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不会崩溃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ong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访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托马斯•罗斯基
  中国经济已经在2009年第四季度到达V型复苏的拐点,恢复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果全球经济遭遇新的衰退,中国也可能再次受到冲击,当前的欧洲债务危机无疑加重了这种可能性
  
  托马斯•罗斯基教授(Thomas G. Rawski)是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著名学者,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长期任教于美国匹兹堡大学。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有超过四十年的持续研究,曾撰写世界银行第一部关于中国经济的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最近的作品则是合作主编的百科全书式巨著《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2000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不久,罗斯基曾经撰文《中国GDP统计发生了什么》,对中国的GDP增长数据提出质疑,引发了一轮“中国崩溃论”。时隔十年,中国再次面临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前景,对此他又有何评论呢?《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为此专访了来京参加亚洲经济史年会的罗斯基教授。
  
  面对危机,先出手,后买单
  《财经国家周刊》: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你曾经对中国的经济作出一些引人注意的评论。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又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你觉得这两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何不同?
  罗斯基:首先,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和上次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同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是影响到了中国对印尼、泰国、韩国这些市场的出口,而这次影响到的是美国、欧洲这些一级市场。而且这十年里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也大大加强了。
  如果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冲击(hit)的话,这次的冲击就足以称为重击(shock)了。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和十年前不一样了。中国政府的财政实力更强大,可以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中国官员对于经济调控的经验也更丰富了。中国的经济学在这期间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学者们能够提出许多政策建议。
  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1997年中国收回了香港。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对于货币市场的调控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还是世界央行网络的一员,中国的货币当局通过香港这个窗口对货币政策有了更好的理解。
  《财经国家周刊》:你如何评价中国政府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罗斯基:我认为中国政府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是很及时的。我知道对此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刺激,将来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成本,比如巨大而匆忙的投资必然带来很多的浪费。这些投资很多又流入了国有经济,这对将来的经济发展也会带来消极影响。
  但是我觉得这样一个巨大危机到来的时候,正确的做法就是“先出手,后买单(stop the recession first, pay the cost later)”。因为在危机时期,如果不迅速扭转局势,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就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从而加剧危机。
  《财经国家周刊》:你认为中国经济是会有一个V型或U型的复苏,或者还有可能出现二次探底(W型)?
  罗斯基:我相信中国经济已经在2009年第四季度到达了V型复苏的拐点,恢复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当然,如果全球经济遭遇新的衰退,中国也可能再次受到冲击,当前的欧洲债务危机无疑加重了这种可能性。
  
  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财经国家周刊》:最近海外又出现了不少认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言论,你对此如何看待?
  罗斯基:你要知道,西方比如说美国的言论市场也是一个“市场经济”,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可以认为中国经济欣欣向荣,也可以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出路,这都很正常。我知道其中有些人是想通过这种判断来进行投机,不过我不清楚他们这样判断的理由何在。
  《财经国家周刊》:有人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和泡沫破灭前的日本经济相似。
  罗斯基:我并不这样认为。日本和中国的一个很大不同是,日本的经济体系是合一的。比如一名日本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很可能就一生都在里面工作,这家企业与关联企业、与银行的关系也是持续的,企业和政府、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也是这样。这种体制有助于经济的稳定,但是在经济需要调整的时候就变成了巨大的阻力,就是中国人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你看看日本邮政改革的过程就知道了,事实上这个改革到现在也还没有完成。
  相比日本,中国经济的灵活性要大很多,我不认为中国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财经国家周刊》:我们知道,十年前,你也曾质疑过中国经济的增长。
  罗斯基:在2000年的那篇文章里,我主要是从统计数据的矛盾出发质疑中国的GDP,并非要说“中国崩溃”抑或“中国威胁”。我只是个学者。事实上,现在我也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不能完全相信,其中有着太多的政治成分。
  最大问题在投资领域
  《财经国家周刊》: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判断,是不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罗斯基:我并不这样认为。我的研究领域是经济史,所以我习惯从经济增长的宏观角度去看问题。对于金融泡沫这样的具体问题,我并不是专家。
  对于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前景,我在2006年曾提出,中国一直到2025年都能保持平均6%到8%的经济增长,我现在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有很多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你认为存在一个“中国模式”吗?
  罗斯基: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所谓“模式”,就是说别的国家可以仿效中国的做法,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中国的道路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中国这样大,人口这样多,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人口比任何国家都多。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有几十万个社队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农民自己建立起来的,但是他们的财务管理都很完善,做会计的也就是农民中受过教育的那些人。我也去过非洲一些地方,许多外来援建的企业,都找不到一个能进行财务核算的当地人。
  另外,中国的市场规模巨大,中国对于来投资的跨国企业就能提出许多要求,比如要提供多少最新的技术,跨国企业为了进入这个巨大的市场就要做出让步。
  《财经国家周刊》:你认为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罗斯基: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存在于投资领域,包括投资的管理、项目的选择、金融的支持和最终执行情况等等。在这些领域里,成功的转型是有限的,因此导致了巨大的季节波动、较低的投资回报率、升高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就业率的增长缓慢,这些都带来了巨大的成本。
  中国经济中有一个奇特或者说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就业。你去问任何一个政府,都能告诉你一套促进就业的计划。可是另一方面,如果去观察他们实际的行为,产业规划也好,信贷支持也好,都流向了国有企业和那些高技术、高资本的企业,而这些企业恰恰是不能促进就业的。
  在(《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里,有一個研究就是关于国有经济和就业的。研究发现,国有经济比重高的省份,就业的增加就慢。所以中国政府要解决就业问题,就要更加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这是我对他们的一个建议。
其他文献
未来中国势必逐步向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而产业的兴衰就取决于这些大趋势改变要素价格、改变行业内公司的成长速度  陈超 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政策退出与经济转型,将是2010年中国经济的政策主线。  政策退出意味着政府投资的下滑,意味着传统周期性行业估值中枢的不断下滑。  经济转型带来的则是另一种图景。经济转型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华丽转身”。国际金融危机中断了中国经
期刊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从源头破解积弊已久的多种利益割据,才能有效支撑体制创新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酝酿已棋近中盘,七大领域、23个重点方向基本定局,有关部委正密集研究与制定细则,预计整体规划于9月前后公布(详见内文报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标志着自1986年首次提出产业政策来,中国的产业政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厘定
期刊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初定于9月份下发,随后将陆续出台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规划,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大市场蛋糕,正在面临切分。  5月下旬,《财经国家周刊》从有关部委独家获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厘定为7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根据目前的安排,本规划意见将在9月份
期刊
对IPTV业务的寸土必争,是广电与电信在三网融合中激烈矛盾的集中体现    围绕IPTV的对抗与“厮杀”,终于见到了转机。  6月8日,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对外证实,一再推迟的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终获通过,其中广电获得IPTV、手机电视的集成播控仅,电信系统则负责传输和分发服务,并可与广电进行用户端和计费合作。  这意味着,电信运营商终得以名正言顺地进入IPTV领地。  在此之前,广电一直对电信行
期刊
凤凰古城此次发生的大涝灾,警示了县域发展中的防洪排涝问题    6月8日的一场特大暴雨,让湘西古城凤凰真切感受到了“泰坦尼克式”的恐惧。  连续10小时以上的大暴雨,沱江水位暴涨,凤凰县城的土桥溪溪口,受沱江洪水顶托,导致县城古城区、新城区、下辖乡村等多处区域“沉没”。    “床怎么飘起来了”  6月11日,大水退后第3天,凤凰古城西门外的新市场街道,被水淹过的痕迹清晰可见。“一米四”,居民杨国
期刊
专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  如果市场都给了国外,国内的核心技术永远起不来,任何核心技术都要经受市场考验    就在《财经国家周刊》5月27日专访邬贺铨院士的两天后,他就带领全国政协“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调研组赶赴湖南调研,他现在的工作,已不仅仅是他所关注的“物联网”,而是全国的“新兴产业科技”。  各省市的新兴产业正在风起云涌地展开,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在进行最后阶段
期刊
由于运输体系不健全、市场布局不合理,蔬菜流通环节的成本至少要占到菜价的1/3~2/3,有的甚至占到了90%。抓好生产,增加供应,建立统一、规范、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遏制农产品价格暴涨的根本之道    近期物价上涨引发社会热议。尤其是是大蒜、绿豆、辣椒等过去人们关注不多的杂粮、调味品,短时间内成倍上涨,而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市场对于价格上涨的预期一时也变得强烈起来。
期刊
全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要务    全球经济复苏基础脆弱且充满矛盾。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也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模式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中国而言,结构失衡、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可谓是突出的矛盾,是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全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要务。  危机反映了
期刊
欧洲化让昔日的东欧重新成为中欧,在“剧变”后保持了稳定,在“休克”后实现了发展。来自欧盟的一系列外部规制,不仅帮助这些破碎的国家迅速重整旗鼓,也使得它们面对全球化的种种挑战时得到了额外的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讲,欧洲化也即现代化    插排:在东欧国家欧洲化的进程中,公民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建立在参与和宽容的基础之上,国家“保障个人具有一切集体形式下的自由,而个人反过来保障民主机制的合法性”。在也
期刊
清洁能源的发展绝不是一场简单的产业投资。面对清洁能源的国际合作,能否掌握自主研发的核心能力,关乎后危机时代中国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的国际地位    清洁能源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跑马圈地竞相上演,由此带来的国际合作方兴未艾,中国正在构成其中的关键一环。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及其随行的24家清洁能源相关技术领域的公司在中国的“促销”活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命题:清洁能源的合作,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