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huang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呢?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緊盯教学内容,“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我们要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外,然后重点加以突破。对于重点的突破,我们切不可以急于求成,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二、多种教学方式,课堂节奏有张有弛
  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首先,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要风趣幽默。这需要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要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其次,课堂要像相声演员那样设计些“包袱”,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如果仅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疲劳,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
  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要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或生成度。另外,作业的布置要科学、有层次,要有大局意识(应该在作业中设计“必修”或是“选修”题目),这样就比较有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其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的懒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或是抄袭作业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让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同时,尽量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还有,课堂作业要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拖拉的机会;再者,还不能让他们有抄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批评,并严格处理。
  三、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
  创造高效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创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为了教学生会学数学,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
  课堂教学要坚持“三为主”,即: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赛为主。
  以学为主,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体味学习带来的乐趣,最终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以练为主,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以赛为主,单位时间内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动力与适当的压力,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可以引入恰当的竞争机制,以调动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情绪。
  此外,高效课堂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好、中、差)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一帮一”,“一促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总之,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先行学校的精神,而不在于形式。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远离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和课堂环境意识,并通过积极努力地开发、运用,带领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获得多层次、多角度的体验。本文结合中学语文课文,从文化体验、审美体验、人文体验等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和谐课堂的新体验。  关键词:和谐课堂 文化体验 审美体验 人文体验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  教师的“教书育人”大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解释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思维。教师应让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多种多样阅读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充分施展他们的手脚
期刊
摘 要:把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带到课堂,让学生在其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体验生活,这就是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数学价值  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要从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中捕捉身边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尽可能把生活中的数学上升为科学,再用科学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采取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还要营造宽松、和谐、适宜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环境中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氛围 有效方法  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兴
期刊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基于这个指导精神,教师要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和理解数学,不仅为学生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更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推波助澜”的动力。那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哪些途径?  关键词:主动学习 问题情境 创设 设计  情境
期刊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段论述,它明确了高中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提高教学质量。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语文课则是各门学科中的基础学科。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因此,如何寻找出一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路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经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做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注重双边活动,不能分离教学关系  1.建立平等、和谐、民主
期刊
摘 要:小学高段的五六年级与中学七各年级学生是人生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中的课程内容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课程标准 音乐教学 教学内容 衔接  音乐新课标在设计思路中提到“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而小学高段的五六年级与中学七各年级学生是人生接受音乐
期刊
原苏联学者维果斯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在数学课堂教学时,眼睛里一定要有学生。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人、情、味”,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期刊
“课堂研讨”是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式之一,也是师生间、生生间双向交流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有效的课堂研讨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问题设计是课堂讨论的关键——找准切入点,明确讨论的目的。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课的学习中,可针对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设疑,让学生展开研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