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岁个别正常上前牙动态美学分析初探

来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年龄、性别、上唇长度与上中切牙显露量的关系,为前牙美学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从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中选择个别正常

者304名(男性154名、女性150名,18~49岁),按照年龄分为18~29岁组(104名,男性53名,女性51名)、30~39岁组(110名,男性56名,女性54名)、40~49岁组(90名,男性45名,女性45名),拍摄记录受试者下颌姿势位、发“che”音和姿势性微笑时的动态视频影像,并从中选择具代表性的3张面部图像,使用ImageJ软件,测量上唇长度和厚度以及上中切牙显露量。分析各测量项目的组间差异和性别差异,对下颌姿势位上唇长度和上中切牙显露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下颌姿势位时18~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上唇长度分别为(21.9±2.2)、(22.5±2.5)、(23.1±2.2) mm,其中40~49岁组显著大于18~29岁组(P<0.05)。下颌姿势位、发“che”音时和姿势性微笑时40~49岁组上中切牙显露量[分别为(1.4±1.2)、(4.7±2.4)、(7.7±2.4) mm]均显著小于18~29岁组相应状态[分别为(2.3±1.4)、(5.5±2.2)、(8.8±2.0) mm](P<0.05)。下颌姿势位和姿势性微笑时30~39岁组上中切牙显露量[分别为(1.8±1.4)、(8.2±2.0) mm]均显著小于18~29岁组相应状态(P<0.05)。随年龄增长,上中切牙显露量均逐渐减少;下颌姿势位和发“che”音时(除40~49岁组发“che”音时)各组女性上中切牙显露量均显著大于同组男性(P<0.05),而姿势性微笑时同组上中切牙显露量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49岁个别正常

下颌姿势位上中切牙显露量与上唇长度呈显著线性相关(r=-0.325,P<0.01)。

结论

前牙美学修复设计时需考虑性别差异,下颌姿势位和发“che”音时上中切牙显露量较姿势性微笑时更有参考价值;40~49岁个别正常

上唇长度较18~29岁显著增加,上中切牙显露量显著减小。

其他文献
近年来,脓毒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储备库,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始动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喂养方式、分娩方式及胎龄均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定植。近期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以激活不受控的促炎反应从而导致脓毒症的发生。脓毒症新生儿肠道微生态可发生菌群紊乱、多样性降低及菌群移位,导致其全身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该文就肠道微生态在新生儿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
1,25(OH)2维生素D3是体内维生素D的最有效状态,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后发挥生物学活性作用,而维生素D缺乏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研究发现,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维生素D除了通过调节钙、磷代谢的经典作用外,还可在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炎症、减轻足细胞损害、延缓肾纤维化等方面发挥肾脏保护作用,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该文就维生素D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保护机制作进行综述。
目的研究新冠肺炎大流行对儿童健康及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对存在神经发育障碍风险儿童的影响。方法评估来自2个前瞻性队列研究的73例典型发育期儿童、54例极早产儿(VPT)和73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研究前平均年龄为10.4±1.2岁,大流行期间(2020年4~5月)的平均年龄为12.8±2.0岁。儿童健康和家庭功能通过向父母发放问卷来评估,采用线性混合模型检验。使用五点Likert量表评估各组间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估儿童期低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48 mmol/mol,6.5%)与高水平HbA1c相比能否降低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方法收集由瑞典儿科糖尿病质量登记处转入瑞典国家糖尿病登记处(NDR)的5 116例1型糖尿病患儿的数据(截止到2014年)。根据儿科登记处保存的所有HbA1c数据,基于HbA1c平均值将患儿分成6组,并与2013~2014年NDR记录的HbA1c值以及视网膜病变
期刊
目的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局部组织氧合的影响尚不明确。以前研究主要关注全身的氧合情况,未评估其对局部组织氧合的影响。该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IRS)评估RDS早产儿的局部组织氧合与不同通气模式的关系。方法24例生命体征平稳的RDS早产儿,选择性改变通气模式,采用NIRS评估脑和肌肉组织氧合。患儿由高频振荡通气或喷射通气转换为常频机械通气(CV),或拔除气管插管从CV
期刊
目的探讨新生儿连续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CPOM)作为非侵入性和非干扰性的操作能否在生后早期安全有效地促进母婴皮肤接触(SSC),并收集助产士与产妇的反馈。方法所有接受SSC的新生儿在生后1 h内行CPOM。操作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操作结束后对助产士和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分发CPOM教育手册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0%助产士和66%产妇给予反馈。大多数助产士能积极接受该操作,愿意在新生儿生后立即使
期刊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47岁。主因"肢体僵硬1年余,加重伴行走不稳1个月"入院,初为四肢僵硬,双下肢为著,休息后可缓解,未行药物治疗,并出现双上肢精细动作减退。既往身体健康。症状体征患者1个月前感肢体僵硬加重,并出现行走不稳,伴行走踩棉感,右侧肢体为著,无胸腹束带感。体格检查:颈椎屈伸活动度显著降低,颈后压痛(+),叩击痛(+),双上肢放射痛(-);右上臂前外侧、右前臂、双手、平脐平面以远躯干及双下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83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肿块2个月"入院。不伴畏寒发热、潮热盗汗、咳嗽咳痰、头晕头痛、腹痛腹泻等。症状体征专科体格检查:ECOG-PS 1分,NRS 0分,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锁骨上窝、双侧腋窝及双侧腹股沟扪及淋巴结肿大,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诊断方法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完整切除活检,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符合EBV阳性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