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提高课堂容量的策略初探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xiangtou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至少应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所突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倾听,不断发现学生答问和互动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借助“追问”及时地提醒、补充和拓展,穷追不舍,机智地将问题引向纵深. “追问”也集中地展示着教师的数学修养和教学基本功.
  关键词:高效;课堂;容量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一种理想的追求,是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少的高效课堂里,课改研究和实践者在努力追求“思路学生想,问题学生提,规律学生找,结论学生讲”的“本真、自然、和谐”的课堂特色的同时,在课堂活动中也出现了学生纠缠于某个问题而不能自拔的现象;或者为了强化某个知识点,巩固薄弱点,课堂陷于争论、陶醉于变式等看似生态实为低效、耗时的教学活动中;或者学生展示讲评抓不住重点,对过程平铺直叙,讲完之后会的还是会,不会的还是不会,变成无效的劳动等等,严重制约了课堂容量. 对此,部分教师甚至对高效生态课堂失去信心,怀疑高效生态课堂的思维量和信息量能否两者兼得. 难道高效课堂就不讲课堂容量?难道高效课堂中的“课堂容量”就只能是学生的“思维容量”,而不讲“信息量”?怎样才能让高效生态课堂展示既精彩有序,求真务实,又能兼顾课堂容量,让课堂教学提速增效呢?有,这就是有效追问.
  [?] 何为“追问”
  1. “追问”的含义
  南朝·陈·周弘正的《和庾肩吾入道馆》:“逆愁归旧里,追问斧柯年.”“追问”字典的解释是: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提问甚至请教. “追问”就是展示学生基本回答了教师提问之后,也可以是基本上完成解题展示之后,也可以是在学生评讲完某个关键步骤之后,教师富于启发性、有针对性地“提问”. 笔者认为,在高效生态课堂中的“追问”就是对某一问题,教师为了强调某个关键点,让学生抓住重点,搞清楚问题的本质,或者是教师换位思考,虚心求教评讲展示的学生,于是在学生成功求解完成、评讲过程中、回答一个问题之后,不断地提问与请教,追根究底,穷追不舍,激活思维,引发思考的有效提问.
  2. “追问”的目的
  “追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需要强调的关键问题,并努力地想把问题彻底弄清楚、弄明白的手段之一. 学生对一种方法不可能一下就能真正地领悟,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不能够一下子就全面认识,都是要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需要螺旋式地上升的,教师应现场编制问题,引发学生们的再思考,重新再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从而达到“由不理想到理想,由不到位到到位”的目的. 可见,“追问”可以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压缩无效的思维空间,减少弯路,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 所以,“追问”是高效课堂中提高课堂容量的有力手段.
  “追问”,更容易唤起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教师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学情并及时反馈,让学生感受到对话的平等,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究的欲望,从一步步的成功中体会学习的快乐,使课堂教学针对性更强,教学活动更加精彩、高效,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益. 可以说,“追问”是高效课堂中展示教师基本功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的有力武器,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 高效课堂应该怎样进行“追问”
  1. 在出现科学性错误处“追问”,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下面是一道让学生纠结的题目:
  案例 “x-a>0”是“x≥a”成立的________条件.
  对充分条件的理解,大家往往都会从演义定义去理解,特别是对于“推出”、“p?q”的理解. 很多时候,学生遇到“推出”就会把它理解为同解不等式、解方程一样,即把条件理解为解不等式、解方程,把结论理解为它们的解.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认为“x-a>0”是“x≥a”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这个问题涉及“推出”的理解,实质上也就是对于“p?q”的含义的理解,直接讲解出力不讨好,越讲越拗口.
  教师:本题大家为什么会认为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学生:因为 “x-a>0”推不出“x≥a”.
  教师:“推出”是什么意思?谁能解释“p?q”的含义?
  学生:说不清.
  教师:当我们遇到一个概念搞不懂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学生:问老师,问同学,查资料.
  教师:对,但最应该做的方法你没有说,应该请教教材,教材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权威的.
  学生:(学生才想起来查教材)若p为真,则q为真,记为“p?q”,这就是“推出”的最初意思.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得更通俗易懂吗?
  学生:若满足条件p,则也满足q.
  教师:你能用“推出”的本意来解析题目的意思吗?
  学生:如果x∈(a, ∞),那么x∈[a, ∞),所以是充分条件;但是当x=a时,a?(a, ∞),即x≥a不成立,所以是不必要条件.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最常见的是在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进行的穷追不舍的提问,“穷追”为的是让学生自我认识错误的根源,学到析错的方法,可以说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好,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在表述没有条理处“追问”,让表达简单明了
  高效课堂中不少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学生展示评讲,但经常遇到学生自己也没有真正地弄懂,一知半解的情况;或者自己懂了,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回答正确却不充分. 这时需要教师巧妙地追问,比如教师可以问:“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想?”“你是看到哪些条件才这么想的?”“这些步骤是要说明什么的?”“你用了什么方法或者数学思想呀?”等等,言简意赅,简单明了.“追问”,很好地调控了课堂教学的节奏,增大了课堂容量.   3. 在分析总结深度不够处“追问”,让问题研究得到延伸和拓展
  “追问”,一般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使得重要的问题、关键的步骤得到深入理解和探究. 比如前面的片段一遇到的问题本来算是中等难度,学生本来是能够做出来的,而且方法很多. 但是因为课堂时间和黑板板面有限,不可能把这些方法一一展现出来,但是由于一类题目以不同的角色背景出现,其表述的严密性要求有所不同,比如这里作为填空题求字母的值,利用了等差数列为一次函数的性质,不必证明这一性质就可以直接使用,所以过程显得很简洁,但是改为解答题,尤其是证明题,则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生给出第一种解法之后,发现了这个不足,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包括多种方法的探究引申,也包括对问题表述的完善. 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和考虑不周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的控制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
  4. 在思维受阻处“追问”,让停滞的思维启动起来
  新课标下的高效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效课堂最典型的特点是学生“动”起来,包括“身动、心动、神动”. 如果课堂上遇到一个较难一点的问题,学生怎么讨论都讨论不出来,学生的思维便会暂时停滞,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抑制,再想让学生“动”起来就显得很难. 前面的片段二遇到这样的问题,此类题型是一种新定义的题目,往往非常抽象,而且学生现有的知识一般很难和题目联系到一起,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简单而具体”. 由此,笔者首先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没有思路呢?难在哪里?”,然后群追不舍,启动了学生停滞的思维,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压缩思维的空间,把学生的思维调拨到“快挡位”. 由此可以看出,追问不仅可以推进教学的深入,更可以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总之,“追问”关注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把控教学重点和难点. “追问”集中地展示着教师的数学修养和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认真地倾听,不断发现学生答问和互动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借助“追问”及时地提醒、补充和拓展,穷追不舍,机智地将问题引向纵深. “追问”把控课堂教学的节奏,扩大了课堂容量,使高效课堂能够在“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档位上自由地行走.
其他文献
为发掘传统岭南“素仁格”盆景艺术,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广州海幢寺主办,广东省盆景协会、广州盆景协会承办的“岭南’素仁格’盆景艺术研讨会”于9月28日
文献检索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提高该课的教学质量,亟待解决教材建设、师资培养与教法研究三方面的问题。 Document Retrieval Cours
期刊
生态课堂是指灵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融合的课堂.通过张齐华老师的课,让我们深刻的体验到这一点.张老师的课简洁、明快,教学顺势而为,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真正关注学生的“
基层电大具有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质量监控评价系统及其运作机制,可以在社区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奉化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实践为例,阐述了奉
课堂一旦以知识为本位,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唯有敢于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
期刊
摘 要:高中生数学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学习习惯的影响,而习惯的养成必须是在高一的起始教育阶段就进行. 本文通过对培养高一新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有关探讨,为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时效提供探索性思路.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培根也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 要学好
面对日益紧缺的资源、土地和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人类能最有效开发和利用的空间莫过于海洋。然而,对于究竟如何利用海洋资源,许多人的概念还只是停留在勘探更多的资源或者开拓更大的空间上。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妙用”海洋资源,让海洋全方位地为人类“服务”。    海水消除“温室效应”    对于解决“温室效应”问题,许多科学家曾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但在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