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是我们每个初中数学教师任重而道远的一项重要使命。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21世纪的教育主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给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把创新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向学生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会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讨求知,培养他们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本人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束缚了学生思维及个性的发展,自主创新教育主张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维护者,应让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发表和交流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二、激发学习动机、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问题难易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游戏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造性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持续疑、独立思考、积极发表独立见解的良好情境,从而诱发创造性思维。经常如此,学生才能迈进创造性思维的大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要使学生保持思维的积极性,使其思维活动持续下去,教师在给出问题后,还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其导向性和启发性,即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所提是关键性的问题,能够反映问题的本质,从而使得学生能按某一确定的方向深入思考下去。
四、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小组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讲座互查补缺,分组操作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数学民主在班集体中的作用。
五、引导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开展“一题多解”、“一法多用”,让学生谈自己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思维,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举一反三、完善梳理知识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3、在实际数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把数学知识适当的引向实际应用及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
六、开拓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想象力的训练。一切创新活动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因此,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大胆想象,善于把自己已经占有的知识重新组合,进行广泛的联想,创造出种种新形象,以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跃,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
总之,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教育需要创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己任,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创新素质。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21世纪的教育主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给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把创新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向学生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会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讨求知,培养他们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本人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束缚了学生思维及个性的发展,自主创新教育主张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维护者,应让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发表和交流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二、激发学习动机、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问题难易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游戏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造性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持续疑、独立思考、积极发表独立见解的良好情境,从而诱发创造性思维。经常如此,学生才能迈进创造性思维的大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要使学生保持思维的积极性,使其思维活动持续下去,教师在给出问题后,还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其导向性和启发性,即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所提是关键性的问题,能够反映问题的本质,从而使得学生能按某一确定的方向深入思考下去。
四、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小组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讲座互查补缺,分组操作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数学民主在班集体中的作用。
五、引导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开展“一题多解”、“一法多用”,让学生谈自己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思维,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举一反三、完善梳理知识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3、在实际数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把数学知识适当的引向实际应用及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
六、开拓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想象力的训练。一切创新活动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因此,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大胆想象,善于把自己已经占有的知识重新组合,进行广泛的联想,创造出种种新形象,以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跃,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
总之,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教育需要创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己任,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