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内容,首先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推动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而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论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经营形式也出现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个体经营农业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而来的经济组织,由于能够为社员提供农产品种植、买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市场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内部成员的民主互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而在我国农业生产方面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同样面临着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人才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模式,寻找适应我国农业经济情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途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内容,这对于推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也具有关键的作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补充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愿合作、民主管理、经济参与的模式将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特别是能够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指导服务,形成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格局,有效补充完善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丰富农业经营体系的手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受到市场的冲击日益强烈,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将农户联合,形成了应对市场的组织化经营,而且还可以借助于合作社的合力开展深加工,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体系。
3.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了技术、资金、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水平,优化了农产品的营销模式,因而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能够起到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
4.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标准化与品牌化,主要依赖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集约生产经营来实现,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发展的方向。
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小,带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较小,对农民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与号召力。而且合作社的业务主要是集中在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方面,对于农产品加工、产销等领域涉及的较少,合作层次低、辐射范围窄、带动能力差,对于农民的新引力不足,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化增值效果不明显。
2.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管理方面没有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不规范,尤其是缺乏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财务、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制度,造成了合作社在出资、产权以及结算方面的管理混乱,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出现了有名无实的情况,挂着合作社的牌子,生产经营却是各自为战,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缺乏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在产品营销、生产经营、协调管理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严重不足。而且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也没有系统的教育培训,导致社员的生产技术能力、农业生产机械设备操作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以及市场经营能力水平得不到提高。人才不足导致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力量不足,管理水平较低,合作社的整体发展目标也不明确,非常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有序发展。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途径
1.不断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实力
首先,应该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基础,重点是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色产业,依靠主导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以及品牌化发展提供基础。
其次,应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影响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的吸引农民加入到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之中,尤其是吸引专业户和种田大户作为带领,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水平。
第三,应该注重夯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基础,注重通过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采用,不断地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科技含量以及品牌效应,逐步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营销链条完善,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的体现。
2.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
首先,应该健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模式,按照民主管理的模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制定合作社的日常管理章程和制度,明确成员的经营、管理以及服务职责。
其次,应该重点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重点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核算准确、资金运营使用合理、盈余分配适当,整体财务运转规范合理。
第三,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可以采取成立监事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务、财务等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而且有利于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完善这些内部管理制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运作发展。
3.提高专业合作社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动力,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应该重视对合作社成员的教育培训,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参观学习以及进修学习等不同的学习途径,对社员进行农业生产使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财会知识以及政策法律知识的教育培训。同时鼓励社员积极的主动参加学习,有技术难题或者是管理难题及时向专家咨询。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社员的生产技能与管理技能,依靠优秀的人才队伍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规范有序的运作发展。
4.加大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
除了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建设以外,国家主管部门还应该进一步的加大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重点在农业开发区项目以及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方面、金融信贷方面等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别是致力于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空间。
五、结语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改革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也具有关键的意义。针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阶段的瓶颈问题,必须进行系统的思考与谋划,尤其是在规模化发展、集聚人才、规范化管理以及外部环境优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胜忠.试论农业信息化在构建和谐新农村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22:35-37
[2]刘滨,陈池波,杜辉.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09.2:90-95
[3]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8(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经营形式也出现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个体经营农业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而来的经济组织,由于能够为社员提供农产品种植、买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市场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内部成员的民主互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而在我国农业生产方面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同样面临着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人才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模式,寻找适应我国农业经济情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途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内容,这对于推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也具有关键的作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补充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愿合作、民主管理、经济参与的模式将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特别是能够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指导服务,形成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格局,有效补充完善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丰富农业经营体系的手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受到市场的冲击日益强烈,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将农户联合,形成了应对市场的组织化经营,而且还可以借助于合作社的合力开展深加工,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体系。
3.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了技术、资金、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水平,优化了农产品的营销模式,因而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能够起到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
4.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标准化与品牌化,主要依赖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集约生产经营来实现,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发展的方向。
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小,带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较小,对农民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与号召力。而且合作社的业务主要是集中在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方面,对于农产品加工、产销等领域涉及的较少,合作层次低、辐射范围窄、带动能力差,对于农民的新引力不足,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化增值效果不明显。
2.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管理方面没有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不规范,尤其是缺乏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财务、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制度,造成了合作社在出资、产权以及结算方面的管理混乱,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出现了有名无实的情况,挂着合作社的牌子,生产经营却是各自为战,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缺乏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在产品营销、生产经营、协调管理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严重不足。而且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也没有系统的教育培训,导致社员的生产技术能力、农业生产机械设备操作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以及市场经营能力水平得不到提高。人才不足导致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力量不足,管理水平较低,合作社的整体发展目标也不明确,非常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有序发展。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途径
1.不断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实力
首先,应该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基础,重点是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色产业,依靠主导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以及品牌化发展提供基础。
其次,应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影响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的吸引农民加入到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之中,尤其是吸引专业户和种田大户作为带领,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水平。
第三,应该注重夯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基础,注重通过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采用,不断地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科技含量以及品牌效应,逐步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营销链条完善,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的体现。
2.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
首先,应该健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模式,按照民主管理的模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制定合作社的日常管理章程和制度,明确成员的经营、管理以及服务职责。
其次,应该重点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重点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核算准确、资金运营使用合理、盈余分配适当,整体财务运转规范合理。
第三,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可以采取成立监事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务、财务等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而且有利于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完善这些内部管理制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运作发展。
3.提高专业合作社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动力,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应该重视对合作社成员的教育培训,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参观学习以及进修学习等不同的学习途径,对社员进行农业生产使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财会知识以及政策法律知识的教育培训。同时鼓励社员积极的主动参加学习,有技术难题或者是管理难题及时向专家咨询。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社员的生产技能与管理技能,依靠优秀的人才队伍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规范有序的运作发展。
4.加大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
除了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建设以外,国家主管部门还应该进一步的加大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重点在农业开发区项目以及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方面、金融信贷方面等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别是致力于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空间。
五、结语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改革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也具有关键的意义。针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阶段的瓶颈问题,必须进行系统的思考与谋划,尤其是在规模化发展、集聚人才、规范化管理以及外部环境优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胜忠.试论农业信息化在构建和谐新农村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22:35-37
[2]刘滨,陈池波,杜辉.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09.2:90-95
[3]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