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8日,世界迎来了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超级连接”一词首次出现于2001年,以描述当今社会多渠道的沟通方式。作为一座2013年正式开馆的博物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在当今这个超级互联的时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成为了新北川文化、精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值“5.12”大地震十年祭,这座博物馆显然已经完成它的“超级连接”,不仅将一个国家与羌民族连接在一起,更将老北川千百年来的人文积淀与“新北川”紧紧连接在一起。
  新的北川,新的博物馆
  在新北川的观景碉楼上,可以看到这座县城的格局。禹王桥、巴拿恰商业街、抗震纪念园、新生广场连成一线,在中轴线的尽头,有一座最为恢宏的独立建筑,这就是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
  “羌”最早记载于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其起源可追溯到传说中的炎黄时代。生活在西部的羌族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绝大多数融入汉族,各分支分别演化为藏缅语族中的各民族。而在岷江、涪江上游落地生根的其中一支便延绵出了“北川羌族”。
  在四川盆地西北部,约三千平方公里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羌族人口约占全国羌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史载“大禹出西羌,生于西川之石纽”,石纽就在今日北川的境内。
  悠久历史和古老传说赋予这片土地富饶的文化资源。不幸的是,这片土地在十年前的“5·12大地震”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这里的羌族文化也一同备受创伤。在“5.12”特大地震中,原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全部倒塌,馆内2000余件收藏文物毁于一旦,损失巨大。
  2009年9月,澳门基金会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北川签订了合作协议,援助一亿澳门元(折合人民币8588万元)重建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博物馆按照国家二级博物馆标准设计,于2010年1月动工建设,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为一体,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羌民俗博物馆,成为继承和弘扬古羌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全国人民所瞩目的新北川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其中,民族文化成为了构建新北川的核心部分。新北川定期举办大禹祭祀、羌历年、春节民俗文化活动,申报麻龙马灯、锁啦锣鼓、十二花灯、羊皮端公舞等15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挖掘培养羌族锅庄、咂酒等羌民族文化特色,“羌年”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万人跳沙朗庆羌年创吉尼斯世界紀录。
  至2017年末,新北川建成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室343个,文化站23个,博物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均比2007年提高40个百分点。2017年,全县文化产业实现总产值2.1亿元,是2007年的5.67倍,年均增长30%以上。聚力精品文化创作,歌舞剧《风从羌山来》世界巡演。电影《兰辉》和文学作品《让兰辉告诉世界》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获评第五届全国农村精神文明示范县创建单位,擂鼓镇盖头村、安昌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曲山镇石椅村、永昌镇通过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验收。
  在这些文化成果的背后,静处一隅的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也在探索着通俗之变,连接过去与现在,国家与民族。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地标、精神家园,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正以生态化的环境、智能化的设施、多元化的展陈、科学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务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公众纷至沓来。
  “羌民族的精神家园”
  博物馆对一座城市的功能性不言而喻。据统计,全国博物馆总数超过4000家,仅2016年一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就达8.5亿人次,增长8.9%。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超乎想象,博物馆正在以各种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
  2013年1月,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并成为中国民族博物馆北川分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8002平方米,坐落于城市景观轴线,与北川文化馆、图书馆呈“品”字型分布,是北川新县城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大面积坡屋顶、黄灰色外墙、高高的羌族碉楼造型设计,让人仿佛置身羌寨部落之中。
  来到新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便是一个必去之地。
  北川是巴蜀文明、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是大禹的降生之地。北川现有羌族九万多人,占全国羌族人口的三分之一。200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北川成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展现羌族民俗文化成为了新北川的职责。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在中国羌族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表现北川羌族的历史、社会、文化。云朵上的民族,凝练地描绘出羌族的生存环境。蕴藏在大山深处的厚重历史向人们展现,古代羌人开启了中国农耕文明,羌人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不断充盈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其团结互助,坚忍不拔的精神维系了整个羌族社会。
  作为一个窗口,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从羌族起源开始解读整个羌民族的文化特征,着重突出羌族民俗和文化的主题,落足于北川、放眼整个羌族;展览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历史篇向观众讲述了羌族的宏大历史背景,是一个不断为中国大家庭输送血液的伟大民族,社会篇系统地阐述了羌族的社会生产、社会关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宗教信仰,向观众全景再现了羌族的社会形态;文化篇生动地演绎了羌族丰富的人文文化,用声音告诉我们羌族的语言和音乐、用色彩告诉我们羌族的传统民间工艺、用形状告诉我们羌族的民间舞蹈和民间体育。
  羌族从远古走来,由一个强大族群演变成了坚韧民族,其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了民族纷争与融合的过程。所幸聚居在岷江、涪江上游的现代羌族还完整地保存了他们的古老文化,让我们还能藉此回望这个古老民族所经历过的辉煌与沧桑,感受其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1500多件,其中123件是地震前老北川民俗博物馆的藏品(2007年因被馆长高泽友转移到绵阳文物局中心库房保管而逃过“5·12”大地震之劫,目前已全部运回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其余的都是地震后在羌区征集的。   目前,博物馆展出了100余件文物,300余件民俗实物,涵盖了战国时期、汉、明朝、清朝等各朝代的陶器、羌绣,也有近现代的羊皮鼓和猴头帽,还包含了红军长征在北川战斗时使用的刀枪。
  博物馆3楼的文化篇羌绣展区里,展出着一幅曾经在上海世博会引人注目的帐帷。帐帷以白色土布打底,配上多幅蓝线手绣的图案,既有骑马戴帽的知县,也有正在博弈中的麻将牌局,还有花鸟与清代建筑。这幅帐帷,是2008年底高泽友在北川青片乡一位70岁高龄的老太太手中觅得。帷帐,是老太太祖母的嫁妆,代代相传到如今。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将羌族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方式定格并加以展示,不仅是为了典藏文物,更是期盼羌族人民沿着前人的脚步,在城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传承并且发展其优秀文化,实现社会进步与文化保护双赢。
  行走于展厅中随处可见羌民族的各种文化沿袭,这让外来人充分了解了这个民族,同时也寄托了羌民族的民族情感,已经成为羌民族的精神家园。
  “愿所有安息者在我羽翼下得享安宁”
  从外形看,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给人以古朴厚重同时极具时代感的观感。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总体由中规院设计,外形设计主要突出“起山”“搭寨”“造田”,从外观上已融入许多羌族文化元素。整个博物馆总共分三层,一楼为临时展区,主要用于与其它博物馆间的交流。二楼为历史展区。三楼是社会展区和文化展区。主要展出羌族民俗生产生活实际用品,也展示了羌族从青海甘肅南迁徙到北川的历史过程,还有部分红军长征过北川的历史细节。
  在入馆前,游客只需要扫一扫入口处的二维码,便可免费听到专业的讲解。通过定位手机位置,博物馆的公众号会全程给参观者提供游览指南和讲解。馆内陈列展览主要分为历史篇、社会篇、文化篇三大部分,以实物形态和大型场景复原,充分展示不同时代、地域、民俗特色,重点突出羌族民俗文化特点。
  除了文物、民俗实物的支撑,博物馆的特点是以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复原羌族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和自然场景,以活态的展示手段与参加者进行互动,体验羌族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动。试图通过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静态展示与动态演示相配合、馆内馆外互动,打造促进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和民族团结奋进的示范点。
  以展出的传统羌族乐器羌笛和口弦为例,参观者可在智能的触摸屏前了解乐器的专业知识、欣赏乐器演奏。在“文化篇”里,除了展示羌绣、羌笛、口弦、羌族歌舞、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外,还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环节——声控羌语学习区。羌族虽然自古以来没有文字,但羌语、羌歌、羌舞流传至今。三楼文化展区中有专用区域,每一块地砖都对应着天花板上的每一个方格,方格上写着“爸爸”“妈妈”“太阳”“吉祥如意”等不同的汉语词汇。如果你想知道“吉祥如意”在羌语中如何发音,只需要踏上对应着“吉祥如意”的地砖,耳边立即会响起“纳吉纳鲁”。羌族音乐区域,除了文字与图片介绍,还设计了专门的“羌歌KTV”,供游客尽情聆听各种羌歌。博物馆甚至为游客设计了一个小广场,便于游客在解说员的带动下共舞羌族萨朗。
  羌族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为中华大家庭输送血液的伟大民族。在“文化篇”里,以雕塑、壁画、多媒体沙盘、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现“炎帝始祖”“大禹治水”“羌人南迁”“羌戈大战”“红军过北川”等等内容……
  无疑,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通过先进的现代技术,三维立体画面,简要的文字说明,将这些民族元素发挥到了极致。而它也多了很多其他博物馆所不曾被赋予的色彩,这点在馆中“钦西安原住民祷文”的一句原文中得以体现:“愿所有安息者在我羽翼下得享安宁,愿所有逝者伴我羽翼为慰藉。”
其他文献
人类爱吃的很多种食物都有健康问题,白米饭缺乏营养,红烧肉脂肪含量太高,方便面盐太多,巧克力热量太高……唯独沙拉名声一直特别好,仿佛一位冰清玉洁的仙女,人人都想亲近她。  不过,与其说沙拉代餐满足了大众追求健康的诉求,不如说这种口味清淡但有颜值的食物,只是让人们感到比以前更健康了。  从“尝鲜品”到人们日常的正餐选择  如今,以沙拉代替正餐的选择正在变得稀松平常。  A刚在朋友圈里贴了一张鹰嘴豆沙拉
期刊
李保芳进入茅台工作的时间,仅仅两年零九个月。在李保芳与袁仁国一同主政茅台的这两年九个月时间里,茅台集团的业绩步步高升,销售收入由2015年的419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764亿元,增长了82.33%;利润总额由约227亿元增长至403亿元,增长了77.53%,茅台集团的千亿级企业目标似乎指日可待了。  为了严惩哄抬茅台酒价格的行为,号称“铁腕”的李保芳连续惩罚多家违约经销商。甚至对全国几个大经销商
期刊
國人旅游的纯真年代  有这样一个时代,出去旅行要有介绍信,吃饭需要粮票;住宿每天1块钱;3小时长途车只要2块钱;景点门票居然只要1毛钱;没有数码相机,只能用海鸥相机和国产“乐凯”黑白135胶卷记录旅行。  物质非常简陋,但幸福却很久远。
期刊
在陕北,路遥以多种形式“活着”。  遍布延安市区及延川、清涧等地的路遥纪念馆、故居、墓,以及各种以其命名的组织,更多的是人们言语中、头脑中的路遥痕迹,使这片地域因一个作家的存在而呈现出一种鲜活的文化景观。  寻找路遥就此开始。几天的寻找,通过一处故居,一座陵墓,一种文学力量展现的生命哲学,我印证了一些想法,改变了一些想法,不同想法汇聚,加深了对路遥精神向度的理解。  郭家沟:那个站在老树背后哭泣的
期刊
当越来越多的古老村落迅速消失,愈發相似的现代化城市崛起,人们急切地创造新的未来,却也在不经意间湮没历史。总需要有一些地方、一些东西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承载和传达历史文化的气息,证明曾经有某些人某些事的存在,留下指引未来的路标。  还好,有博物馆。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本刊记者就博物馆与城市、博物馆与文创、博物馆与旅游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从军。  博物馆的现状与未来  “山东
期刊
4月3日,省发展改革委组织部分党员干部赴省直机关警示教育基地——鲁中监狱进行警示教育,到中纪委中国传统家规“忠勤报国铸家魂”拍摄基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直机关传统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王渔洋纪念馆进行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和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结合开展,以正反典型为镜的教育方式,引发了全体党员干部的“换位意识”,收到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良好教育效果,为有力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
期刊
第70届戛纳电影节唯一入围华语长片《路过未来》于5月17日起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该片也成为继《海边的曼彻斯特》《三块广告牌》《第三度嫌疑人》后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的首部国产电影。  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下的城市,《路过未来》里有每一个追寻未来的异乡人的影子。  一幅广泛而复杂的外来务工者群像  入围戛纳的《路过未来》,是李睿珺所有作品中最特殊的一部。  它是导演目前为止最商业化的
期刊
麦田惊现男尸  1996年5月2日上午10时许,历下区姚家镇丁家庄几个顽皮的孩子结伴来到村外的麦田地里嬉闹。正玩在兴头上,一男孩突然被惊吓得大叫一声:“哎呀,死人!”其余的孩子们顺着男孩手指的地方看去,只见不远处的麦地里果真躺着一具血肉模糊的男尸。  法医鉴定,死者年龄在25岁左右,脑后有一道开放型伤痕,脑浆迸裂,面部被斧头类凶器剁砍十余处,面目全非。从尸体腐败程度及尸斑形成推断,死亡时间在四天之
期刊
乡村,是千百年来人们“渔猎种养、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息发展中始终具有特殊的含义,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还是一个精神寄托,更是一个梦想标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
期刊
初识李越,是在四月的宁津,一个好季节。  其实,在未见到他之前,我已经知道了他的盛名:一到宁津宾馆,朋友就指着宾馆的招牌说:“李越写的。”在宾馆刚刚落座,朋友又指着茶几上的一本《宁津文艺》说:“李越题的。”而在宁津文化中心,走廊上、蟋蟀博物馆里都挂着他的书法作品。他在这个地方,名气足够大的。他的名气又何止在宁津呢?我到宁津之前,在济南和几个书画家朋友闲聊,他们都知道李越,远在胶州的一个朋友还连连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