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程的心理学思考

来源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G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之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课程的实验引发了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中学历史教学面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在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内容体系、教学过程、教育评价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以下着重从心理学角度谈一谈对中学历史课程理念更新的一些思考。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就是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对这一理论体系既可以从功能的角度进行“目标”和“途径”的层次分析,也可以从抽象程度的角度进行“基本理论”和“非基本理论”的层次分
人类的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相对稳定性。前人对此早有觉察,孟子曾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欲色也,有同美焉。”这说明人类具有相同的审美心理。音
中国现代化的意识源于鸦片战争之后,大致经历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制度、精神三个阶段。中共在成为执政党之前对现代化的认识仅仅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党对于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不断进行完善,能有效对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进行有效掌控,进而提高建筑工程企业在项目上面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提高建筑工程企业在市场内
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者伊尔顿·梅奥1927年通过霍桑实验提出的。非正式组织指存在于正式组织中,由于个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交互影响而形成的自
《遇上皇》是元代作家高文秀的优秀杂剧,此剧借赵元遭遇,较为完整地刻写了元代下层偃蹇之士在困境中挣扎的愁苦、愤忍、幻想、痛悟与决绝的心路历程,在反映当时文人心态方面具有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江泽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