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师范口的人都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考试因其教育性也注定是充满善意的活动。可是目前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大学“逃课族”也蔚然成风,这不仅使教者与被教者同时陷入尴尬与两难境地(多数学生不知为何而学,教师不知如何去教)。我们不禁要问:成为与学习者相对抗的异化力量缘由何在?因此,笔者作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设计此项调查的目的是要求填卷者以诚实、审视自我的态度进行。纵然铺天盖地的媒介“疏而不漏”的将每一届“神童”“精英”捕捉到,但我们只是片面地接受了过多阳光灿烂的渲染和导向,在不盲从的探索前行中,我们关注的视角应拉回身边,透过教育考试制度现象加大思考的力度。

一、学生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困扰大学生心理的问题诸多。虽然不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数据表示有42.3%的人选择毕业后考研,但是在奋斗中,迷茫消极也是常有的事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业方面:
①不知为何而学。②学习无劲头。③努力了,但不见起色。④课业太重(为了国家一级计算机考试和CTE—4,倾注的精力比专业课还多);⑤前途。
2.生活方面:
①人际关系。②家庭生活琐事。③情感。
由此,校园里产生了让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大学生“逃课族”:基础课逃课人数达25%以上,专业课20%左右,哲学、政治、经济等公共课达50%以上。(据2002年2月22日《中国青年报》“教育观察”栏目报道。)
作弊:在分析“作弊原因”时,66人中有37人此项不作答,这占了统计数据中的56%。经了解,大多数自己也无法说清,心情很复杂,有时作弊后,走出考场心是麻木的,不知为何而学,自然也无心搞清楚自己作弊的原因。当然,我们也不甚知道,这项坦率的调查也许真的触及了同学们的内心,不愿正视它,也是原因之一。在请教被调查者有关“作弊方法”中,有人建议笔者看一看电影《逃学外传》,那里面的作弊方法可谓是应有尽有,还有的同学慷慨笑谈自己的“制胜宝典”——三大招式(即“斜眼神功”、“移花接木”、“雕虫小技”);七不规范(即不慌、不忙、不急、不乱、不怕、面不改色、心不跳);八字纲领(即沉着冷静、胆大心细)……大笑之后,得意敬佩之心只停留片刻,随后取而代之的是彼此的尴尬与目光干涩的酸楚。
求学状态各异:第二项汇总的结果使我们感到,选考研的人数不少,这是一种“男儿求索当自强,雄心勃勃争上游”的奋进精神,这是应该趋势诱导的暂时群体。但不容忽视的是,选择“顺其自然”的人数比“准备考研”还多5.09%,这让我坚定了寻找其背后原因的决心。几经周折,在同学们匆匆的脚步中,我“截流”了一些“心声”:有的同学属于雾里看花的“观望派”,宣称“随大流儿”是最保险的事;有的是性格使然;有的不想强求自己刻意做些什么,直言坦率说自己没有抱负;还有的是不满足现状,却无力改变。选择“满足现状”的多数是因为家庭经济情况拮据,“家底儿”不厚,自然心里没底。选择“和尚撞钟”的那个5.08%的比率不免让人产生一些担心。大多的理由是对现状不满,觉得环境不适合自己,只好过一天算一天。当然,也不排除有人讨厌问卷调查之类的东西,随便作个选择。
知识面窄,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1985年,陆步轩考入北大中文系,是当年所在县的文科状元。毕业后,陆步轩被分配到陕西省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后下海搞过装修,开过小商店,皆以失败告终。2000年,陆步轩租房开了个“眼镜肉店”,生意红火,“北大才子街头卖肉为生”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称之为“陆步轩现象”。对此,同学们的反应是:1.人各有志。2.环境影响。3.资源浪费。4.“可悲可叹,学习的知识没有发挥余地,大学生已空有其他?”
心理素质较差:有一个大学同学是这样说的:“社会黑暗,没有让大学生有真正的用武之地。有的素质低下,却有住房和车,有的具有真才实学的能力,却流浪街头,生不逢时。一切都要靠金钱和关系,我对社会失去信心,对未来没有希望,即使有一丝自信与努力,也被现实无情地摧毁。”这样的语言及沉重的情绪似乎不该出自我们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之笔。但它的的确确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似乎是一个序言。在我国一项对4000名少年儿童的心理调查中,身心健康(称作第一状态),只占被调查少年儿童的15%左右;而身心均有毛病的(称第二状态),则占10%;身体没病而全身没劲的第三状态,则多达75%。这些孩子主要表现为生活目标与理想不切实际,学习不主动,学习动力不足,抗挫折能力差,容易失掉信心。同理可推,无论大、中、小学生,加强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
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的职业教育有着其他专业不可模拟及代替的特殊性。我们日后的工作对象是“人”。想必大家都听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所以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奉献。在现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固守崇高的理想与信仰无疑需要相当的意志与勇气。不过,在教师队伍中,一些过去无法预计的现象出现了——
1.教师缺乏工作热情。
2.授课内容、方式墨守成规。
3.学历不够。(朱镕基总理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所说:“目前各类学校都有一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
4.注重面子,庇护学生。
5.科研成果注重数量忽视质量。
6.学生排队送“高抬贵手”费。
如此,教师队伍继续工作在教育一线,培养出他们的“得意门生”,我们是否有必要给每年国家教育定向投资资金的“收成”含金量打个问号?
三、考试制度
在设计问卷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对学校实施学分制及德育学分的了解程度,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学生对校园内部及对自己事的关注程度。可是很遗憾,两项调查数据显示:“熟悉”的比例仅为3.39%。
现行校内考试四点弊端:1.用分数名次表示成绩。2.教学跟着考试走。3.考试的反馈作用被严重削弱。4.社会升学及就业考试系统凌驾于学校教育系统之上。
教材陈旧和0淘汰(即交考费即过)也是问题之一。在了解有关学生对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查时,有人直言不讳地写道:“马上就要毕业了,而且这种问题和类似的意见也提过N次了,现在再提还有什么意义吗?”
综上所述,无论哪一方似乎都透射出某种无奈与不安。老师经常在我们的耳根旁说:“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并采取正确方法解决矛盾。”那么有解决的方式吗?笔者参考资料再加上自身的一些积累谈谈体会:
1.构建学生评价新体系。如:将日常教育评价贯穿于过程始终,体现出对人价值的重视与尊重。2.校内学业考试在一个教育阶段结束时进行。3.力求考试制度科学合理严肃又不失灵活。4.加强师德及教师业务培训。5.培养优良学风,创造软环境(即环境氛围)。6.关心并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设计此项调查的目的是要求填卷者以诚实、审视自我的态度进行。纵然铺天盖地的媒介“疏而不漏”的将每一届“神童”“精英”捕捉到,但我们只是片面地接受了过多阳光灿烂的渲染和导向,在不盲从的探索前行中,我们关注的视角应拉回身边,透过教育考试制度现象加大思考的力度。

一、学生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困扰大学生心理的问题诸多。虽然不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数据表示有42.3%的人选择毕业后考研,但是在奋斗中,迷茫消极也是常有的事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业方面:
①不知为何而学。②学习无劲头。③努力了,但不见起色。④课业太重(为了国家一级计算机考试和CTE—4,倾注的精力比专业课还多);⑤前途。
2.生活方面:
①人际关系。②家庭生活琐事。③情感。
由此,校园里产生了让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大学生“逃课族”:基础课逃课人数达25%以上,专业课20%左右,哲学、政治、经济等公共课达50%以上。(据2002年2月22日《中国青年报》“教育观察”栏目报道。)
作弊:在分析“作弊原因”时,66人中有37人此项不作答,这占了统计数据中的56%。经了解,大多数自己也无法说清,心情很复杂,有时作弊后,走出考场心是麻木的,不知为何而学,自然也无心搞清楚自己作弊的原因。当然,我们也不甚知道,这项坦率的调查也许真的触及了同学们的内心,不愿正视它,也是原因之一。在请教被调查者有关“作弊方法”中,有人建议笔者看一看电影《逃学外传》,那里面的作弊方法可谓是应有尽有,还有的同学慷慨笑谈自己的“制胜宝典”——三大招式(即“斜眼神功”、“移花接木”、“雕虫小技”);七不规范(即不慌、不忙、不急、不乱、不怕、面不改色、心不跳);八字纲领(即沉着冷静、胆大心细)……大笑之后,得意敬佩之心只停留片刻,随后取而代之的是彼此的尴尬与目光干涩的酸楚。
求学状态各异:第二项汇总的结果使我们感到,选考研的人数不少,这是一种“男儿求索当自强,雄心勃勃争上游”的奋进精神,这是应该趋势诱导的暂时群体。但不容忽视的是,选择“顺其自然”的人数比“准备考研”还多5.09%,这让我坚定了寻找其背后原因的决心。几经周折,在同学们匆匆的脚步中,我“截流”了一些“心声”:有的同学属于雾里看花的“观望派”,宣称“随大流儿”是最保险的事;有的是性格使然;有的不想强求自己刻意做些什么,直言坦率说自己没有抱负;还有的是不满足现状,却无力改变。选择“满足现状”的多数是因为家庭经济情况拮据,“家底儿”不厚,自然心里没底。选择“和尚撞钟”的那个5.08%的比率不免让人产生一些担心。大多的理由是对现状不满,觉得环境不适合自己,只好过一天算一天。当然,也不排除有人讨厌问卷调查之类的东西,随便作个选择。
知识面窄,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1985年,陆步轩考入北大中文系,是当年所在县的文科状元。毕业后,陆步轩被分配到陕西省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后下海搞过装修,开过小商店,皆以失败告终。2000年,陆步轩租房开了个“眼镜肉店”,生意红火,“北大才子街头卖肉为生”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称之为“陆步轩现象”。对此,同学们的反应是:1.人各有志。2.环境影响。3.资源浪费。4.“可悲可叹,学习的知识没有发挥余地,大学生已空有其他?”
心理素质较差:有一个大学同学是这样说的:“社会黑暗,没有让大学生有真正的用武之地。有的素质低下,却有住房和车,有的具有真才实学的能力,却流浪街头,生不逢时。一切都要靠金钱和关系,我对社会失去信心,对未来没有希望,即使有一丝自信与努力,也被现实无情地摧毁。”这样的语言及沉重的情绪似乎不该出自我们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之笔。但它的的确确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似乎是一个序言。在我国一项对4000名少年儿童的心理调查中,身心健康(称作第一状态),只占被调查少年儿童的15%左右;而身心均有毛病的(称第二状态),则占10%;身体没病而全身没劲的第三状态,则多达75%。这些孩子主要表现为生活目标与理想不切实际,学习不主动,学习动力不足,抗挫折能力差,容易失掉信心。同理可推,无论大、中、小学生,加强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
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的职业教育有着其他专业不可模拟及代替的特殊性。我们日后的工作对象是“人”。想必大家都听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所以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奉献。在现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固守崇高的理想与信仰无疑需要相当的意志与勇气。不过,在教师队伍中,一些过去无法预计的现象出现了——
1.教师缺乏工作热情。
2.授课内容、方式墨守成规。
3.学历不够。(朱镕基总理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所说:“目前各类学校都有一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
4.注重面子,庇护学生。
5.科研成果注重数量忽视质量。
6.学生排队送“高抬贵手”费。
如此,教师队伍继续工作在教育一线,培养出他们的“得意门生”,我们是否有必要给每年国家教育定向投资资金的“收成”含金量打个问号?
三、考试制度
在设计问卷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对学校实施学分制及德育学分的了解程度,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学生对校园内部及对自己事的关注程度。可是很遗憾,两项调查数据显示:“熟悉”的比例仅为3.39%。
现行校内考试四点弊端:1.用分数名次表示成绩。2.教学跟着考试走。3.考试的反馈作用被严重削弱。4.社会升学及就业考试系统凌驾于学校教育系统之上。
教材陈旧和0淘汰(即交考费即过)也是问题之一。在了解有关学生对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查时,有人直言不讳地写道:“马上就要毕业了,而且这种问题和类似的意见也提过N次了,现在再提还有什么意义吗?”
综上所述,无论哪一方似乎都透射出某种无奈与不安。老师经常在我们的耳根旁说:“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并采取正确方法解决矛盾。”那么有解决的方式吗?笔者参考资料再加上自身的一些积累谈谈体会:
1.构建学生评价新体系。如:将日常教育评价贯穿于过程始终,体现出对人价值的重视与尊重。2.校内学业考试在一个教育阶段结束时进行。3.力求考试制度科学合理严肃又不失灵活。4.加强师德及教师业务培训。5.培养优良学风,创造软环境(即环境氛围)。6.关心并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