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梅:中国美容业第一CEO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两个选择:用100%的精力去挣钱,我想我可以挣到很多钱;我也可以用50%的精力去挣钱,50%的精力去振兴整个行业的繁荣。我选择了后者。
  ——张晓梅
  当年,张晓梅在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中,抛弃了高薪时尚的工作,在一条并不繁华的街道上开了一家美容店,在那青涩而艰辛的创业岁月里,她心中有一个梦想:让中国的每一位女性都成为俏女郎。经过10年的历练、长跑和冲刺,张晓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如同潘石屹之于地产,张朝阳之于IT一样,今天,张晓梅的名字已经和中国美容业紧密联结在了一起。
  
  墨梅般优雅的背后
  
  2005年3月8日,张晓梅走进央视演播大厅,一袭黑装,如墨梅,高贵、优雅。她身后的电视画面里,是她美丽绝伦的华丽衣服和令许多女人尖叫的精致饰品。张晓梅笑着说这是自己和丈夫从世界各地的商场里“淘”回来的。说到老公,灿然的幸福和甜蜜,无遮拦地,流淌在她美丽自信的脸上。事业、家庭和美丽,张晓梅都拥有了。但是,令人羡慕的这一切,并不是上帝白白送给她的。
  读小学时的张晓梅学了雷锋那一课,小脑瓜成天琢磨着做些好事,左思右想,她决定每天放学后打扫部队家属楼的楼梯。因为受到邻居叔叔阿姨们的表扬,她心里美滋滋的。这一扫,居然是4年,直到他们搬家。那年,她12岁。今天,谈起这个插曲,张晓梅说自己都有些吃惊,那么小的年纪,竟有如此的韧性和坚持。
  张晓梅出身军人世家,24岁那年,已是副营级,如果留在部队,不但顺了军官父亲和军医母亲的心愿,而且前途无量。但张晓梅还是放弃了。她明白,自己骨子里更喜欢浪漫和有文化气息的工作。部队生活的四平八稳不是她要的。所以,尽管父母强烈反对,她还是决定离开部队,并放弃了给她分配的一个外事单位。在期盼和失落交错的矛盾心情中,张晓梅脱下了心爱的橄榄绿,走出军营大门的她向送行的战友用力地挥手,脑子里空空的,心里酸酸的。
  
  把自己嫁给热爱的事业
  
  张晓梅的心中有两个职业梦想。12岁之前,她想当演员,但4岁时她就随父母离开北京来到成都青城山附近一个偏远的山区部队。当第一个梦想渐去渐远,她长大了,当了兵,于是有了第二个梦想,当一名战地摄影记者,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从部队出来,张晓梅很快在成都一家杂志社做了记者,不久,她又争取到了香港一家杂志社的工作,并在短时间内做到了社长助理的职位。这期间,爱美的张晓梅有时会光顾香港的美容院,徜徉在香港的灯火海洋中,她有了自己新的想法,回去后自己开一家美容店。1994年冬天,张晓梅在成都盐市口一家歌舞厅旁找到一个9平米的门面,原来是个洗发店,老板做着难,不想做了,也没要多少转让费。于是,张晓梅买了两把椅子、两面镜子和一些基本用品,花了1608元,把她的“佳丽美容店”支了起来。其实,她已没有更多的钱来装修,而且,只请了一个人,事情大多是她一个人来做,包括给客人洗头。那时,从家到小店骑自行车要一个多小时,每天晚上十一二点关门后,她还得把毛巾载回家洗干净,第二天一早拿到店里。个中辛苦远不是现在谈起来这样轻松。所幸生意很好,时常忙得三顿饭和成一顿吃。那时最大的问题是上厕所,店里没有厕所,公厕离得很远,她总担心因为上厕所而怠慢了顾客,只有克制自己少喝水。所有的苦处对张晓梅来说都不算什么,最令她痛苦的还是人们看她的怪异眼神。她曾经工作过的那家杂志社领导听说她的事后,专门去看望她。踏进她那简陋的小店,看见张晓梅正低头给顾客洗头,他默默地退了出去。待客人走完,他才重新踏进店里,沉默了半响,才说了一句话:“张晓梅,你怎么会做这样一件事情?”“这样”二字语调很高,语气很重,张晓梅听着格外刺耳,但她硬是把委屈的泪水吞了回去。的确,没有人会理解像她这样一个年轻漂亮,又有大好前程的女子会去做洗头妹。那段时间,她几乎不与原来的朋友交往。那是她一生中所经历的最难的时候。她说,就像人已上了船,只有往前走,别无选择,再说,退缩二字在她的人生字典中永远都找不到。好在那时生意特别好,她无暇顾及这些,何况,自我感觉很好,挣钱很实在,最关键的在于终于可以自己掌控一切。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今天想在这里摆盆花就摆盆花,明天想在那里贴张画就贴张画。她喜欢这种自由的感觉。
  
  超越自己的平凡
  
  很快,行业的竞争随之而来,最主要的还是价格的竞争,张晓梅的纹眉绝技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那时,她从香港引进的纹眉技术的价格是每次150元,相当于成都工薪阶层月工资的四分之一,而有的人却把价格压到了80元,离她不远处的一家美容院是20元,张晓梅的很多客人都流向那里。她知道,自己又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抉择。于是,一家450平米、西南最大的美容院应运而生,张晓梅将自己的传统作坊转为企业化模式,这在现在来看已不是新鲜事了,但在当时还是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一年后,她的美容连锁店和美容院开遍了成都和重庆的繁华街道和高档社区。而真正让她在美容行业独树一帜的还是1999年她创办了《中国美容时尚报》。
  报纸的前身是一份内刊,叫《美容时装报》。两三个编辑,加上打字员、制作,总共不到10人,没有一个专业人士,有的编辑还是借来的。面对大家的迷茫,张晓梅讲了一段话:“美容这个迅速膨胀的行业,需要一个真正的专业媒体,行业人士更需要专业资讯,相信我们会做成一个对行业富有强劲冲击力的刊物。我预感她的前景非常广阔,尽管现在只有这么几个人,这么几条枪。”报纸的创刊号用大篇幅选载了法国一位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报纸出版后非常抢眼,在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后来报纸易名为《美容时尚报》,一个字的差别,却穿过两个行业的岔道,定位的准确使报纸顺利地发展,节节升位。
  现在,很多人都惊讶于张晓梅的远瞻性,从美容到媒体,她总是走在最前沿,而且,总是顺风顺水,好像没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挫折。对此,张晓梅微笑着讲了一个故事:“多年前的一天早晨,我去一家小餐馆吃面条,面是两元钱一碗,当时算比较贵的。我无意中听到旁边桌子上有两位中年妇女边吃面边抱怨,要去找老板理论,原来她们的面碗边沿有几个小缺口,我低头一看,手中的碗比她们的碗还破,原来我根本就没在意。”她说,有些事,也许在别人看来是困难,她却并不当回事。其实,做一件事就像搭一座房子,有很多的问题会影响你,但搭成这座房子只会有一种结果,而搭不成是因为有无数次的半途而废,所以,一旦确立目标,惟有咬牙坚持。
  
  冲在美丽的最前沿
  
  而后经历的一件事,令张晓梅无限感叹,她开始决定重新调配自己的精力。那是在去新加坡考察的时候,张晓梅认识了一个当地的女造型师。当时,无论张晓梅和其他同行从怎样的角度去看,那个造型师也不过30多岁,可当她报出自己的实际年龄时,所有人都瞠目结舌,他们居然都“看小”了10岁。而当那个造型师把自己成年后的照片给他们看时,更令人惊奇,她把自己每3年划个段,竟然是越年长越有味道,大家一致公认,年龄最大的那张最耐看。她由此联想到在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看到的女干部们的着装打扮,张晓梅感到中国女性在美容上进入了一个误区,她们认为越老越不需要打扮,着装也太随意。其实,一个女人的魅力就像学生考试一样,最终看的是一个综合分数,如果你的眼睛长得不好,你可通过发型来给魅力加分,如果你的嘴巴不中看,你把眼睛修饰好,总分也就上去了。这之后,她开始注重女干部的美容培训,她用一年时间组织了“中国美容业就业和行业现状”大型调查活动。她说,她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美容这个行业上,而不只是她个人的企业上。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第十届会议上,张晓梅提出了中国第一个来自美容行业的提案。几个月后,国家商务部正式对这一关注人气超高的提案给予了书面的肯定和答复。一位与会女干部打来电话对她说:“你一定要继续努力,不要让提案落空了。”一种久违的对美容行业的尊重让张晓梅感慨不已。在去年的政协会上,张晓梅将九份提案分送给政府的12个部门,在中国大陆刮起了一阵“美容经济”的旋风。今年,她仍在为此摇旗呐喊。
  2005年5月,一项美容业的壮举正在紧张的筹措之中。不久之后,一个在成都城区占地400多亩,以女性消费为主体,倡导健康养生的大型美容时尚城将会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我有两个选择:如果用100%的精力去挣钱,我想我可以挣到很多;我也可以用50%的精力去挣钱,50%的精力去振兴整个行业的繁荣。我选择了后者。”“一个女人,如果自立自强了,她的天空会是晴朗的,广阔的。”张晓梅说的很自信。
  
  张晓梅小档案:
  西南美容集团CEO,北京中美尚广告公司总经理,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兼总编,北京隆美会展公司总经理。2005年1月15日,由中国妇女报组织,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十几家中央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第二届“十大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评选中,张晓梅获得“2004十大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发展奖”。
其他文献
我是个不喜欢被禁锢的人,却做着一份朝九晚五枯燥到能让我崩溃的工作。禁锢在这样的生活中,每年屈指可数的几个假期,就成了我的天堂。从大学时代起,我就迷恋上了行走。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开始的时候,老爸老妈只允许我去有他们朋友的地方,连吃的住的都安排好。由他们的朋友,带我游玩。这样的游玩让我觉得无聊。有了自己的收入以后,我与老爸约定,以后,我只去我想去的地方,一个人。但是我保证,每天与家里联系,告
期刊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好女孩。结婚后,一步步由女孩变成少妇,我特别渴望自己“坏”一点:在酒吧风情万种地抽烟;在街上穿低下头可以看到乳沟的衣服;在床上媚眼生波,把老公迷个神魂颠倒。  我喜欢听朋友们讲自己对付老公的性感招数,尽管她们总笑我,去去去,你是纯洁的少奶奶,可别让我们带坏了。一个结婚已经三年的女人,还被别人说成“纯洁”,是莫大的耻辱。真希望上天能给我魔力,让我也性感一次。  性感,
期刊
1    出现外遇,一定是婚姻的结束吗?面对非理性的激情,多数人恐怕在劫难逃。但也有一些人能够破镜重圆,执手偕老——就像王陟和她的先生马步雳。  9年前,在一家软件公司担任副总的丈夫主动向王陟坦陈与公司女同事长达6年的外遇,王陟悲痛欲绝,"让我觉得最痛的,不是他有外遇,而是我的信心整个被击垮。"王陟7岁时,父亲有了外遇,她从小听母亲灌输"男人不是好东西"、"女人要自强"的道理,心中暗许日后不跟母亲
期刊
前沿人物    谁是中国最富有的女人    陈凤英: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尽管陈凤英坐拥近12亿的财富,但我们在公开资料中看到的她却只是一个符号:鼎鼎大名的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的结发妻子。1969年曹德旺和陈凤英结婚,家里一穷二白,曹德旺卖掉嫁妆去做生意,陈凤英独自在家照看曹生病的母亲。经历风雨沧桑的35年后,陈凤英的这种角色定位一直延续至今,只是两人的境况已是今非昔比。     窦启玲:营销
期刊
29岁的覃怡于2004年10月与男友赵宇举行了婚礼。然而,蜜月还没过完,覃怡感到自己的身体上出现了某种异常的反应,一个月后当她在惊恐中赶到医院进行检查时,被确诊为感染上了严重的性病……  2005年5月12日,覃怡向赵宇户籍所在地的乐山某区级法院申请的“无效婚姻”已被正式受理。覃怡表示,按照法院工作人员建议她的“先民事后刑事”原则,等到法院审理完她的“无效婚姻”民事诉讼之后,她还将对赵宇提起“故意
期刊
《女子修养学堂》  林宋瑜著,学林出版社  这本书被摆在生活类图书的架区实在是委屈,她其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文化散文集子,能带给人意外的惊喜。“女人像头发一样纷乱,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那是某类女人的宿命。女人的气韵是在这种纷乱的折磨中脱茧而出的。要么堕落,要么涅槃,总有一种力量在指引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脱胎换骨,让我们置于死地而后生,这样的女人最后不是一朵枯谢的花,而可能演绎成会有些缺页的神秘书卷。
期刊
汪国义孑然游走在街心花园,望着对对年老夫妻互相搀扶的幸福样子,遥想自己15个年头的再婚经历,这位显赫一时的副市长,不禁唏嘘,痛苦自心头慢慢浸过,一时浊泪纵流……    风光中她体会到了“尊严”    1988年8月中旬,在汪副市长的过问下,刚刚大学毕业的杜媛媛不仅留城而且被安置到当时最热门的金融系统工作。杜媛媛的家乡在农村,经过几年大学生活后,再也不愿回到贫穷的家乡。幸好她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与汪副市
期刊
认错  和女友一起生活快两年了,几乎每天都是在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吵架的间隔甚至从来没有超过一个星期,虽然都习惯吵架——和好——吵架的生活规律了,但还是有一点堵在我心里,让我很不舒服,那就是每次吵架,不管是谁的错,认错的那个总是我,为什么她连一次错都不肯认呢?真怕这样下去我们的感情会坚持不长久。  重庆乐乐  首先,不要指望女人认错,她们没有认错的习惯。  其次,就算错一千回,她们都会有一千个理由
期刊
意外失去工作,  女导游卖起野花    1999年7月,21岁的张毓一毕业就当上了导游小姐,日子过得挺充裕。2000年夏天,张毓带团去海南,她在路边的小店吃了一些当地水果,没想到引起了食物中毒,一连好几个小时昏迷不醒。后来经过抢救,才算脱离了危险,可是食物中毒损害了她的脑神经,再后来,她出现了视力模糊、说话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张毓对导游工作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年10月,她无奈地辞去了工作。她想
期刊
当我把精美的婚纱相册和结婚证书装进箱子的时候,心头还是泛起一阵酸涩。我和阿鹏是地地道道的青梅竹马,在这样一个换男友比换衣服还勤的年代,我的"另类坚守"显得是那样的不和谐,阿鹏毕业分配到新疆部队的时候,就有女友提醒过我:不如趁早有个了断,免得耽误了自己。但是,越是坚守,我就越觉得我们爱情的珍贵。阿鹏对我也是更加的好,每周都会按时打来电话;每年的探亲假,他都会尽可能地带给我快乐和幸福。今年夏天阿鹏来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