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化学课堂变得更生动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如何在我们这样的学校实行,硬件环境不行,软件环境也比较差,但也不能不改啊!我想着这些走进教室,学生坐得整整齐齐,两目无光地望着我,我的心一愣——他们毕竟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都是受一样的教育或者说他们在同一种教育模式下已经十来年了,能改吗?改了他们能接受吗?我心一蒙,不知所然。
  站在讲台上,我强作镇定,尽量面带笑容(我也不知当时是甜笑还是苦笑),用轻松的语气说:“各位同学,我们这节课换一种新的方式上课,大家先看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中的第一部分:‘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如果不懂的地方,大家可以前后两桌的同学为一组,进行讨论,20分钟后,我们全班共同讨论,把你们在小组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如果大家都无法解决,我可以帮助大家解决;若是我也解释不了,最后大家下课后共同查阅资料寻找答案。现在大家开始看书,前面一排的同学转身到后面,大家开始吧!”我的声音沉沉地落在静静的教室里,全班同学依然呆呆地望着我,一丝冷风掠过我的心房,我忽然傻傻地笑了,大家惊奇地盯着我,我说:“我们现代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大家闺秀,而是要培养有自信、有活力、有激情、有才华的人。你们都看着我,是不是发觉我的‘脸皮很厚’啊(顺便给大家做个鬼脸)——居然敢在全班学生的面前又说又笑,面不改色,心不跳!”全班同学一阵骚动,有的小声的笑了。我的心一动,是不是首先该从思想意识上启发启发他们?我说:“同学们,你们今天坐在这里,不要只想自己是一个学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你们也可能成为老师的老师,如果你们不自己看书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提出来,大家自己共同探讨或者自己主动寻求答案,只是靠老师强行灌输给你们,这就跟老师把饭在自己嘴里嚼过一遍而后吐入你们的嘴中给你们吃,你们觉得好吃吗?”全班哄堂大笑,有的同学开始点头,有的做出要吐的样子,很可爱。我的心开始有了暖意,我开心地说:“现在开始吧!”
  十分钟过去了,大家看完了书,前排的同学都自觉地转向后排,扭到后排时,刚开始还有一些不好意思,特别是女生的脸上还有一点羞涩,大胆的一些同学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慢慢地小组讨论的声音开始变大,有的同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马上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之间相互争论;有的同学相互探究对方的观点的不足。“老师,你能不能加入我们小组的讨论?”平时比较“窜”的同学问我,我又是一蒙,马上回答道:“可以,完全可以!我们都在学习嘛!我们是共同学习!”刚说完这句话,大家的热情上来了,我加入了那一个小组讨论。教室里成了一个问题的海洋,同时也成了讨论的海洋,探索的海洋。
  “老师,20分钟已经到了。”坐在前面的一个同学提醒我,我看了看钟,时间已经过去了20分钟,轮到全班集体讨论的时间了。大家一个个转过来,坐好。我说:“大家在小组里面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还不清楚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共同讨论。”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依然坐在那里不动,偶尔有一点私语声,但没有人站起来。我接着说:“如果没有人有问题,我们的‘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就过了。接下来一个问题‘物质的分类’。”班上顿时发出叹息声,有的目光中充满疑问,有的胆怯地看着自己的手。其实,我只想试一下他们有没有问题,看来问题还不少,就是没有胆量站起来(当着这些人的面),可能又是观念问题或者心理问题。
  突然我想起昨天看的毕福剑主持的一个节目,其中有几个比赛对手:一个十七、八的姑娘﹑一个小男孩﹑一个陕北农民打扮的小伙﹑一个四人组合。于是,我灵机一动,把节目中各位选手的表现叙述了一遍(大多数学生都看过),突然问:“你们最欣赏哪一个?”这时大家都议论开了,很多人都说是那个陕北小伙,我话锋一转说:“我更欣赏那个姑娘!”“那姑娘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全班异口同声说。“是!”我回答的语气很坚定,“但是大家还记得她最后说的那几句话吗?”大家都摇摇头,我借机继续叙述下去,她最后站在台上,给观众鞠躬后,激动地说:“虽然我失败了,不能进入下面三关,可我能够站在这里,把我的才艺展现给大家,我也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我也是成功的!”说完,我看看大家,仍没有动静。“如果你自动地站起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指出别人的不足,完善别人的答案……无论你怎么样,你都是……”“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没搞明白:元素与物质从微观上到宏观到底有什么关系?”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转头一看,他低着头,手不停地动,站得很直。我开心地笑了,说:“你就是OK的!这个问题太好了,说心里话,这个问题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大家听到我这句话,都笑了,随后是热烈的掌声。我示意那个男生坐下,可没等他坐下,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例如,氯元素微观上组成氯气分子,又有大量的氯气分子组成氯气,因此,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元素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质或者元素直接组成物质。”我茫然了,这是我的学生吗?怎么这么“厉害”!我没有想到过。接下来,全班犹如集市一般,沸腾了,大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引起新的争论热潮。不觉间,下课铃响了,我悄悄地拿起书,走出教室(示意已经下课了)。
  在办公室,我刚坐下,端起茶杯,“老师,我认为书上有两个新词“粒度和比表面积”是这样理解:粒度是微粒上任一两点间的距离中最长的那个距离;比表面积是体表面积已微粒之比。他们却认为不是这样!”我抬起头,我后面竟然跟着几个学生,一个女同学很气愤地指着另外几个同学;另外几个也愤然地看看她,又看看我。见到这种情景,我会心地笑了。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念的影响下,课堂问题情境成为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关注的焦点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个学段的教学建议中都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明确指出,要把从情境中发现与提出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本学段针对数学情境的教学建议是:“本学段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
期刊
高中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活动的,虽然数学思想方法已经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系统的进行过思想方法的教学。本人认为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适当的开设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专题教学,让学生以知识为载体系统的体会和运用思想方法,一定能抛弃题海战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以数形结合为例,作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
期刊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会让孩子滑向反面。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目前,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到底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采取问卷调查。家长问卷形式以问答为主,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到底该走向何方,我想大家还很迷茫,我们以前重视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训练难道就不符合当今教改的精神吗?答案是否定的。教改,不管怎么改,返璞归真才是真正的目的,重视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训练才是最终目标,不断地充实自己,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改返璞归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
期刊
【摘要】培训时间短和任务重是短期培训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因此提高效率是获得培训绩效的重要保障,本文根据在以色列接受培训时的亲身感受,阐述了以方在培训中综合运用多种实践性教学模式、激发学员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分析了其成功应用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旨在对我国气候变化短期培训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培训绩效教学模式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
期刊
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牢牢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努力做到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整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心理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在教授《诗经氓》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下面是笔者教授《氓》的课堂部分实录:    一、出示教学设计    《氓》选自“普通高中
期刊
【摘要】如今,作文已经是无数学生、老师和家长头痛的问题,怎样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并树立起学生对作文的喜爱,这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关键词】积累范文感情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057-02     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问其原因,多数还是不喜欢语文中的作文。其实分析一下学生怕习作的原因,主要有这样的一些方面:①学生读的好作品
期刊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积累语言,积淀写作素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语言的积累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大量阅读,二是联系生活实际,三是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    一、加强阅读,增强语言文字的积累。    1.落实好阅读的量  语言的积累总是与一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学生探究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智慧的闸门,让学生充满灵气的大脑和充满创造的双手充分活动起来,使学生在探索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在实施语文新课程中,我们怎样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呢?    一、真诚耐心地等待“发现”    1.引导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是须臾不可分的。清代学者刘开知言:“问
期刊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特别强调的理念。它对于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化倾向和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改变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脱节现象,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体验和理解数学,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善,都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笔者就依据课标,并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让学生密切联系现实环境,体验和理解数学。    学生的社会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