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研究用自制的大学生政治心理调查问卷对96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结合深入访谈,试图从调查和了解入党心理、爱国思想、政治参与倾向,对党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认同程度等方面情况来探索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和政治价值取向。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心理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价值观 政治心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MKS1212)《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与政治心理的实证研究》 、江西省吉安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kt-838-1)《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井冈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编号JR090020)《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调查与分析》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游河,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李晨,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220-02
大学生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以及国家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其思想政治素质、政治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同时可塑性又比较强,面对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以及多元化思潮的碰撞容易产生偏激的思想 。因此,准确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的现状和特点,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政治态度、政治心理以及对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认同程度、政治参与倾向等情况,对于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政治人格,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十分重大。本文试图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来探索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状况和政治价值取向,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研究方法
在小规模访谈和试测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政治心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进行调查。利用此问卷对数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67份。此外,结合问卷还对一些被试进行了深入访谈以了解其真实的态度。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对政治事件的关注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对政治事件非常关注的大学生占23.4%;比较关注的占48.8%,23.4%觉得一般;不关心的人只占4.4%。卡方检验也证实,不同关注程度的人数百分比存在极显著差异( 2=308.923,df=3,P﹤0.001)。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比较关心,如钓鱼岛问题、中美关系走向、暴恐事件,会经常浏览新闻,了解事件进展。尤其是对与国家前途命运以及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关注度很高。但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政治离我很遥远”,表现出了对于政治的疏离。
(二)大学生入党心理
数据显示,9.3%的被调查大学生是共产党员;61.2%的大学生表示正积极准备加入共产党;12.8%表示不打算加入共产党;3.1%的人对共产党不了解;另有17.2%的被试表示是否加入共产党视情况而定。
至于入党动机,33.4%的大学生认为共产党员是光荣的称号;30%的大学生认为共产党是先进的集体;42.8%的大学生认为入党可以培养自己的从政意识与能力;60.8%的大学生认为入党对以后的发展有帮助;22.2%的大学生认为入党可以享受学校的优惠政策;33.5%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有助于找工作;另有0.9%的大学生持其他想法。
毋庸讳言,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表现出较多的功利色彩,如有学生直白地表示:“我想考公务员,如果不能入党的话,根本就没机会。”但也有不少大学生表示,尽管入党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也寄托着他们对于理想的追求,“我将来很希望做些利国利民的大事,得要有一个平台有一个团队,为了实现理想我必须入党”。对于这些现象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是市场经济浪潮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腐蚀,是庸俗、功利的价值观在大学生政治心理上的反映。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不侵害他人利益,通过正当渠道满足自身的合理需求应得到理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必然会随着社会转型而发生改变。
(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看法
这一多选题的调查结果显示,16.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前途无量;5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有缺陷,但正在完善;54.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既有优越之处,又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28.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适合我国国情;4.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既不民主,也不自由;另有1%的大学生持其他看法。
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大多数大学生都有着正确的态度,相信目前我国的政治、社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有优越性,而且也在不断完善中。一位同学说到:“不少人羡慕民主和自由,但我认为西方的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容易引发内乱。中国的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很多事例都能说明这一点……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但是,依然有少部分大学生在对一基本政治问题存在迷惑、怀疑甚至否定的认识。这与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大量尖锐的社会问题有很大关系,也与大量社会思潮的涌入密切相关,另外,西方文化和反华势力的渗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四)对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看法
数据显示,6.6%的大学生认为不应该参与政治,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57.4%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参与政治,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49.5%的被试认为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可以促进政治的民主进程;26.2%的大学生想参与政治,但找不到合适的途径;9.2%的大学生表示对政治不感兴趣;另有1.7%选择了其他。 受访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愿意参与政治,但不少人认为没有太多合适的途径可以参与政治,“我一般在网上浏览新闻,也就是在网上回帖,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感觉也影响不了什么”。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是有参与政治的热情的,但他们缺少参与政治的合理途径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与我国政治参与体制的不完善有关系。
(五) 爱国思想
调查结果显示,33.6%的人表示非常爱国,愿意为祖国献出生命;59.8%的人表示比较爱国;6.1%的人觉得一般;0.1%的人表示不爱国。
可见,当代大学生拥有朴素而热烈的爱国心,尽管会有这样那样的怀疑和困惑,但他们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不可否认的,比如有男生说到:“如果中国和日本开战,我会第一个报名参战,就算血洒疆场,也在所不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着力于引导大学生们把可贵的爱国思想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为,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中。
(六) 对中国未来的看法
40%的大学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54.4%的人对中国未来比较有信心,中国的发展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4.4%的人觉得不好说;1.2%的人对中国的未来没有信心。
在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得非常快,国家地位越来越高,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三、讨论
以上调查数据和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心理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绝大多数大学生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 。他们关心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拥有朴素而强烈的爱国心,关心祖国、人民的命运,只要有需要,他们愿意为国家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学会了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角度审视,学会了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大学生政治敏感性较强,具有相当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多数大学生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政治领域的大事,能够从大局出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这足以说明大多数大学生政治敏感性较强,具有相当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三,大学生的政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逐步提升。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日渐成熟和关注领域的拓展,大学生的政治批判性思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思想道德品质、政治心理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透过网络他们快速和全面地了解各类政治焦点问题的背景和各种观点,他们的政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也因而越来越敏锐和成熟,应该说这是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重要特征。
但调查结果也表明,大学生政治心理倾向中也存在着一些偏差,对此应保持警惕。
第一,大学生的政治情绪易于被煽动,容易偏激而走极端。如在谈到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时,有几个大学生甚至认为中国过于克制,应该不惜代价和对方一战来夺回领土。再比如一些同学认为应对暴恐须采取极端手段。而这显然会使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这种极端思想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密切相关,由于年轻气盛,大学生的政治情绪易于被煽动而走极端。
第二,政治冷漠现象普遍存在。如不关心政治事件的人占了4.4%;9.2%的大学生表示对政治参与不感兴趣。具体的表现就是逃避党团活动,反感政治学习,对政治理论缺乏热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治顺从主义的影响。漫长的封建历史和无数的事例让中国人学会了顺从统治者,明哲保身,并将这一经验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尽管大学生受到过民主思想的洗礼,但不足以与多年来渗透内心的顺从思想相抗衡,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政治冷漠。二是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受到了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意识的影响。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大学生功利化和务实化的政治价值倾向愈益明显。他们在心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同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三是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大量尖锐、复杂的社会政治矛盾让不少大学生产生政治冷酷、黑暗的感受,自然就产生了远离政治的想法和行为。四是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设计不合理。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表示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但应改进形式,纯粹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令他们反感。这也是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心理的主流是好的,是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政治期望的,但也存在一些偏差,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用生动活泼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潜移默化的教学形式来教育和影响大学生,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注释:
周红令.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探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4).138-141.
房宁等.成长中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3-104.
徐先锋、胡小娱.网络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探析.科技与教育.2010(2).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价值观 政治心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MKS1212)《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与政治心理的实证研究》 、江西省吉安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kt-838-1)《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井冈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编号JR090020)《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调查与分析》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游河,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李晨,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220-02
大学生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以及国家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其思想政治素质、政治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同时可塑性又比较强,面对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以及多元化思潮的碰撞容易产生偏激的思想 。因此,准确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的现状和特点,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政治态度、政治心理以及对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认同程度、政治参与倾向等情况,对于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政治人格,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十分重大。本文试图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来探索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状况和政治价值取向,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研究方法
在小规模访谈和试测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政治心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进行调查。利用此问卷对数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67份。此外,结合问卷还对一些被试进行了深入访谈以了解其真实的态度。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对政治事件的关注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对政治事件非常关注的大学生占23.4%;比较关注的占48.8%,23.4%觉得一般;不关心的人只占4.4%。卡方检验也证实,不同关注程度的人数百分比存在极显著差异( 2=308.923,df=3,P﹤0.001)。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比较关心,如钓鱼岛问题、中美关系走向、暴恐事件,会经常浏览新闻,了解事件进展。尤其是对与国家前途命运以及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关注度很高。但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政治离我很遥远”,表现出了对于政治的疏离。
(二)大学生入党心理
数据显示,9.3%的被调查大学生是共产党员;61.2%的大学生表示正积极准备加入共产党;12.8%表示不打算加入共产党;3.1%的人对共产党不了解;另有17.2%的被试表示是否加入共产党视情况而定。
至于入党动机,33.4%的大学生认为共产党员是光荣的称号;30%的大学生认为共产党是先进的集体;42.8%的大学生认为入党可以培养自己的从政意识与能力;60.8%的大学生认为入党对以后的发展有帮助;22.2%的大学生认为入党可以享受学校的优惠政策;33.5%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有助于找工作;另有0.9%的大学生持其他想法。
毋庸讳言,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表现出较多的功利色彩,如有学生直白地表示:“我想考公务员,如果不能入党的话,根本就没机会。”但也有不少大学生表示,尽管入党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也寄托着他们对于理想的追求,“我将来很希望做些利国利民的大事,得要有一个平台有一个团队,为了实现理想我必须入党”。对于这些现象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是市场经济浪潮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腐蚀,是庸俗、功利的价值观在大学生政治心理上的反映。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不侵害他人利益,通过正当渠道满足自身的合理需求应得到理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必然会随着社会转型而发生改变。
(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看法
这一多选题的调查结果显示,16.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前途无量;5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有缺陷,但正在完善;54.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既有优越之处,又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28.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适合我国国情;4.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既不民主,也不自由;另有1%的大学生持其他看法。
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大多数大学生都有着正确的态度,相信目前我国的政治、社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有优越性,而且也在不断完善中。一位同学说到:“不少人羡慕民主和自由,但我认为西方的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容易引发内乱。中国的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很多事例都能说明这一点……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但是,依然有少部分大学生在对一基本政治问题存在迷惑、怀疑甚至否定的认识。这与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大量尖锐的社会问题有很大关系,也与大量社会思潮的涌入密切相关,另外,西方文化和反华势力的渗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四)对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看法
数据显示,6.6%的大学生认为不应该参与政治,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57.4%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参与政治,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49.5%的被试认为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可以促进政治的民主进程;26.2%的大学生想参与政治,但找不到合适的途径;9.2%的大学生表示对政治不感兴趣;另有1.7%选择了其他。 受访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愿意参与政治,但不少人认为没有太多合适的途径可以参与政治,“我一般在网上浏览新闻,也就是在网上回帖,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感觉也影响不了什么”。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是有参与政治的热情的,但他们缺少参与政治的合理途径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与我国政治参与体制的不完善有关系。
(五) 爱国思想
调查结果显示,33.6%的人表示非常爱国,愿意为祖国献出生命;59.8%的人表示比较爱国;6.1%的人觉得一般;0.1%的人表示不爱国。
可见,当代大学生拥有朴素而热烈的爱国心,尽管会有这样那样的怀疑和困惑,但他们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不可否认的,比如有男生说到:“如果中国和日本开战,我会第一个报名参战,就算血洒疆场,也在所不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着力于引导大学生们把可贵的爱国思想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为,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中。
(六) 对中国未来的看法
40%的大学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54.4%的人对中国未来比较有信心,中国的发展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4.4%的人觉得不好说;1.2%的人对中国的未来没有信心。
在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得非常快,国家地位越来越高,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三、讨论
以上调查数据和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心理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绝大多数大学生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 。他们关心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拥有朴素而强烈的爱国心,关心祖国、人民的命运,只要有需要,他们愿意为国家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学会了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角度审视,学会了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大学生政治敏感性较强,具有相当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多数大学生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政治领域的大事,能够从大局出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这足以说明大多数大学生政治敏感性较强,具有相当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三,大学生的政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逐步提升。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日渐成熟和关注领域的拓展,大学生的政治批判性思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思想道德品质、政治心理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透过网络他们快速和全面地了解各类政治焦点问题的背景和各种观点,他们的政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也因而越来越敏锐和成熟,应该说这是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重要特征。
但调查结果也表明,大学生政治心理倾向中也存在着一些偏差,对此应保持警惕。
第一,大学生的政治情绪易于被煽动,容易偏激而走极端。如在谈到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时,有几个大学生甚至认为中国过于克制,应该不惜代价和对方一战来夺回领土。再比如一些同学认为应对暴恐须采取极端手段。而这显然会使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这种极端思想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密切相关,由于年轻气盛,大学生的政治情绪易于被煽动而走极端。
第二,政治冷漠现象普遍存在。如不关心政治事件的人占了4.4%;9.2%的大学生表示对政治参与不感兴趣。具体的表现就是逃避党团活动,反感政治学习,对政治理论缺乏热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治顺从主义的影响。漫长的封建历史和无数的事例让中国人学会了顺从统治者,明哲保身,并将这一经验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尽管大学生受到过民主思想的洗礼,但不足以与多年来渗透内心的顺从思想相抗衡,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政治冷漠。二是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受到了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意识的影响。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大学生功利化和务实化的政治价值倾向愈益明显。他们在心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同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三是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大量尖锐、复杂的社会政治矛盾让不少大学生产生政治冷酷、黑暗的感受,自然就产生了远离政治的想法和行为。四是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设计不合理。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表示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但应改进形式,纯粹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令他们反感。这也是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心理的主流是好的,是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政治期望的,但也存在一些偏差,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用生动活泼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潜移默化的教学形式来教育和影响大学生,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注释:
周红令.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探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4).138-141.
房宁等.成长中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3-104.
徐先锋、胡小娱.网络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探析.科技与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