告诉读者,叶子并不代表生命的死亡。生命,无论多么弱小,都要珍惜,都应该保有生存的勇气和信念!只要有生的信念就会有生的希望。
第二,彰显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生命的意义却是永恒的!老贝尔曼虽然穷困潦倒,但是对生活一直充满着激情与希望,对于自己的艺术事业也有着无比执著的追求,他将自己所追求的艺术事业看做是自己的生命,并为自己的生命而喝彩。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老画家贝尔曼在墙上所画的那片惟妙惟肖的常春藤叶子将琼西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激起她生存的勇气和信心,生命得以延续。但是故事的结局又让所有人感到意外——老贝尔曼在画了那片叶子的两天后悄然离世。他离世的直接原因就是在琼西的房间里为苏当模特时被感染了肺炎,随后又连夜顶着风雨在琼西所住的小屋窗外的墙上画画。老贝尔曼为什么要夜里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顶着风雨在墙上画那片藤叶?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想挽救琼西的生命。他自诩地“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为了激励琼西生存的信念和勇气,即使拖着生病的瘦弱的身躯也要顶着风雨去画那片叶子。二是,他想完成自己心中多年的夙愿——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画一幅杰作。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佳作是老贝尔曼一生的愿望,但是房间角落里那幅空白的画布已经在那儿静侯了二十五年,而他却迟迟没有动手,因为没有灵感。最终老贝尔曼在琼西与病魔抗争中得到了启发,悟出了灵感,即作为一个追求艺术事业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意义就是将艺术和生命之光永远闪耀在世界中,因为自然的生命必将陨落,艺术的生命才能永久留存。因此,他冒着生命的危险画出了那幅等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尽管最后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完成了自己心中的夙愿,用真实生命的丧失换来的却是艺术生命上的永生。可以说,贝尔曼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部蕴含在他所画的那片叶子之上了。
参考文献:
[1] 杨丽华:《〈最后一片树叶〉中平凡而悲壮的人性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 洪伟:《〈最后一片叶子〉——生命意义的艺术美解读》,《文学与艺术》,2010年第4期。
[3] 赵迪:《错位认知下的艺术母题及生命之思——〈最后一片叶子〉的另一种解读》,《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 欧·亨利,田艳译:《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英汉对照),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李艳云、欧阳友珍:《欧·亨利小说中的人性意识》,《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6] 希宝:《简析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青藤叶〉》,《华东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7] 何明丽:《用生命描绘的不朽“杰作”——谈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天中学刊》,1999年第3期。
[8] 范月红:《人性之美——简析欧·亨利作品〈最后一片藤叶〉》,《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第3期。
(罗钰,攀枝花学院讲师)
关键词:欧·亨利 《最后一片叶子》 主题 探究
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的医生家庭,早期生活困窘。为了生计,他做过多项工作,不仅牧过牛、当过药店学徒,也做过会计员、办事员、出纳员等一系列工作,而且还因被控盗用公款被投入监狱。但走上文学道路后,欧·亨利开始名声鹊起。他总共发表了三百多部短篇小说,因其作品内涵丰富、题材广泛,构思独特,特别是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设计往往出乎读者意料,让其响誉全球,成为18至19世纪间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发表于1905年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构思巧妙,语言幽默,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最后一片叶子》讲述了一个梦想着成功的有志艺术家琼西不幸身患重症,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度日如年地等待着死神的召唤。在琼西身处困难的日子里,好友苏始终不离左右,用微薄的工资支撑着她继续生存下去。当琼西把是生存还是放弃的选择寄托于窗前的绿叶是否凋零时,老画家贝尔曼用最后的生命在琼西的窗户上画下了一片永不飘落的绿叶。在窗前那片绿叶的陪伴和激励下,琼西最终好了起来,恢复了生活的勇气。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清晰地展现了偶然相遇而结识的苏与琼西两人之间的真挚的友情,也展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让处于重病中的琼西鼓起生活的勇气的奉献精神。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奉献精神,与美国当时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展现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有着丰富的主题内涵。
一 对现实社会人情冷漠的无情揭露
在《最后一片叶子》的开篇,介绍了故事主人公们生活的环境——华盛顿广场西边的老格尼治村。这是社会底层人聚居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地方有它的“可贵之处”,那就是横七竖八交错复杂的小巷子。在老格尼治村,“街道都横七竖八地伸展开去,又分成一小条一小条的‘胡同’,这‘胡同’稀奇古怪地拐着弯着。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在这片迷宫一样混乱的街区,“要是有个收账的跑到这条街上……他就会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钱也没要到!”即使是这样迷宫般的地方,也有它巨大的吸引力,那就是低廉的房租,因此这里也就成了穷人汇聚之地。所以,在小说中,处于社会底层的主人公——苏、琼西、老贝尔曼自然就是这一地带的活跃分子了。这也给小说中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但是,在这个错综复杂,狭窄而苔藓满地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做了合理的解释。因为广场的东面是富人区,西面是穷人区,富人聚集的广场东区人情冷漠,缺少关怀,而在穷人区,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关爱和温情。因此病魔在东区可以肆无忌惮,人一旦染病,缺乏内心关怀,就会加速死亡;而在穷人聚集的西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情构筑起了一道抵抗病魔的坚固防线,让病人充满战胜病痛的决心和毅力,因此病魔在这里往往望而却步。我们不能不钦佩作者对这篇小说构思的奇特,这篇小说虽然是在歌颂主人公苏、琼西、老贝尔曼之间所展示出来的人性之美,但又不止于歌颂,也借歌颂来反衬当时美国金钱社会的黑暗。因为,作品发表的年代正是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美国,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坑蒙拐骗肆意横行,贪污舞弊泛滥成灾。可见,作者创作的动机就在于张扬人性的美和善,讽刺和揭露现实社会中的物欲横流和人情冷漠。
二 对人性的美和善的高度赞扬
生活的坎坷,人人都可能遇上,难得的是在坎坷中得到他人的温暖。《最后一片叶子》通过对苏、琼西和贝尔曼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关于人性之美的故事。
第一,真挚的友谊。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两位追寻梦想的姑娘苏与琼西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真挚的。虽然在这篇小说中对这真挚的友谊描述不多,但在有限的语句中,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语言描写为读者刻画了令人羡慕的友情。首先,欧·亨利设计了两个姑娘发展真挚友谊的基础:共同的爱好和理想追求。苏和琼西之间非亲非故,但偶遇后发现彼此在生活中对于食品的偏好和时装的选择标准上非常一致,甚至对于艺术的追求上都极为相同,于是便合租了一间画室,一起为理想而奋斗。其次,患难之中见真情。当琼西不幸患上肺炎后,苏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进行照顾,不离不弃。这种照顾不仅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和经济上的支持,也展现在心灵上对病人痛苦的承担。当苏从医生那里知道琼西生存的几率小的只有十分之一后,哭得很伤心,以至于整条餐巾都被眼泪打湿了,然后却还要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平静地告诉琼西,“医生说你迅速痊愈的几率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有九成几率!”苏这样做目的就是想独自承受这份痛苦让琼西能够乐观地与病痛抗争。这让读者感觉到真挚的友情的伟大,即使作者特意把琼西生病的时间设计在寒冷的十一月,并且是可怕的肺炎,读者依然能够从冷冷的寒意中领略到友谊火苗的温暖。
第二,无私的奉献。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苏的身上,更鲜明地体现在老画家贝尔曼的身上。苏为了护理和照顾生病的琼西,为她奉献了时间、金钱和心灵的关爱,老贝尔曼却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这篇小说中正面描写贝尔曼的语言寥寥无几,但却塑造出了一个生活于社会底层、身材弱小、一直幻想着在创作上有所作为的追梦老头形象。当老贝尔曼听说琼西身患肺炎,认为自己的生命犹如窗前的常春藤叶,将在即将到来的寒风中飘落时,他暗自决定要赶在寒风吹落藤叶前为琼西在窗前画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子。于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个瘦弱的身影出现在了琼西和苏租住的画室窗前,画出了他人生中最为杰出的作品—— 一片叶片边缘带黄的绿色藤叶,给生病的琼西留下了生存的希望。当第二天琼西醒来发现竟然还有一片叶子顽强地存在着,心中感慨万千—— 一片小小的叶子都能顽强地在寒风中存活,为什么生病的我就要轻易放弃生存的希望呢?在这片叶子的感召下,琼西重新树立起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并最终获胜,身体痊愈。但是,为了画那片藤叶,体弱的老贝尔曼顶着风雪,让自己得了肺炎,并于两天后去世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为了鼓舞一个患病的弱女子生存的勇气,让人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心灵深处,深刻体现出什么是爱与希望,旗帜鲜明地讴歌了人性之美。 三 对生命价值的极力追寻
尽管该篇小说的字里行间表露的是主人公之间的友谊,但这些文字的背后还蕴含着更为深邃的的涵义,这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这种追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生命的追寻,二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第一,坚定生存的信念就有生的希望。小说主人公之一的琼西从患病到康复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自然生命的信念从破灭到重生的过程。身体单薄的琼西不幸患上肺炎,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那是九死一生。因此,医生告诉琼西的好友苏能够治愈的几率只有一成。琼西对于自己的病情缺乏治愈的信心,并丧失了生存的勇气,认为自己的生命就犹如窗外的常春藤叶子,在夜里即将到来的寒风中必将凋零,因而感叹:“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该去了”,她把个人生死寄托于窗外的最后一片藤叶。这是生命垂危的病人对于生命的真实心理,反映出病人生存的信念在逐渐走向灭亡。第二天早上,当琼西看到风雨过后墙上仍然还有一片绿色的常春藤叶子时陷入了沉思,她没有想到一片常春藤叶子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顽强,这激励了她在心底生存的信念开始重生,并且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而且也就在当天下午,琼西就已经“心满意足地靠在床上织一条毫无用处的围巾了”。一片常春藤的叶子就点燃了琼西心中本已快熄灭的生命之火。作者通过琼西所看到的这最后一片叶子告诉读者,叶子并不代表生命的死亡。生命,无论多么弱小,都要珍惜,都应该保有生存的勇气和信念!只要有生的信念就会有生的希望。
第二,彰显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生命的意义却是永恒的!老贝尔曼虽然穷困潦倒,但是对生活一直充满着激情与希望,对于自己的艺术事业也有着无比执著的追求,他将自己所追求的艺术事业看做是自己的生命,并为自己的生命而喝彩。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老画家贝尔曼在墙上所画的那片惟妙惟肖的常春藤叶子将琼西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激起她生存的勇气和信心,生命得以延续。但是故事的结局又让所有人感到意外——老贝尔曼在画了那片叶子的两天后悄然离世。他离世的直接原因就是在琼西的房间里为苏当模特时被感染了肺炎,随后又连夜顶着风雨在琼西所住的小屋窗外的墙上画画。老贝尔曼为什么要夜里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顶着风雨在墙上画那片藤叶?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想挽救琼西的生命。他自诩地“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为了激励琼西生存的信念和勇气,即使拖着生病的瘦弱的身躯也要顶着风雨去画那片叶子。二是,他想完成自己心中多年的夙愿——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画一幅杰作。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佳作是老贝尔曼一生的愿望,但是房间角落里那幅空白的画布已经在那儿静侯了二十五年,而他却迟迟没有动手,因为没有灵感。最终老贝尔曼在琼西与病魔抗争中得到了启发,悟出了灵感,即作为一个追求艺术事业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意义就是将艺术和生命之光永远闪耀在世界中,因为自然的生命必将陨落,艺术的生命才能永久留存。因此,他冒着生命的危险画出了那幅等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尽管最后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完成了自己心中的夙愿,用真实生命的丧失换来的却是艺术生命上的永生。可以说,贝尔曼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部蕴含在他所画的那片叶子之上了。
参考文献:
[1] 杨丽华:《〈最后一片树叶〉中平凡而悲壮的人性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 洪伟:《〈最后一片叶子〉——生命意义的艺术美解读》,《文学与艺术》,2010年第4期。
[3] 赵迪:《错位认知下的艺术母题及生命之思——〈最后一片叶子〉的另一种解读》,《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 欧·亨利,田艳译:《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英汉对照),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李艳云、欧阳友珍:《欧·亨利小说中的人性意识》,《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6] 希宝:《简析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青藤叶〉》,《华东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7] 何明丽:《用生命描绘的不朽“杰作”——谈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天中学刊》,1999年第3期。
[8] 范月红:《人性之美——简析欧·亨利作品〈最后一片藤叶〉》,《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第3期。
(罗钰,攀枝花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