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世界看见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442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的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IDFA),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题材、中国故事,这当中不仅有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纪录片,比如参加中片竞赛单元的《梦与影》(导演牛小雨),学生作品竞赛单元的《虎头山》(导演吴杰),我们还看到很多国外导演拍摄的中国题材的影片。比如长片竞赛单元的《字母表》,导演是德国人,片子至少三分之一的篇幅关注了中国教育体系的一些问题。还有中片竞赛单元的《生态中国》,芬兰导演制作,关注在中国尝试建造生态建筑及生态社区的具体个案。其他展映单元里,《上海老爵士》是德国的制作,《孪生姐妹》是挪威的制作,等等。这让我想起2006年我第一次参加IDFA,电影节专门为中国纪录片做了一个单元,叫“中国变迁”,展映了12部中国纪录片,那年很热闹。过了这么些年,中国题材仍然是世界纪录片领域的热点,其原因不难理解,就像德国电视台的一个同行对我说的,去中国像是去另外一个星球——这国家变化太快了!
  而在今年IDFA的提案会上,一些当代中国纪录片人则努力在做另一件事,就是推动中国纪录片项目开展国际联合制作及国际预售,把中国故事“推销”到全世界的播映平台。这绝不是卖片子,也不仅仅是国际融资,而是中国纪录片和国际买家尤其是和西方大播映机构的合作,以及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说明的是,IDFA的纪录片提案会针对的是creative documentary,这词有很多解释,就我的经验理解为作者意义的纪录电影,而不是电视纪录片节目,更不是中国语境下的专题片。而且,参加提案会的是正在进行的项目,而不是已经完成的项目,也就是说,在项目运作的初始阶段就要“试水”国际传播,已经完成的影片就不能投给提案会了。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联合制作几年前就开始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归途列车》,这部中国加拿大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是国际合作的典范,也可说是目前国际获奖最多、国际传播最广的中国纪录片。不过,具体操作这事的是加拿大制片方。后来,中国制片人及制片公司也开展了一些成功的联合制作,比如我的前作纪录片《活着》就由制片人梁为超成功开展和日本NHK及半岛电视台的合作,目前由加拿大公司发行。
  今年参加IDFA提案会的是从全世界遴选的50个纪录片提案,中国提案有三个:《寻爱》、《大路朝天》和《高楼背后》,前两个的推手都是制片人梁为超,后一个是CNEX基金会。纪录电影《寻爱》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出品,由我和柴红芳导演联合执导,讲的是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情感与婚姻故事。《寻爱》在此次提案会的Pitch(投标)及与买家一对一会谈中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包括BBC在内的多个买家都表现出浓厚兴趣,作为推手的梁为超功不可没,作为参与其中的导演,我也有很多经验教训。
  中国故事与世界观众的联结点
  要想让一个中国故事被世界认知和接受,我们必须找到中国故事和世界观众的“联结点”(connection),纪录片的国际播映渠道主要在欧洲和北美,所以我们尤其要注意中国故事和西方观众的联结点。联结点是什么?就是你要给他(西方观众)一个观看的理由,你要让他知道你的故事和他有什么关系,你要在你的故事和国际观众之间搭建一个情感纽带。这可以说是我们在提案会上台做陈述之前考虑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们在影片调研期间就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我们选择拍摄的那家工厂生产的很多瓷器销往全世界,星巴克的很多咖啡杯就由这家工厂生产。于是我们找到了“联接点”——星巴克的咖啡杯,星巴克遍布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这些咖啡杯就由我们拍摄的年轻农民工生产,当国际观众在星巴克喝咖啡的时候,会想到《寻爱》这个中国故事。
  于是,梁为超在阿姆斯特丹去买了星巴克的咖啡杯,果然是中国制造,我们把它作为Pitch的“道具”。梁为超在做项目陈述时首先讲了星巴克的杯子和我们拍摄的主人公的关系,这马上引起了国际买家的兴趣。这一招后来在一对一会谈时也相当奏效,当我和美国的一个纪录片发行商讲到这个“联结点”时,她瞪大双眼,说:“哇,这太有趣了!美国的观众会很有兴趣。”
  “人物驱动”的纪录片受欢迎
  纪录片的所谓国际买家,通常就是比较大的电视播映机构,比如英国BBC、丹麦广播公司、德法共办的Arte、日本NHK,等等。考虑到电视观众通常喜欢看有主人公、有故事的纪录片,这些电视机构的节目编辑通常表示他们需要“character driving”(人物驱动)的纪录片,就是通过主要人物的行为动作来推动故事发展的纪录片。这种需求在我创作前作《活着》的时候就已知晓,并加以运用,这也是纪录片《活着》比较受国际买家欢迎的原因,因为这是典型的人物驱动类型纪录片,讲的是汶川地震后失去唯一孩子的家庭重新孕育生命的故事,成片里我们只讲了一个家庭的故事,我们的主人公塑造得丰满且动人。
  很多中国纪录片经常会拍摄一大堆人物,通常只能是散点的拍摄,每个人物都不是很深入。在提案会上这经常会让国际买家很头疼,因为他们根本认不清片子里这么多的中国面孔,对他们而言,中国人都长得差不多,而且每个人物都似乎语焉不详。他们也完全搞不清楚复杂的人物线索和人物关系,他们认为这对他们的观众是个挑战。他们要求影片要有贯穿全片的主线人物,这种主线人物还不能多,一两个就挺好,三个就有点多了。围绕主线人物可以有次要人物,但不要太多。
  《寻爱》在调研初期锁定了三个主要人物,其中一个是“备胎”,根据我们的经验,拍摄初期准备“备胎”是相当明智的,因为那时你还不知道你能否成功拍摄和塑造这些人物。拍摄完成三分之一后,我们舍弃了“备胎”,即便“备胎”也拍到了不错的故事。我们集中精力塑造两个人物(因为我们拍摄的是恋人,实际我们拍摄的是两组人物)。即便如此,我们在后期剪辑中也随时可能做减法,就是舍弃一组人物,集中笔墨讲好主要人物的故事。在和买家的一对一会谈中,有的节目编辑对两组人物交叉剪辑很是担忧,因为两组人物必须要有足够的关联,也要有很好的转场设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还是少一点人物为好。   普世性
  《寻爱》的主要人物是一对年轻的恋人,女孩是湖南人,男孩是陕西人,都从农村来到深圳打工。他们在工厂相识,并成为恋人,他们想结婚,却遭到父母反对——父母都希望他们回家乡找对象结婚,这样将来能照顾父母。但这对恋人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爱情,他们想克服各种困难走到一起。当我们在提案会上做完陈述并放完片花后,买家们几乎都给出了同样的评语——universal, 我把这词理解为普世的,就是我们的影片传递了全世界共通的情感或价值。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想要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父母安排的生活,全世界的老人都不希望自己老无所依。日本NHK的编辑Yoko说,在日本,也有不少年轻人在经历和《寻爱》相似的故事,对她来说,非常容易理解我们的影片。
  我也注意到今年IDFA放映的影片里,越是普世性的故事越受观众欢迎,看的人越多。比如观众票选第一的《孪生姐妹》,讲两个中国孪生姐妹出生后被父母抛弃,分别被一个美国家庭和一个挪威家庭收养,但两姐妹并不知道自己还有姐姐或妹妹。姐妹长到8岁后,知道自己的身世,她们很想见到彼此,两个家庭努力跨越千山万水让她们见面,尽管她们在不同文化下长大,说不同语言,但见面后还是亲如姐妹。影片里浓厚的亲情深深打动观众,几次放映几乎场场满座。
  越是传达普世情感和普世价值的纪录片越容易传播,过于地域化的故事或奇特的文化习俗恐怕不适于国际传播。2008年我曾经拍过中国道教发源地一些人物的故事,我把项目文案拿给BBC的编辑看,BBC的编辑完全没兴趣,他说“中国道教的故事和我们国家的观众有什么关系呢?”
  简化
  在《寻爱》参加提案会前我给一个英国的剪辑师看我另外一个片子《吾土》的粗剪版,《吾土》讲的是一个农民工家庭在北京如何安身立命的故事。英国剪辑师看完粗剪后露出很困惑的表情,问我很多问题,比如中国的村委会到底是个什么组织?中国的农民工在城市待不下去为何不回农村?我告诉他中国农民离乡太久往往就回不去家乡了,因为土地的问题房屋的问题、就业的问题,等等。我的解释让他更加困扰,他觉得我讲的故事背景太多、太厚,西方观众肯定看不明白,必须要做一个工作,就是简化这些故事,让它能被国际观众看懂。
  至于如何简化你的故事,针对不同的故事方法各有不同,比如把人物的目标和诉求变得简单,故事的主题最好是东西方都能读懂的,甚至在字幕翻译的时候都可以尽量做一些简化的翻译,而不是完全照字面意思翻译。这其中最便捷的方法可能就是找一个西方的剪辑师帮你剪辑影片,他用西方视角对中国故事的复杂背景做一些取舍判断。此人最好懂一些中国文化,能懂一点汉语就更好了。这个过程中,中国导演的中国视角一定会和西方的剪辑师产生冲突,这时候导演要尽量信任剪辑师,因为你毕竟希望你的故事能让世界看懂。我们要在我们想说的和对方愿意听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甚至要做出一些妥协——人家不愿听或听不懂,说再多也没用。
  前段时间看一则文章,说中国的《春晚》等多集纪录片到了西方电视台被改编得非常短,往往只剩一集,而且名字都被改了,作者认为这让中国文化打了折扣。在我看来,这不是文化打折扣的问题,这就是中国故事被西方“转译”而已,之所以要被转译,就是我上面说的这些方面的问题。中国的一些纪录片,缺乏和西方观众的联接点,又缺乏人物驱动,传递的又不是普世情感和价值,且文化背景深厚复杂,西方电视机构不“转译”不行啊,能播出一集就算不错了。
其他文献
电影  《无人区》  其实我想用更流行的语句作为标题,但是想来有点三俗,于是就用了这个题目。毫无喘息之功,其实就是没有尿点。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电影或者演出的精彩程度,想来也是有道理的,表演的吸引力大过了生理反应,这才应该是一种值得玩味的胜利,也说明了这吸引力的强势和猛烈。  韩国电影《恐怖直播》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从题材上来看,它并没有创新,这种虐心的密室感影片不乏优秀之作,但是如果做
期刊
2013年末,一年一度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IDFA)在荷兰召开,世界各国的纪录片专业人士将最新的纪录片提案和作品在这个世界著名的纪录片平台展示与交流。本届IDFA有六部来自中国大陆的纪录片作品入围,而进入纪录片提案单元的《寻爱》则以新颖的视角,国际化的制作模式吸引了众多目光。  作为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首部与独立导演合作的纪录片,《寻爱》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寻爱》的主创团队名单中,我们不仅看
期刊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电影部的柴红芳导演热情且谦逊,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柴红芳导演对社会新闻有敏锐地感受力,2003年进入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工作,制作过多部关于中国农村的新闻专题片。在《聚焦三农》栏目当过记者,做深度报道和专题,亦筹办过大型农业晚会。  柴红芳导演所在的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前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是国内最大的农业影视制作单位,影视制作实力雄厚,中央电视台七套农
期刊
通过描写一系列声名狼藉的有钱人的生活,马丁·斯科西斯 (Martin Scorsese)建立了他在犯罪电影中不可动摇的地位,这包括了一系列知名的“犯罪教科书”似的电影,包括了《无间行者》(The Departed),《纽约黑帮》 (Gangs of New York),《赌城风云》(Casino),《好家伙》 (GoodFellas)等等。在这些电影中,无一例外都引述了一个统一的主题,那就是运营着
期刊
关键在于营造平台  空气中弥漫着纪录片的潮气,一路走去,各色海报次第映入眼帘。脖子上带着纪录片盛典工作牌的工作人员随处可见,主会场门楣的飞檐下,横亘着一块金色字迹的盛典“招牌”,足见组委会的匠心独运,一波波人们忙碌着以此为背景合影留念。  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艺术总监、组委会副主席朱贤亮背着一个精致的公文包快步走进多功能厅,他在主题论坛上做纪录片点评。  “盛典之举在中国当代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事情,不
期刊
2013年,重要的业内厂商都推出了4K级别,同时又为更多中小制作单位预算能够承受的摄影机。4K摄影机的研发,涉及到传感器、镜头、编码格式、存储介质、输出接口等多个重点环节,一个整体的项目离不开多年的电子和光学核心技术的积淀,所以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些有实力的厂商的举措。同时4K的出现也离不开显示器作为前期监看、后期制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今年不同厂商推出各自4K专业级监视器的重要原因,2013年是
期刊
国际手段讲本土故事  2013年11月底,《寻爱》主创团队远赴荷兰参加IDFA提案会,争取国际融资和纪录片预售。在提案会上,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50个提案要面对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出资人,每部作品的展示时间只有几分钟(包括“片花+陈述”),接下来他们还要回答各国买家的提问。来自国际纪录片市场的专业人士会对尚未完成的内容产品提出建议。在提案会上,买家们最关心的,是导演如何能让这部纪录片令他们的受众群接受。
期刊
音乐的选取  MV的后期制作首先要选取音乐,选取音乐的原则是必须和主题相吻合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音质优秀的。为了追求前卫和时尚,这次12首MV的音乐全部选用5.1声道,好在自己收集了近300张的DTS CD,可以在这些DTS CD中寻找。最后选出了甘雅丹的《吉祥的酥油灯》、乌兰娅托的《朝圣者的脚步》、巴桑的《仰望喜马拉雅》、米线的《雅鲁藏布》、《梦中的唐古拉》和一些藏族歌曲的器乐曲,如《坐上火车去
期刊
新疆,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世界四大文明在这里交汇,创造出璀璨的民族文化,有维吾尔、汉、哈萨克等13个民族在这里世居。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中国新疆北部地区,是新疆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每年的冬夏两季都会转场放牧,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哈萨克族在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文化,“哈萨克达斯坦”又是哈萨克族乃至
期刊
中国人做事情,容易上纲上线,容易赋予沉重的使命感,以至于有国外专家被国内影展邀请来评选国内作品时,常常感叹“缺乏创意、抄袭居多。”这种感叹,在当今这个“微时代”尤其明显。可无论是“短片”还是“微电影”,学生时代的作品也许没有大电影的成熟与深邃,但不应该放弃思想的无限与创意的无忌。因为这是无畏与张扬的青春。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每年会评选一次学生“学院奖”,以“学院奖”定名,也是为了向师生们心中共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