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培训进行时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74033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在21个高校设立了“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而今6年过去了,在这样庞大而系统的国家级平台上,完成了几万人次的培训任务。培训内容也逐渐由单一的职业能力训练进入专题调研与课题研修。
  可是,“教育失衡”现象也波及到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在京、沪等名校聚集之地,辅导员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思想指导与视野拓宽;而在“普通基地”,各种常态化的培训内容仍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培训水准的高低使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有了区分,也正是这种区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发展前景和学生的未来。
  培训基地的地缘优势
  2012年12月19日,位于北京师范大学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了新一期的“北京高校新上岗辅导员培训班”。第一课是听基地主任刘川生的主题报告《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辅导员面临的新任务》。接下来的培训内容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涯发展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班团建设与管理、突发事件应对以及辅导员科研方法、辅导员压力管理等。
  像这样常态化的培训,北京师范大学基地与其他基地相比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因为培训师“高端”,类似的课程就变得不一样。基地主任刘川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协会副会长,曾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政策,曾承担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问题研究”等,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代表。在对国家政策的解读上,有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有学员说,听刘川生详细解读十八大的新提法、新亮点,脉络清晰、旁征博引、重点突出,“一般的政策学教授很难达到这个高度,根据十八大精神,我们高校辅导员今后的任务是充分发挥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基地有一个特别的培训项目“京师辅导员讲堂”,以报告会的形式向学员讲授职业技能。2012年3月的第11期讲堂,由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李兴国做“高效沟通的艺术”的专题报告。其实,像这样讲沟通技巧的报告会比比皆是,但是,李兴国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关系教授,开创北京高校公共关系专业,是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的成教、自考、中央电大的公共关系、礼仪以及劳动部公关员考试命题专家,是首都文明办礼仪专家,教育部的《礼仪规范考试大纲》制定者,第一次礼仪高考命题组组长。用学员的话说,李兴国的讲座不但极具权威性,而且语言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用大量事例来论证沟通在管理、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性,结合名人轶事和亲身经历,详细介绍了实现高效沟通的途径和具体方法,能引起人的强烈共鸣。
  与北京师范大学基地拥有的雄厚师资力量相比,其他分布在各省的基地大多数时候只能依赖当地的师资。比如浙江大学基地,培训师主要来自浙江省委、省政府、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宁波大学等单位,缺乏国家级的培训师。
  从分派任务到招标落实
  基地设立之初,承担的培训任务都差不多。各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然后由教育部下达给各个基地。基地根据这些培训计划及任务,编制本基地的年度培训计划,开展定期培训。比较常态的培训有“高校新上岗辅导员培训”“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还有“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硕士”,即优秀的高校辅导员在教育部的安排下提升学位,此项目是基地特有的。提升学位计划由全国34所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高校完成,基地成立后,则项目由基地承担。
  随着培训工作的展开,有些基地的特色突显出来。北京师范大学基地依托百年师大浓厚的文化底蕴、突出的学科优势和雄厚的师资队伍,发挥地处北京的地缘优势,盘活校内外资源,逐渐完善了面向校内、北京和全国的三级培训体系;复旦大学基地成为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龙头”,注重理论与实务研究;武汉大学则成立了培训和研修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培训与研修基地办公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组成实体性的和相对独立的辅导员培训研修机构,为基地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但是,更多的基地循规蹈矩,除了最常态的“高校新上岗辅导员培训”,几乎没有任何创新。
  按照教育部的初始设计,基地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合格的将按照有关管理办法予以淘汰,适时按标准增补新的基地。
  事实上,淘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目前,类似“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项目已经不再是教育部下达给基地的任务,而采取“招标”的方式,哪个基地做得好,有实力,就能赢得项目,而那些不重视培训工作,培训水平一般的基地因为无力竞标,逐渐淡出。
  2012年11月26日开班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专题培训”,就是一个招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基地承办。培训课程包括“辅导员的使命与作为”“21世纪初的几个重大社会思潮”“高校校园宗教传播问题研究”“社会群体性焦虑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培训师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民忠、清华大学教授林泰、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左鹏、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贾晓明等担任。同时还请了5名北京市十佳辅导员与学员进行深度交流与经验分享。还安排高校学生工作法律纠纷及应对办法、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危机应对与媒体公关等专题报告和工作坊。
  目前,能够中标的基地都是类似于北京师范大学这样,培训课程内容丰富饱满,培训师资实力雄厚,经过评审组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察看、专家评议等环节,最终获得项目。
  不再是简单的说教与灌输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说教与灌输。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与国家意志密切关联,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更愿意以“俯视”的角度看待政治,以国际化的视野完善思想,他们重视个体感受,也关注国家民族的兴衰。辅导员们要深度明晰国家政治脉络,具备深刻达观的思想境界,要有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文情怀,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完成高水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例来是高校辅导员培训最重要的一环。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每年选派30名左右的辅导员骨干赴英国参加为期3个月的思想政治专题研修,帮助辅导员开阔视野。刘川生说,高校辅导员要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氛围,维护高校和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
  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带有明显的政治派系气息,而是从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出发,从教育对象、教育本质、教育目标、教育使命、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辅导员们在这些方面接受的培训也都更加强调方式与方法。
  2012年5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基地的“京师辅导员讲堂”举办第13场报告会,报告以“德育创新与高校辅导员素质”为主题,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田建国主讲。田建国从阐释德育、创新与素质等3个概念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全球化经济环境、科技化世界环境、市场化社会环境、数字化生活环境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2012年10月31日,浙江大学基地举办“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控与研判高级研修班”,浙江省委宣传部网络管理协调处副处长晋杜娟、教育部社科中心党建思政研究处处长吕治国为主要培训师。内容包括网络舆情监控及其应对、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基于新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辅导员工作方法与艺术等。
  2012年辽宁省要求高校抓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高校辅导员开通博客,博文应从容量、质量、字数、关注度等方面,充分发挥博客的网络传播优势,要高度关注国家、社会的热点,做到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2012年12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基地举办的第44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上,倡导辅导员写微博成为重要内容。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俞歌春认为,微博以其内容简短、传播广泛、迅速便捷,成为新的沟通工具和信息发布平台,眼下大学生普遍使用微博,而作为离学生群体最近的辅导员也应该将微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
  意识形态领域的“科研”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杨振斌说,辅导员要承担专题研究的任务,要在教学实践和科研的基础上,为教育部和省级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咨询,确保政策的合理到位,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要努力成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库。
  北京师范大学基地自2008年以来招收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截至目前已有在读博士29人。刘川生认为,教育部专列指标为高校辅导员提升学位,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柏路作过调查,目前高校辅导员只有少部分是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大多数辅导员缺乏专业经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所以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和科学管理知识,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较弱。同时,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往往不限专业而录用,同时对入职后的辅导员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指导又存在缺位或不彻底和不完善之处,因而造成辅导员不能对科研、工作和自身专业化发展这三者的关系进行深刻认识,不能掌握科学有效的科研方法,难以迅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基地面向全国连续招收了5届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名额居全国高校首位。刘川生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生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并能从事相关科研与教学工作。
  高校辅导员理应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专家,通过提高辅导员科研水平来强化辅导员的专业性的观点已经初步得到认可。有业内人士指出,长期以来,由于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偏差,在辅导员培训工作中往往只重视培养辅导员的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对辅导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不够重视,他们的科研能力通常未被作为工作重点进行规划。从辅导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提高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唐金凤在2014年11月24日《广州日报》撰文指出:近年来,不时出现学生在顶岗实习致残乃至身亡的情况。一次意外的出现,往往会引发家属、学校与企业三方剧烈矛盾和冲突。矛盾这边,学生家属难以接受事实,尤其如今不少学生为独生子女,被家人甚至整个家族视为掌上明珠,意外发生后家人无法承受;矛盾那边,学校和企业互相推诿,往往难以顺利划清责任,给出事家庭做出及时安抚与合理补偿。  那么,到底是什么将职业院校实习
作者:黄签名 王雷  出版:天津大学出版社  加强对体育院校突发事件的管理是推进和加快我国体育院校改革的必然要求。《体育院校突发事件管理研究》一书,内容主要包括突发事件概述、体育院校突发事件的管理环境、体育院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育院校突发事件管理的物资和资金保障、体育院校突发事件的创新管理及体育院校突发事件管理评估和善后处理等六章。《体育院校突发事件管理研究》不仅能丰富我国体育院校突发事件管理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香港英文《南华早报》报道,20世纪90年代,莫莉·刘离开家乡北京前往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她努力争取到一家美国咨询公司的初级职位。一段时间后,她被派回中国帮助拓展公司在华业务。那时,在中国这块充满机遇的土地上,这家美国公司为莫莉提供了一条事业坦途。  而2018年,莫莉唯一的儿子张奔获得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后,拒绝了美国波音
作为一名年轻的校长,在履任一年多的实践中,笔者尝试借助现代管理学中的几则心理效应革新管理,在教学实践中已初见成效。  权威暗示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在给美国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教师,说这位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现在,由他来给大家介绍他的新发明。这位被请来的教师拿出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瓶子,对学生们说,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百年拼搏。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让8亿多人脱贫;2012年末至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如今,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即将实现,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将
编者按:2006年5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由此拉开开始针对西部地区,继而遍及中西部地区的“特岗教师计划”大幕。7年过去了,“特岗计划”前方的路还有多远?“特岗教师”还好吗?本期“焦点”,以“特岗归来”作视角,通过对各级政府、各类学校落实特岗教师计划政策实践的回顾,集中解剖了特岗教师经过省级统筹、按需设岗、公开招聘、
作者:崔智东 郭志亮  出版:台海出版社  耶鲁大学是“美国学院之母”,它为美国培养了75位总统,10余位最高法院大法官,533位国会议员和著名商业公司领导人,近2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它被誉为“美国总统的摇篮”,它奠定了美利坚政治、金融帝国的基础,它成为造就人类社会各层面领袖的基地。该书深度挖掘耶鲁大学注重领袖培养的显著特点,详细介绍耶鲁“领袖训练”所注重的个人魅力、号召力、影响力、领导力、决策力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它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与冲击。重视校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和引导,积极探究在校园网络舆情这一新领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校园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等新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
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对中小学学生寒暑期赴境外“游学”团体的教学内容、时空跨度和安全责任机制等作了规定,其中特别指出,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二分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留学的兴起,寒暑假的短期“游学”迅猛增长。但由于监管和管理的缺位,中小学生寒暑期境外研学旅行团问题频出。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
德国职业教育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其中最核心的“企业和职校合作”的“双轨制”,更是受到各国教育界的普遍推崇。然而,人们也发现,尽管职业教育学校世界各地都有,“德国模式”似乎也不过就是加上了企业的大力参与,看起来并没有多少复杂性,但现实却是,“德国模式”的职业教育很难在别国复制和推广——除了德国,“双轨制”只在奥地利、瑞士等欧洲少数国家有普遍的应用。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