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旅游业和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旅游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高职旅游教育现已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教育系统。但当前这个系统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导致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适应当地旅游快速发展的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情况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旅游教育的迫切要求。本文结合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就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做如下探讨。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鉴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属性,我们认为构建“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实现形式。
根据旅游企业、行业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岗位(群),以导游、旅行社营销计调、景区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校企合一,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构建“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旅游企业生产计划变更和行业季节性,采用长(3个月以上)短(1个月以内)结合的办法,实施柔性教学管理,在保证教学总体目标完成的条件下,灵活安排各学年教学时间,旅游旺季进行岗位全真实训,旅游淡季学习理论技能知识。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交融,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相互嵌入,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最大限度符合。
通过校企合作,以旅游景点具体项目为导向,实行“工学交融,全真实训”人才培养模式。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全程实行工学交融,各学年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理论教学任务后,第一学年实践教学时间内安排学生对旅行社、景区景点进行认知实习,了解和体验各岗位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态度。第二学年实践教学时间内注重学生校内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与旅行社共同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与宾馆共同开设《现代饭店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与相关旅游景区合作,对《导游业务》、《旅游服务礼仪》等课程实施现场教学,按照真实场景进行导游解说,根据学生景点导游现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考核评定。同时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协作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
二、“工学交融,全真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构建与“工学交融,全真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岗位主导”课程体系。根据旅游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针对导游服务、旅行社营销计调、旅游景区景点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等4个职业岗位,进行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分析,与企业建立由核心课程、支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等三大部分组成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2、加强校内全真实训室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内建立旅行社、宾馆,包括前台、餐厅、客房、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服务公司,承接导游管理、旅行社经营、旅游景区规划和开发、酒店经营与管理、酒店装潢设计等多种业务,满足学生校内全真实训需要,并为毕业生就业和锻炼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3、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力按照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建立实训基地。
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方式方法。取消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管理和考核,建立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组建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机构,共同负责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
5、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现代饭店管理》等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调整,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训教学、理论老师讲授、企业人员讲授等环节,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教学。
6、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经常选配专业教师到旅游局、旅行社、酒店等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顶岗工作,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通过参与旅游企业的业务活动,了解和熟悉工作的流程。同时,聘请旅游行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级管理人员、业务尖子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到学校来给学生授课或进行培训,并请本专业毕业学生回校进行交流和职业指导;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这批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完成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大纲的编写,确保其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综合性;对实习中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结合行业技术要求和标准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并对学校的实践教学进行指导和评价。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鉴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属性,我们认为构建“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实现形式。
根据旅游企业、行业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岗位(群),以导游、旅行社营销计调、景区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校企合一,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构建“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旅游企业生产计划变更和行业季节性,采用长(3个月以上)短(1个月以内)结合的办法,实施柔性教学管理,在保证教学总体目标完成的条件下,灵活安排各学年教学时间,旅游旺季进行岗位全真实训,旅游淡季学习理论技能知识。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交融,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相互嵌入,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最大限度符合。
通过校企合作,以旅游景点具体项目为导向,实行“工学交融,全真实训”人才培养模式。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全程实行工学交融,各学年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理论教学任务后,第一学年实践教学时间内安排学生对旅行社、景区景点进行认知实习,了解和体验各岗位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态度。第二学年实践教学时间内注重学生校内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与旅行社共同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与宾馆共同开设《现代饭店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与相关旅游景区合作,对《导游业务》、《旅游服务礼仪》等课程实施现场教学,按照真实场景进行导游解说,根据学生景点导游现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考核评定。同时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协作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
二、“工学交融,全真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构建与“工学交融,全真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岗位主导”课程体系。根据旅游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针对导游服务、旅行社营销计调、旅游景区景点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等4个职业岗位,进行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分析,与企业建立由核心课程、支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等三大部分组成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2、加强校内全真实训室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内建立旅行社、宾馆,包括前台、餐厅、客房、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服务公司,承接导游管理、旅行社经营、旅游景区规划和开发、酒店经营与管理、酒店装潢设计等多种业务,满足学生校内全真实训需要,并为毕业生就业和锻炼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3、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力按照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建立实训基地。
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方式方法。取消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管理和考核,建立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组建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机构,共同负责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
5、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现代饭店管理》等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调整,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训教学、理论老师讲授、企业人员讲授等环节,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教学。
6、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经常选配专业教师到旅游局、旅行社、酒店等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顶岗工作,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通过参与旅游企业的业务活动,了解和熟悉工作的流程。同时,聘请旅游行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级管理人员、业务尖子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到学校来给学生授课或进行培训,并请本专业毕业学生回校进行交流和职业指导;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这批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完成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大纲的编写,确保其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综合性;对实习中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结合行业技术要求和标准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并对学校的实践教学进行指导和评价。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