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州教育E卡通是苏州推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苏州教育E卡通的功能建设情况以及应用效果。苏州教育E卡通以其广泛的使用范围、完善的支付功能、便捷的应用方式为全市中小学师生以及家长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在国内具有一定的领先和带头作用。进一步优化结算机制,提高苏州教育E卡通的运用深度将有助于今后苏州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苏州E卡通;教育信息化;效果调研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8-0051-05
一、引言
1.E卡通系统产生的背景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其中第十九章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规划纲要》同时指出要大力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1]
为了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教育部相应地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12年,实现下面五个信息化指标:第一,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第二,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第三,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第四,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进一步整合和集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教育决策与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广泛普及;第五,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2]
苏州市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制定了《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以下简称《苏州五年行动计划》)。《苏州五年行动计划》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各个环节,到2017年,苏州市教育信息化整体上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在90%以上。[3]
苏州E卡通系统正是在教育信息化推动学校实现数字化校园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理念引入教育管理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述求,以卡片作为信息载体的应用软件系统不仅为用户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利,而且提高了相关部门对个人信息的管理效率。
早在21世纪初,美国军人身份证已全部使用卡片识别系统,日本普及了健康保险的IC卡系统,新加坡大学的学生证通过IC卡式的形式记录学生身份、借阅图书情况和校园消费。[4] 信息集成的新一代数字校园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对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的综合系统,用一张校园卡实现校园消费和身份验证。苏州教育E卡通作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实践,成为苏州“智慧教育”的先期实验对象。[5]
2.苏州教育E卡通的建设
2009年底,“苏州教育E卡通”项目实验启动,翌年被确定为苏州市政府实事项目。项目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2010年一期试点学校共32所,到2011年二期扩展到100所学校。继2006年苏州在全国率先推行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率先为中小学学生实施免费体检之后,苏州市委、市政府把逐步推进“中小学生凭教育E卡通免费乘坐公交、轨道交通”作为苏州市惠民工程重要举措。该措施充分利用“苏州教育E卡通”项目已取得的建设成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乘坐公交的建设目标。
苏州市教育E卡通项目的技术难度和教育管理的复杂程度大大超过独立的学校E卡通,苏州教育E卡通共分学生卡、家长卡和教师卡三种,分别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权限。
学生卡具有学籍管理、校内学习、交通、社会实践、亲情电话、校园消费等功能,相当于学生的“电子身份证”和“校园卡”;
教师卡主要录有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工作业绩等内容,持卡人可以参加各类教师培训、登录教师网进行远程学习研究、享受公共交通等服务;
家长卡能随时查询子女上学放学、校内活动、作业考试等信息,并可持该卡参加各种家长培训,同时还能帮子女缴纳在校期间的各类学杂费。
教育E卡通用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信息管理、教育以及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用途,具有教育行政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常规管理等多种管理功能。
据苏州市教育E卡通管理培训中心的数据,到2014年6月,“苏州教育E卡通”已发放学生卡49万余张。仅2014年上半年,学生凭教育E卡通乘坐免费公交达1420万人次,乘坐免费轨道交通147万人次,校外图书借阅5.6万人次,图1为苏州E卡通使用实例。
二、 苏州教育E卡通应用情况的调研
1.调研方法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苏州E卡通应用的效果,本研究以苏州市新浒小学、立达中学以及第五中学为研究对象,发放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科学、有效地了解教育E卡通的应用情况以及学生对其使用的真实感受。调研范围覆盖了小学、初中以及高中,共计发放问卷268份,回收问卷268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为88.81%。其中姑苏区第五中学64份,姑苏区立达中学55份,高新区新浒小学119份,如图2所示。
238名学生中男生110名,女生128名,男女比例趋近1∶1。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普遍性和科学性,选取了三类不同身份的学生,其中小学生119人,初中生56人,高职学生63人,如图3所示。此外,还在第五中学随机选择一线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进一步了解用户体验。 2.调研内容
调查问卷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使用教育E卡通的情况以及调查对象使用教育E卡通的效果。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区、学校、性别以及身份。调查对象使用E卡通的情况这一项,我们选取了下面几个指标进行调查,其中包括:最常使用的功能、每个功能的使用频率、每天使用教育E卡通的次数、使用教育E卡通次数最多的场所,力求全面、科学地了解学生使用教育E卡通的情况。
对于调查对象使用E卡通的效果,我们根据满意程度设置了五个不同的等级,即非常不赞同、比较不赞同、一般、比较赞同以及非常赞同。教育E卡通使用效果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E卡通功能使用是否方便、是否习惯或者愿意使用教育E卡通、教育E卡通能否给日常的生活、学习带来便捷和便利等等。问卷的结尾部分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即调查对象希望教育E卡通实现哪些功能。
从总体上看,我们认为该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全面性、针对性和普遍性,设置的问题和指标比较符合这次问卷调查的目的,通过这次问卷调查能够反映出调查对象使用教育E卡通的情况。
3.调研结果
(1)E卡通使用范围远超校园
在E卡通功能运用方面,选取了部分常用的功能作为问卷调查的选项,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最常用的教育E卡通功能是乘坐公交/地铁,最不常用的功能是进入专用教室,学生对乘坐公交/地铁功能的使用甚至超过在校借阅图书和饭卡的功能,具体的情况如图4所示。学生在校内的经济消费功能主要是食堂饭卡和小额消费(校内超市或小卖部),其中小额消费的使用比例只有5%,而食堂饭卡的使用比例高达21%,饭卡的使用功能更为突出。
对教育E卡通五大类别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教育E卡通的学习功能、考勤功能、社会实践的功能使用较少,而对于教育E卡通的交通功能和日常的校园消费功能使用频繁。相同项目比较而言,社会实践,例如去社会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使用率最低,校园消费功能从不使用和非常频繁使用的两极分化最严重,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结合苏州学生每天使用E卡通的场所,学生使用教育E卡通最多的场所是乘坐公交车/地铁,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这个结果和图4的结果对应,学生使用卡最多的场所不局限于学校,而是扩展到公交车和地铁站。
(2)E卡通提供便捷的生活方式
研究对教育E卡通的使用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教育E卡通确实给他们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并且赞同教育E卡通方便携带,具体情况如图7所示。用户赞同度最高的仍然是免费的交车/地铁,而对消费功能的便捷度满意率偏低,随着移动消费和信用卡消费的普及,人们使用手机或者银行卡就能轻松消费甚至获得受益,相比之下,E卡通的消费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用户体验方面,大部分学生肯定教育E卡通降低了生活成本,提高了效率。使用频率较低的场所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和美术馆,其次包括学校超市和图书馆,具体情况如图8所示。
(3)不用类型学生使用侧重不同
对苏州教育E卡通整体情况了解后,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和整理,将调查样本的238名学生分为小学生、初中生和高职学生三类,了解学生身份的变化对教育E卡通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的影响。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小学生使用教育E卡通“乘坐公交/地铁”这项功能的人数最多,而初中生和高职学生则更偏向于使用教育E卡通的“饭卡”功能,如图9所示。
如图10、11、12所示,对于小学生而言,使用最频繁的是交通功能,校园消费则基本没用到,但是对于初中生和高职学生而言,校园消费则是他们较常用的功能,小学生利用校园卡进行消费的行为没有初中生和高职学生普遍。
三类不同级别的学生都不常用教育E卡通社会实践功能,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对高职学生而言,没有兴趣或者没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对校园卡而言,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校园卡功能不配套,适用性不够;对学校而言,并没有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
在学习功能的使用上面,高职学生的使用率也要低于小学生和初中生,高职的学业难度高于小学和初中生,是不是高职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图书馆或者学习室?或者校园卡为高职学生提供的学习功能,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在调查所提到的所有维度中,小学生看重E卡通带来的出行便利,与初中生和高职学生看重免费乘坐地铁/公交,有一定的一致性。对于年龄稍大的高职学生,对消费功能的重视度逐渐增加。
此外,图13显示了不同身份学生使用教育E卡通的次数和场所,结果显示小学生使用的次数呈现两极现象,不使用和使用次数10次以上的人数偏多。对着年龄的增加,使用E卡通的习惯逐渐养成,使用频率区域稳定,大多数学生每天使用教育E卡通的次数都是集中在1-3次。
三、 苏州教育E卡通应用绩效总结
通过前期的努力,苏州统一了全市中小学校教育E卡通的标准,其应用场所和相应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和完善,不仅为苏州全市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出行以及教师的工作、日常学生管理和家长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同时大力推动了苏州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管理系统的建设,为苏州发展教育信息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已经成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的一面旗帜。未来苏州教育E卡通的发展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提升。
目前苏州教育E卡通使用场所主要是校园、图书馆、公共交通、博物馆以及美术馆等等,要继续扩展到包括医院、超市、公园在内的其他场所,将形成学生或教师社会化的“资料包”。从深度上看,教育E卡通现在主要功能集中在校园消费、乘坐地铁、校园、图书馆以及博物馆和美术馆出入凭证等方面,未来可考虑在严密的安全机制和高效的结算机制的保障下,实现学籍的管理和调动、医院挂号、网上电子支付以及商场购物等功能。通过“苏州教育E卡通”项目的深入,E卡通将实现不同区域、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的智能管理,成为苏州教育信息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010-07.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3]苏州市政府.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EB/OL]. http://www.szteacher.net/?F=view.html
关键词:苏州E卡通;教育信息化;效果调研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8-0051-05
一、引言
1.E卡通系统产生的背景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其中第十九章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规划纲要》同时指出要大力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1]
为了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教育部相应地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12年,实现下面五个信息化指标:第一,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第二,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第三,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第四,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进一步整合和集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教育决策与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广泛普及;第五,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2]
苏州市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制定了《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以下简称《苏州五年行动计划》)。《苏州五年行动计划》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各个环节,到2017年,苏州市教育信息化整体上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在90%以上。[3]
苏州E卡通系统正是在教育信息化推动学校实现数字化校园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理念引入教育管理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述求,以卡片作为信息载体的应用软件系统不仅为用户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利,而且提高了相关部门对个人信息的管理效率。
早在21世纪初,美国军人身份证已全部使用卡片识别系统,日本普及了健康保险的IC卡系统,新加坡大学的学生证通过IC卡式的形式记录学生身份、借阅图书情况和校园消费。[4] 信息集成的新一代数字校园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对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的综合系统,用一张校园卡实现校园消费和身份验证。苏州教育E卡通作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实践,成为苏州“智慧教育”的先期实验对象。[5]
2.苏州教育E卡通的建设
2009年底,“苏州教育E卡通”项目实验启动,翌年被确定为苏州市政府实事项目。项目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2010年一期试点学校共32所,到2011年二期扩展到100所学校。继2006年苏州在全国率先推行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率先为中小学学生实施免费体检之后,苏州市委、市政府把逐步推进“中小学生凭教育E卡通免费乘坐公交、轨道交通”作为苏州市惠民工程重要举措。该措施充分利用“苏州教育E卡通”项目已取得的建设成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乘坐公交的建设目标。
苏州市教育E卡通项目的技术难度和教育管理的复杂程度大大超过独立的学校E卡通,苏州教育E卡通共分学生卡、家长卡和教师卡三种,分别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权限。
学生卡具有学籍管理、校内学习、交通、社会实践、亲情电话、校园消费等功能,相当于学生的“电子身份证”和“校园卡”;
教师卡主要录有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工作业绩等内容,持卡人可以参加各类教师培训、登录教师网进行远程学习研究、享受公共交通等服务;
家长卡能随时查询子女上学放学、校内活动、作业考试等信息,并可持该卡参加各种家长培训,同时还能帮子女缴纳在校期间的各类学杂费。
教育E卡通用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信息管理、教育以及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用途,具有教育行政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常规管理等多种管理功能。
据苏州市教育E卡通管理培训中心的数据,到2014年6月,“苏州教育E卡通”已发放学生卡49万余张。仅2014年上半年,学生凭教育E卡通乘坐免费公交达1420万人次,乘坐免费轨道交通147万人次,校外图书借阅5.6万人次,图1为苏州E卡通使用实例。
二、 苏州教育E卡通应用情况的调研
1.调研方法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苏州E卡通应用的效果,本研究以苏州市新浒小学、立达中学以及第五中学为研究对象,发放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科学、有效地了解教育E卡通的应用情况以及学生对其使用的真实感受。调研范围覆盖了小学、初中以及高中,共计发放问卷268份,回收问卷268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为88.81%。其中姑苏区第五中学64份,姑苏区立达中学55份,高新区新浒小学119份,如图2所示。
238名学生中男生110名,女生128名,男女比例趋近1∶1。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普遍性和科学性,选取了三类不同身份的学生,其中小学生119人,初中生56人,高职学生63人,如图3所示。此外,还在第五中学随机选择一线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进一步了解用户体验。 2.调研内容
调查问卷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使用教育E卡通的情况以及调查对象使用教育E卡通的效果。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区、学校、性别以及身份。调查对象使用E卡通的情况这一项,我们选取了下面几个指标进行调查,其中包括:最常使用的功能、每个功能的使用频率、每天使用教育E卡通的次数、使用教育E卡通次数最多的场所,力求全面、科学地了解学生使用教育E卡通的情况。
对于调查对象使用E卡通的效果,我们根据满意程度设置了五个不同的等级,即非常不赞同、比较不赞同、一般、比较赞同以及非常赞同。教育E卡通使用效果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E卡通功能使用是否方便、是否习惯或者愿意使用教育E卡通、教育E卡通能否给日常的生活、学习带来便捷和便利等等。问卷的结尾部分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即调查对象希望教育E卡通实现哪些功能。
从总体上看,我们认为该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全面性、针对性和普遍性,设置的问题和指标比较符合这次问卷调查的目的,通过这次问卷调查能够反映出调查对象使用教育E卡通的情况。
3.调研结果
(1)E卡通使用范围远超校园
在E卡通功能运用方面,选取了部分常用的功能作为问卷调查的选项,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最常用的教育E卡通功能是乘坐公交/地铁,最不常用的功能是进入专用教室,学生对乘坐公交/地铁功能的使用甚至超过在校借阅图书和饭卡的功能,具体的情况如图4所示。学生在校内的经济消费功能主要是食堂饭卡和小额消费(校内超市或小卖部),其中小额消费的使用比例只有5%,而食堂饭卡的使用比例高达21%,饭卡的使用功能更为突出。
对教育E卡通五大类别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教育E卡通的学习功能、考勤功能、社会实践的功能使用较少,而对于教育E卡通的交通功能和日常的校园消费功能使用频繁。相同项目比较而言,社会实践,例如去社会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使用率最低,校园消费功能从不使用和非常频繁使用的两极分化最严重,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结合苏州学生每天使用E卡通的场所,学生使用教育E卡通最多的场所是乘坐公交车/地铁,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这个结果和图4的结果对应,学生使用卡最多的场所不局限于学校,而是扩展到公交车和地铁站。
(2)E卡通提供便捷的生活方式
研究对教育E卡通的使用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教育E卡通确实给他们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并且赞同教育E卡通方便携带,具体情况如图7所示。用户赞同度最高的仍然是免费的交车/地铁,而对消费功能的便捷度满意率偏低,随着移动消费和信用卡消费的普及,人们使用手机或者银行卡就能轻松消费甚至获得受益,相比之下,E卡通的消费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用户体验方面,大部分学生肯定教育E卡通降低了生活成本,提高了效率。使用频率较低的场所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和美术馆,其次包括学校超市和图书馆,具体情况如图8所示。
(3)不用类型学生使用侧重不同
对苏州教育E卡通整体情况了解后,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和整理,将调查样本的238名学生分为小学生、初中生和高职学生三类,了解学生身份的变化对教育E卡通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的影响。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小学生使用教育E卡通“乘坐公交/地铁”这项功能的人数最多,而初中生和高职学生则更偏向于使用教育E卡通的“饭卡”功能,如图9所示。
如图10、11、12所示,对于小学生而言,使用最频繁的是交通功能,校园消费则基本没用到,但是对于初中生和高职学生而言,校园消费则是他们较常用的功能,小学生利用校园卡进行消费的行为没有初中生和高职学生普遍。
三类不同级别的学生都不常用教育E卡通社会实践功能,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对高职学生而言,没有兴趣或者没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对校园卡而言,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校园卡功能不配套,适用性不够;对学校而言,并没有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
在学习功能的使用上面,高职学生的使用率也要低于小学生和初中生,高职的学业难度高于小学和初中生,是不是高职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图书馆或者学习室?或者校园卡为高职学生提供的学习功能,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在调查所提到的所有维度中,小学生看重E卡通带来的出行便利,与初中生和高职学生看重免费乘坐地铁/公交,有一定的一致性。对于年龄稍大的高职学生,对消费功能的重视度逐渐增加。
此外,图13显示了不同身份学生使用教育E卡通的次数和场所,结果显示小学生使用的次数呈现两极现象,不使用和使用次数10次以上的人数偏多。对着年龄的增加,使用E卡通的习惯逐渐养成,使用频率区域稳定,大多数学生每天使用教育E卡通的次数都是集中在1-3次。
三、 苏州教育E卡通应用绩效总结
通过前期的努力,苏州统一了全市中小学校教育E卡通的标准,其应用场所和相应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和完善,不仅为苏州全市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出行以及教师的工作、日常学生管理和家长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同时大力推动了苏州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管理系统的建设,为苏州发展教育信息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已经成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的一面旗帜。未来苏州教育E卡通的发展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提升。
目前苏州教育E卡通使用场所主要是校园、图书馆、公共交通、博物馆以及美术馆等等,要继续扩展到包括医院、超市、公园在内的其他场所,将形成学生或教师社会化的“资料包”。从深度上看,教育E卡通现在主要功能集中在校园消费、乘坐地铁、校园、图书馆以及博物馆和美术馆出入凭证等方面,未来可考虑在严密的安全机制和高效的结算机制的保障下,实现学籍的管理和调动、医院挂号、网上电子支付以及商场购物等功能。通过“苏州教育E卡通”项目的深入,E卡通将实现不同区域、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的智能管理,成为苏州教育信息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010-07.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3]苏州市政府.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EB/OL]. http://www.szteacher.net/?F=vi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