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课铃还没有响,我将一个透明圆锥体和圆柱体放在了讲桌上,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
上课了,孩子们都很兴奋,我展示了一下透明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孩子们确认这两件透明容器的底和高相等后,(展示与确认必不可少,这是本节教学的必要步骤)提出一个问题:“圆锥的体积是否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也能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呢?”
经过观察和思考,孩子们很快得出结论:不能。“那么,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我再次提出问题,(把探究的权利还给孩子,教师不可越俎代疱)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显然,孩子们都在思索。我微笑着鼓励他们:“不要急,咱们做个实验。”(在探索过程中,教师是鼓励者,加油者)一位细心的女孩子在我的指导下,将半瓶红墨水倒进盆里,盆里的水马上变得殷红,然后,她又小心地用透明圆锥体容器从盆子里舀满红水倒进透明圆柱体内。“啊,一样粗一样高,圆锥体果然没有圆柱体大呀。”孩子们为验证了他们刚才的结论而兴奋不已。(初尝探索与研究的快乐)我又问:“圆锥体占到圆柱体的几分之几呀?”(适时的提问,将探索研究引向深入)孩子们伸长脖子朝前看,用心估算着。做实验的女孩子朝圆柱体上的刻度一看,马上说:“是三分之一!”当她又舀满一圆锥体红水倒进圆柱体后,再将一满圆锥体红水倒进圆柱体后,圆柱体里的红水就满了。这一下,全班孩子掩饰不住心中的兴奋,几乎同时快活地喊了起来:“老师,老师,我知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是什么关系啦!”(再尝探索与研究的快乐)
“圆锥体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结论水到渠成)
“这真是一个不错的结论”我笑着对发言的孩子竖起了大拇指,(赏识是对成功者的奖励,更是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动力)并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更多的孩子。(期待预示着还有更大的思维空间)
孩子们显然知道我的用意,个个跃跃欲试,在纸上画着,算着,很快就有了这么几个答案:
“老师,我发现圆锥的体积比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少三分之二。”(用了一个‘少’字,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拓宽了)
“圆柱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多2倍。”(上述结论的又一种诠释,思维的空间再一次拓宽了)
我由衷地为这些孩子的精彩回答一次次鼓掌。(不要吝啬对孩子们的赏识)在鼓掌声中,我把圆锥体的计算公式认真地写在黑板上:V锥=1/3V柱(在强调等底等高的条件下,我故意做出了上述板书)
接下来,我又一次启发道:“还能有新的发现吗?”(再一次点燃探索研究的热情之火,让孩子们的思维提速)
“好,这一次我们都来动手做,看看在还能发现什么?”(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探索研究的主角)
孩子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修理后的黄瓜、胡萝卜等),我让他们把这些圆柱体的体积算出来,记在本子上,然后再动手削成圆锥体,并且明确提出一个要求:“削圆锥体时不要改变圆柱体的底面积。”(明确要求,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不能忽略)
孩子们马上动手。不一会儿,一个个高低不等的圆锥体就呈现在课桌上了。有的削成了一个大的,有的削成了两个或三个小的。我就问:“由原来的圆柱体变成现在的圆锥体,谁得到的圆锥体体积最大呀?”(教师要问得巧妙,使孩子们的思维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我的”“我的”几个孩子晃一晃手里的圆锥体。
“何以见得呢?”我笑着问道。
其中一个说:“我保留了圆柱体的底和高。”
另一个说得更具体:“我算了一下,我的圆锥体体积正好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嘿,这小家伙刚学会计算就用上了。我拍手称赞。(不要吝啬赞美)
“有没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呢?”
“没有,三分之一是最大的了。”
在一阵赞赏声中,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题让孩子们进行判断,其中有一题,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孩子们在对、错、对、错的争论不休中。
一节课很快过去了,课上孩子们所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令我激动!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精湛数学功底的独白和独舞,而应是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与甄别的过程。我从孩子们的身上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希望,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无穷潜能,使我更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上课了,孩子们都很兴奋,我展示了一下透明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孩子们确认这两件透明容器的底和高相等后,(展示与确认必不可少,这是本节教学的必要步骤)提出一个问题:“圆锥的体积是否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也能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呢?”
经过观察和思考,孩子们很快得出结论:不能。“那么,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我再次提出问题,(把探究的权利还给孩子,教师不可越俎代疱)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显然,孩子们都在思索。我微笑着鼓励他们:“不要急,咱们做个实验。”(在探索过程中,教师是鼓励者,加油者)一位细心的女孩子在我的指导下,将半瓶红墨水倒进盆里,盆里的水马上变得殷红,然后,她又小心地用透明圆锥体容器从盆子里舀满红水倒进透明圆柱体内。“啊,一样粗一样高,圆锥体果然没有圆柱体大呀。”孩子们为验证了他们刚才的结论而兴奋不已。(初尝探索与研究的快乐)我又问:“圆锥体占到圆柱体的几分之几呀?”(适时的提问,将探索研究引向深入)孩子们伸长脖子朝前看,用心估算着。做实验的女孩子朝圆柱体上的刻度一看,马上说:“是三分之一!”当她又舀满一圆锥体红水倒进圆柱体后,再将一满圆锥体红水倒进圆柱体后,圆柱体里的红水就满了。这一下,全班孩子掩饰不住心中的兴奋,几乎同时快活地喊了起来:“老师,老师,我知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是什么关系啦!”(再尝探索与研究的快乐)
“圆锥体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结论水到渠成)
“这真是一个不错的结论”我笑着对发言的孩子竖起了大拇指,(赏识是对成功者的奖励,更是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动力)并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更多的孩子。(期待预示着还有更大的思维空间)
孩子们显然知道我的用意,个个跃跃欲试,在纸上画着,算着,很快就有了这么几个答案:
“老师,我发现圆锥的体积比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少三分之二。”(用了一个‘少’字,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拓宽了)
“圆柱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多2倍。”(上述结论的又一种诠释,思维的空间再一次拓宽了)
我由衷地为这些孩子的精彩回答一次次鼓掌。(不要吝啬对孩子们的赏识)在鼓掌声中,我把圆锥体的计算公式认真地写在黑板上:V锥=1/3V柱(在强调等底等高的条件下,我故意做出了上述板书)
接下来,我又一次启发道:“还能有新的发现吗?”(再一次点燃探索研究的热情之火,让孩子们的思维提速)
“好,这一次我们都来动手做,看看在还能发现什么?”(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探索研究的主角)
孩子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修理后的黄瓜、胡萝卜等),我让他们把这些圆柱体的体积算出来,记在本子上,然后再动手削成圆锥体,并且明确提出一个要求:“削圆锥体时不要改变圆柱体的底面积。”(明确要求,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不能忽略)
孩子们马上动手。不一会儿,一个个高低不等的圆锥体就呈现在课桌上了。有的削成了一个大的,有的削成了两个或三个小的。我就问:“由原来的圆柱体变成现在的圆锥体,谁得到的圆锥体体积最大呀?”(教师要问得巧妙,使孩子们的思维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我的”“我的”几个孩子晃一晃手里的圆锥体。
“何以见得呢?”我笑着问道。
其中一个说:“我保留了圆柱体的底和高。”
另一个说得更具体:“我算了一下,我的圆锥体体积正好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嘿,这小家伙刚学会计算就用上了。我拍手称赞。(不要吝啬赞美)
“有没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呢?”
“没有,三分之一是最大的了。”
在一阵赞赏声中,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题让孩子们进行判断,其中有一题,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孩子们在对、错、对、错的争论不休中。
一节课很快过去了,课上孩子们所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令我激动!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精湛数学功底的独白和独舞,而应是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与甄别的过程。我从孩子们的身上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希望,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无穷潜能,使我更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