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手塑造孩子健康心理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78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各国已经普遍认识到,现代社会单靠学校已经不能承担起学生教育的全部责任。家庭与社会义不容辞地应参与其中,而家庭的作用尤为重要。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摇篮,家长是学生第一位和终身的老师。而家长是天然的教育家,但又不是教育家,家庭教育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家长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天然同盟军,教师与家长是两个平等的教育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对话、平等合作,和谐互动,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关心是实现教书育人的重要保证。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标志,二十一世纪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成功与否。所以,必须使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并在家校和谐互动中,探索学生快乐成长的创新教育之路。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材的问题上,许多家长还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上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现在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互相脱节的问题,这既反映在德育观念、教育思想方面,也反映在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上,这些因素使学生的成长不够“快乐”。
  1 学校搭建平台,让家长成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有效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家庭这块基石上,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通过学校教育来引领家庭教育,从而使家庭教育再来支持和完善学校教育,让家长逐步成为心理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2 家校优势互补,育人之路更广阔
   学校确立“让学校成为生命乐园,让课堂成为人性殿堂”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三维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全面实施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新模式,寻求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学校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学校倡导“体验式心理素质教育”,开展家校互动式校外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回归生活,自主参与真实的道德实践活动,以体验为切入点并通过体验培养与发展心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动,使学生学会实践道德,学会承担责任,在做中体验,在体验中融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两年来中,我们课题组的全体老师,边实践边总结,渐渐地形成了我校特有的家校联手的心理教育模式。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而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古文化景观。既可以去野生动物园看动物,又可以去植物园观赏各种植物;既可以去领略海上田园风光,又可以去欢乐谷疯狂一把,体验另一种感受……这些都是很好的社会教育资源,要靠我们去挖掘。
  3 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互动,不留德育“死角”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为家校互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校长室、教导处、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在不同层面、不同条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专网上设置了“校长信箱”、“德育心苑”、“班级在线”等家校互动专栏。这样一来,家校互动也就不再单纯地的局限于家访、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具体活动。
  4 精心构建,提升家校联手的实效性
  4.1 班级信息随手可得。将班级信息建立在网上的信息库中,这样既方便信息的永久保存和及时调取,又可让网站系统在关键时刻对教师进行提醒,如学生过生日时,给他送去一句温馨的祝福或一件简单却有意义的礼物;学生获奖了,及时地输入信息,不仅祝贺他,给他信心,更是为他留下成长的足迹,完善成长的档案。
  4.2 表扬学生天下皆知。“表扬”作为一种艺术,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表扬是对学生取得成绩的公开赞美,其目的在于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使得正确的思想和言行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能够发扬光大。
  5 因材施教,提升网上家教的针对性
   学校网上的“家长学校”关心的是家长正在面临的困惑,正要经历的矛盾,正想知道的妙招。班网上的“家长学校”的学习可以随时随地,便捷又轻松,温馨而有效。通过校网上的“家长学校”的学习,家长的教育理念更新了,家教能力提高了,家教方法改进了,也就是从源头上,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
   通过家校联手,我们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5.1 有力地推进了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本学期根据学校关于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明确规定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做到的文明行为习惯。关于教师更要为人师表,同时对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教学反思等做了具体的要求,对教师的评价更注重鼓励和激励。《学校管理预警机制》,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原则,构建了包括学生外出活动安全、师生心理问题预防、体育体锻课意外伤害应急处理、流行病预防等全面系统的安全防范机制,对学校工作中易出现问题环节加强防范。新的管理制度具有时代的气息,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民主化、科学化、人文化管理的进
  5.2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高品质的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要求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在附小,每一个孩子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与关怀,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学生的自主精神、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显著增强。
   在这里,每一个学生也都能找到自己的活动园地,因为丰富的兴趣小组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平台,学生们也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如,爱好文学写作的同学能够在“七彩露”施展才华;书法绘画精英们在“素描组”舞文弄墨;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同学则聚集在“小记者团”关注校园热点,及时通过校广播站向全校师生宣传校园动态;熟悉或者喜欢吹拉弹唱的文艺积极分子们可以加入学生艺术团、管弦乐队、合唱队一展风采……
  5.3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家校联手,有许多创新举措,扩大了社会影响。比如,“家长委员会”制度增进了学校与家长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深受家长的欢迎。“三位一体”运行网络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改变了学校封闭办学、“文化孤岛”的现状,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促成了家庭、社区与学校的良性互动。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所以作业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又一种方式,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批改作业,评定成绩几乎由教师包办,呈现的评价方式,是填写单一的“优、良、中、差”等级,这样单一的等级评定,已成为广大学生的“家常便饭”,而学生对教师大量时间批改后的作业,只看成
期刊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集中体现。凡事要从娃娃抓起,现在的小学生才是21世纪的真正主人、是振兴中华的主力军,他们的知识结构、整体素质及心理潜能应区别于过去而适应于未来,应得到最充分的理解和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我约束能力。诸多地方推行的“柔性管理”这一最新管理理念,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结合近几年来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实践,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1 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有郭初阳语文课堂的独特视角,有韩军语文课堂的润物无声,有翟小宁语文课堂的自由灵动。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不用多少媒介,只用一支笔便能舞开一朵花,只用一张嘴便能说动一颗心,让学生感受让学生体悟。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不强拉硬卖,而是自如引导,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总结。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不是产品制造,而是因材施教,让学生愉悦让学生发展。我虽然只是一枚火种,
期刊
自信是成功的起点,自信是前进的风帆,自信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我始终以“面向未来,创办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为教学宗旨,始终以“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信地生活”为教育手段,始终以“撒下一片阳光,让学生自信地生活”为实验目标,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1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学生自信生活的氛围  1.1 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如果不了
期刊
【摘 要】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语言熟能生巧的表现。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从朗读、背诵、阅读等方法入手,进行大量的积累语言的训练,来有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语感,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语感 英语思维 语言实践 语境 朗读 背诵   如何学好英语,很多人认为就是背好单词!其实不然。作为一个
期刊
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活动是一个人心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对优化少年儿童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科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一个人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力的高低是决定科学成果水平和科学人才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
期刊
品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举足轻重,有言道:“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直接体现在学生的精神风貌上。但学生在校期间忌于校规校级,故违纪行为较少、较轻,精神风貌良好,一旦离校,品德意识显得薄弱,反弹较大,许多恶习,随即出现,如吸烟、喝酒、打架。分析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发现未能真正“成德于行”,品德教育未能潜移默化在学生身上,形成常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学校
期刊
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艺术”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本人从通过二十几年的教学感悟,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趣就减去了一大半。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不能没有艺术。但在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发言的学生讲得津津有味,别的学生或东张西望,或挤眉弄眼,或旁若无人地干着
期刊
理的重要动机。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推动他奋发地学习,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并影响他们将来一生的发展。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兴趣,不仅能使人开阔视野,丰富心理活动内容,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而且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动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种成份是学习的目的性和认识的兴趣性。后者对于学生更为现实。因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