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来源 :中国外资·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950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碳经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践包容性增长模式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根据区域特殊条件,深化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分析并总结了现阶段区域层面的低碳经济实践模式,提出了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
  关键词:区域 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互动式
  
  项目基金赞助:
  1、2010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都节能减排现状、问题及建设低碳城市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2、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攀西生态脆弱区低碳经济发展研究》(2009ZR0065)阶段研究成果
  
  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对其研究的兴趣吸引了众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目前,研究低碳经济的各类学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各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优先。如何创新思路,寻求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点,变“两难”为“双赢”,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发展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入手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低碳经济的范畴辨析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概念的內涵与外延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一直未有定论,特别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更是难上加难,有人提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有人提出低碳经济包含循环经济……。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与循环经济相比较低碳经济涉及的范畴要小一些,对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要更有针对性一些,具体来说低碳经济是实践循环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不能因为“低碳经济”的提法新,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在大力推进就认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问题,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只限于“气候问题”和“能源问题”两个部分。目前针对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主要从“减少碳排放量”和 “增加碳汇聚量”两个方面在推进,通过聚焦上述两个方面,低碳经济实质上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落实到了一个可观察、可操作的层面,通过研究和实践,将来或许我们可以将成功发展低碳经济所获得的经验应用和推广到“二氧化硫污染问题”、“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及“水污染问题”等一个个具体的资源环境问题。
  ■二、低碳经济的实践模式
  现阶段区域层面的低碳经济实践模式总体而言,主要包括“减少碳排放量”与“增加碳汇聚量”两种模式。
  2.1减少碳排放量
  在区域层面上减少碳排放量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都可以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1.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我国广大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比较低的,也就是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与先进国家比较还很高,资料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欧盟的4.6倍,是日本的8倍。一方面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我国浪费能源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可以从两个层面和三个层次上来探寻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1)两个层面即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
  (1)技术层面
  由于现阶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控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关技术引进举步维艰,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引进核心技术的过程中,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构建适应区域层面实际情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相关技术体系。
  (2)制度层面
  由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政府管理能源方式和全国性能源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层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设计适应的制度安排杜绝浪费能源的现象,进而通过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促使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主动研发和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
  2)三个层次
  (1)宏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区域性社会
  (2)中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产业链、产业园区及社区
  (3)微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企业和家庭
  2.1.2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的能源供给结构是“多煤贫油少气”,短期内能源供给结构的刚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各省区在政府主导下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认为目前这种推进新能源产业的热潮值得商榷,因为各地大力推进的结果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的错误配置,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不宜过急过快,需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2.2增加碳汇聚量
  增加碳汇聚量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讨,其一是碳的自然汇聚,其二是碳的人工汇聚,总称“增加碳汇”。
  2.2.1碳的自然汇聚方式
  这种解决办法是充分利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碳的化学反应过程,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碳化合物,通过改变碳的存在形式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植树造林是其具体的实际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碳元素的循环实现碳的汇聚,具有可持续性。
  2.2.2 碳的人工汇聚方式
  该方式是通过运用碳采集技术、碳捕获技术汇聚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然后进行深海或地底埋存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种方式与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填埋方式较相似,其主要特征是由于没有改变碳的存在形式,只是暂时将二氧化碳汇聚起来,可持续性方面尚存难题。
  2.2.3 两种方式的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广大区域有现实操作意义的是碳的自然汇聚方式,因为我国不少地区以森林为主的一系列碳汇资源相对比较富集,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机制和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在增加碳的自然汇聚方式方面会有优势。而碳的人工汇聚方式所涉及的碳采集、碳捕获及碳埋存等技术,目前在我国不少地区还没有可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暂时没有可操作性。针对自然汇聚方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融入CDM(清洁发展机制)框架和国际及国内的碳交易市场,以“碳排放权”供给者的身份进入CDM框架和碳交易市場,通过“排放权交易”获得市场补偿,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探悉
  以上对低碳经济实践模式的研究虽然都是初步尝试,但是应该肯定这些尝试给出了我们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另外,笔者认为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作补充。如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引入和谐社会的“和谐度”这个概念就发展低碳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整合。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而言可初步得出:
  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是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都可以划分为正的外部影响(正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影响(负外部效应)两大类。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大,负外部效应越小说明其和谐度高,反之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小,负外部效应越大则说明其和谐度低。
  “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或者要有自然资源优势,或者要具有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后天获得性资源,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根据前面对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理解为通过增加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能够恢复,进而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服务,使人类的福利水平不断升级;而低碳经济建设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以维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可见,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都是通过改善人类活动模式来影响自然环境状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度不断提高升级。
  和谐度提高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由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促进自然环境增长的拉力和由低碳经济建设所产生的防止自然环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协调的和谐演进升级过程。
  ■四、总结
  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同该地区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业问题、“三农问题” 、资源资本化等诸多问题从各个角度都直接或间接相关,应该认识到不可能仅靠单一项目、单一工程、单一方面、单一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取得进展。而要有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发展与建设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区域层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除了要在认识上统一思想、步骤上配合、行动上协调、措施上配套外,还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和措施,以低碳经济建设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建设,建立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区域层面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 刘学敏. 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J].北京:求是,2003(4)33~35.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68~670
  [3]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4~55
  [4] 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6~57
  [5] 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7
  [6] 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0~162
  [7] 马江.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151
  注释:
  ① 史培军; 刘学敏. 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J].北京:求是,2003(4)33~35
  (责任编辑:郭伟)
其他文献
在较低温度下用电化学方法控制YBCO块材的氧含量对深入考察其氧含量、晶体结构和超导电性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我们用固态反应法合成并用惰性气体退火处理制备出非超导的四方
我国零售市场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正确地面对现实,采取相应的对策去迎接这种挑战,以谋求我国零售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正> 无锡市丝绸针织服装总厂是一家集织造、染色、制衣于一体的真丝针织服装中型企业。近几年来,通过外拓市场,内抓管理,认真学习邯钢精神,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受住
目的研究观察干扰素α-2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在项城市长城医院进行治疗的174例手足口病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治
<正> 等离子一般被定义为等量的正电荷和负电荷载体的集合体,而等离子体则表示或多或少是离子的气体,它可能是由电子、任一极性的离子、以基态的或任何激发形式的任何较高状
本文分别获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一般项目(编号:10-GJ-0801)、重庆工商大学教改项目(编号:092011)、研究生创新重点项目的资助。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改革,以改变“知识一能力—技术”互动不足的局面,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与要求。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综合竞争力的支柱。创新要有创
<正> 印度生产四大丝绸商品: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和蒙加丝(印度野蚕丝)等。印度堪称世界上第二大桑蚕丝生产国。其桑蚕丝产量仅次于中国,约为14,400吨,占全球生丝总产量
农产品经营企业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着各种与工业产品完全不贩 生产销售环境和其经营中受其产品的社会属性影响,县域农产品企业生产经营又承担着众多的社会责任:环境、经济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速,中国城镇住宅建设将保持长期持续发展,总需求量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我国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设置不完善等问
消除贫困是当前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文章基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FI)构建了一个普惠金融减缓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的理论框架,采用我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201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