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传承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西寿阳竹马戏是流传于罕山一带的一种融高跷、竹马、武打、戏剧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成熟。文章结合之前对山西寿阳竹马戏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有关寿阳竹马戏的文献记录以及一些报道,发掘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推动其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寿阳竹马戏;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保护与传承
  1 山西寿阳竹马戏的发展历程
  “竹马”一词最早在《后汉书·郭伋传》中就有记载:“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儿童数百,各骑竹马,道次相迎。”其最初只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游戏。之后,又出现在唐朝诗人杜牧的诗中:“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此时竹马已经演变为一种剧。再后来,人们以此祈雨穰灾、祭祀神灵,于是逐渐改编为各种竹马舞、竹马戏,但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兴起。最初它是一项民间祭祀活动,主要用于驱邪避疫、祭天祀神、祈雨送水。《寿阳县志》对其就有记载:“清代中叶,寿阳庙会盛行,春祈、秋报、迎神、祈雨,接连不断。”其表演内容最初是关公和周仓的打斗场面,后来又增加了《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桃园结义》《唐朝八大将》《杨家将》等多个剧目。清代以后,受到戏剧的影响,丢掉了面具,表演逐渐朝着人物戏剧化方向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寿阳竹马戏不愠不火地发展着。“文革”期间,寿阳的古戏台、剧本、道具等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这给竹马戏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阻力。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都重获新生,寿阳竹马戏也迎来了新的春天。随着对其抢救保护、发掘整理,竹马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承,演变为一种成熟而又完整的民间戏剧文艺表演艺术。
  2 山西寿阳竹马戏的艺术特色
  2.1 寿阳竹马戏道具特色
  制作竹马时,一般以竹皮或竹篾为骨架扎成马头、马臀形状,外面用纸裱糊。接着对其进行彩绘,再用红或黄布包饰,配以马具、铃铛环穗分挎前后。竹马制成后,就是拴扮环节,此环节非常重要,在用料、色彩以及全身搭配上要做到精巧细致,最终达到坚固耐用和美观大方的艺术效果。
  2.2 寿阳竹马戏表演形式
  竹马戏演出需进行道具化妆和涂面化妆,演员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种戏剧角色。其祭祀仪式为请神、供神、预演、上山、祭祀、正唱、祈雨、还愿、交水等。竹马戏表演需60人组成大竹马主要表演,40名小竹马跑场,40名旗队和11名锣鼓手两边助阵,以及5面大鼓和锣、镲、铙、钹各20个。一切准备就绪后,演员们通过走小场、绕八字、大转场、蛇蜕皮、打斗、唱念戏文等程序的表演,灵活自如地变换着走单阵、走双阵、六花插阵、蛇蜕皮阵、一字长蛇阵、珍珠倒卷帘阵、九宫八卦阵、谢主报捷阵等各种阵法,整个表演场面气势恢宏,声势浩大,紧张激烈。
  3 山西寿阳竹马戏的保护与传承
  3.1 寿阳竹马戏保护与传承现状
  3.1.1 寿阳竹马戏的抢救保护
  1984年5~6月,山西省寿阳县文化馆白长生、武建平三次深入南庄乡郭家沟村了解寿阳民间舞蹈竹马戏的情况,通过对竹马戏老艺人郭大顺、郭步霄、高俊民等的深入采访,基本摸清竹马戏的艺术形态和演出程式。1985年10月,文化馆油印小报《农村文化站》刊登发表了白长生和武建平撰写的文化调查《寿阳民间艺术之花——寿阳民间舞蹈大竹马的调查》。1986年,罕山村党支部书记高俊民自费出资10万多元,购置全部竹馬戏服装、乐器,郭步霄与木匠自制竹马、高跷等道具,排练剧目《杨家将》,恢复了寿阳竹马戏的排演。同年,由80名演出人员组成的竹马戏团队参加全县元宵节街头文艺表演,这次演出使传统的寿阳大竹马重新出台。1988年,罕山大竹马参加寿阳县街头文艺汇演并获奖。1989年6月,晋中群众艺术馆《群众文化》发表了由白天撰写的《寿阳民间舞蹈之花——寿阳大竹马》,之后又在山西省群众艺术馆《研究与辅导》中发表。1995年2月,在高俊民的带队下,由120余人参与的罕山大竹马参加晋中地区广场文艺汇演大游行,晋中电视台负责录像并报道。2002年,文化馆白长生与省市级专家人员赴郭家沟、罕山村再次对其开展田野调查和抢救性记录。期间,对竹马戏表演的仪式进行寻访并做记录,也对竹马戏组织者高俊民和传承人郭步霄的传承活动拍照并存档,高俊民还提供了两个竹马戏的手抄剧本复印件《唐朝八大将》和《幽州降香》。2005年起,对竹马戏进行加工整理。2007年10月,文化馆报送《寿阳大竹马》申报国家级项目书。2008年8月,申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成功申报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1年5月,中央电视台为大型专题片《寿阳》进行资料摄录。2010—2018年的每年农历七月十三,由郭永虎领队及二三十人组成的罕山大竹马参加了寿阳县文化馆与平头镇韩沟村联合举办的爱社傩舞艺术节。
  3.1.2 寿阳竹马戏传承现状
  ①本族隔代家传。由于寿阳竹马戏的发源地郭家沟地处偏僻,外人迁徙和杂居的可能性很小,长久以往,基本形成了在本族内传承的形式,世族相传。
  ②村落内传与互传。因村与村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近,随着长久的居住生活,各村落之间就拥有了共同的习惯与信仰,如祭天祀神、祈求丰年、驱邪避疫。
  ③非单独师传。由于寿阳竹马戏表演需要一定的技巧,而且涉及耍高跷、舞竹马、唱戏词等多个领域,需要师傅对徒弟言传身教,这样,师徒传承就会呈现出“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形式。
  ④男女同传。寿阳竹马戏的传承一直都是不分男女的,其传承从始至终都是不受性别限制的。
  3.2 寿阳竹马戏的保护建议
  3.2.1 加强寿阳竹马戏的宣传教育
  寿阳竹马戏的传承人与继承人要对寿阳竹马戏的历史、剧本、音乐、道具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才能真正认识了解寿阳竹马戏。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以及各种节庆、旅游节、重要活动进行竹马戏表演和寿阳竹马戏文化的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应支持当地的学校开设寿阳竹马戏兴趣班、欣赏课等。   3.2.2 加大对寿阳竹马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根据竹马戏保护与传承的现状,采取保护措施,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此外,政府部门要依据目前寿阳竹马戏保护与传承的形势,制订规划性方案,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保护基地,努力打造极具寿阳特色的“非遗”品牌。针对传承人的保护,通过实施奖励机制,即按带徒弟数量与质量、开展传承活动次数与效果等指标进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还要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建立寿阳竹马戏的人才队伍传承体系。
  3.2.3 健全法律法规
  除了以上这些,对寿阳竹马戏最有保护力的就是法律,相关保护法律法规要不断健全、不斷完善,根据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修订合适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使寿阳竹马戏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并逐渐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道路。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延续都是由于其各自拥有的独特价值魅力,山西寿阳竹马戏表演同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以历史事件为内容进行表演,深刻表现了华夏民族热爱家国、勇敢斗争、团结统一、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赞颂了忠孝节义的美好品德,表达了善恶终有报的思想,为一代又一代人塑起了精神的丰碑。在对寿阳竹马戏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将眼光放高、放远,要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逐渐提高保护意识,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王诗晴.智慧之花常开不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0):60-61.
  [2]沈卫珍.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高跷的起源与文化传播[J].浙江体育科学,2008(5):6-8.
  [3]王琳.晋中民俗体育特征及其发展途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117-119.
  [4]李长春.保护发展文化遗产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J].广西城镇建设,2010(8):11-13.
  [5]袁军,王秀梅,车军社.晋城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对策[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3+24.
  [6]春晖.山西民俗热烈与绚丽[J].山西青年(新晋商),2007(Z1):116-127.
  [7]钟建辉.文化与旅游联姻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J].创造,2005(9):40-41.
  [8]李晖.唐代“竹马”风俗考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36-40.
  [9]张建龙.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10]于荣全.论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0):25-27.
  [11]路遐.俗中见乐 乐中见俗——日照民间音乐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12]罗微,张天漫,韩泽华.2013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报告[J].艺术评论,2014(3):38-44.
  [13]于良.政府实施基于产业集群投入政策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11):36-37.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区位,历代朝廷将其作为谪官之所。流寓海南的仕人在海南兴办教育,发展生产,积极投身地方建设。谪琼的名人中苏轼被誉为开启海南人文盛世的一代文宗。文章从苏轼的生平事迹、人格魅力、治政经验、家国情怀等方面,结合宋代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来阐释一代文宗苏轼对海南人文教育的启始之功。新时代、新形势下,苏轼作为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给予后人以启迪。  关键词:苏轼;海南;人文  海南
期刊
摘 要:古书画是各大博物馆馆藏中的重要类别之一。优秀的仿古书画经过历代的发展,成为弥足珍贵的藏品和资料,供人们学习和欣赏,是博物馆书画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章以河南博物院馆藏明清时期仿古书画为例,探讨仿古书画在博物馆馆藏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功能;仿古书画;明清时期;河南博物院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名画,在世界艺术史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传播学作为实现博物馆社会职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关键词:博物馆;传播学;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博物馆的出现最初是源于对物品的收藏,《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
期刊
摘 要:在1987年对唐代皇家寺院法门寺遗址的寺塔地宫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上千件高等级的文物,鎏金铜浮屠是其中之一。从现有研究资料来看,对鎏金铜浮屠的研究多局限于描述层面,对其独特造型和深层意蕴之间的微妙联系尚未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文章以文物实体的独特造型(鎏金铜浮屠踏步呈极为罕见的拱形)为突破口,结合文献资料对文物独特造型与其深层意蕴之间的关系做出论证,即文物造型与其意蕴之间具有互释关系。具体
期刊
摘 要:软玉首饰作为一种特殊的首饰,既具有工艺美术的特征,又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息息相关。软玉首饰自身演进的过程,具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和运行轨迹。文章根据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社会意识的更迭,说明影响软玉首饰发展的三大动因,装饰功能、宗教功能和政治功能,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程,揭示软玉首饰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魅力。  关键词:软玉;首饰;装饰功能;宗教功能;政治功能  软玉为透闪石质玉,色泽光洁柔美,
期刊
摘 要:中国纹章瓷(Chinese Armorial Porcelain)作为瓷器中带有定制色彩的特殊种类瓷器,一直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素材。文章试图通过对纹章瓷中纹章的解读来追溯当时定制此类瓷器的西方家族。  关键词:纹章;纹章瓷  纹章,12世纪诞生于战场上,主要是为了识别因披挂甲胄而无法辨认的骑士,认为纹章是贵族专利的普遍观点就来源于此。然而,从13世纪起,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遵守纹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回顾历史文明进程,思考、探索前进方向的重要场所;是发掘、传承和保护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场地;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博物馆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运作是保证博物馆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即将建成开放的南京城墙博物馆为例,从健全管理制度、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及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期刊
摘 要:预防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环境的监测与评估是第一步,长时间持续监测是基础,科学评估与研究是手段,通过评估分析,预测发展趋势,能更好地对博物馆后期的文物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以碑林博物馆第一展室为例,对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全年的温湿度、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全年温度为-2.30℃~38℃,波动范围为40.3℃,年平均温度为17.5℃;相对湿度为13.4%~92.5
期刊
摘 要:当那些曾经“穷天下之力”“尽天下之财”而完成的浩大恢宏的古代工程只剩下一片废墟时,当那些曾经在大洋上劈波踏浪、耀武扬威的古代舰队消失得无影无踪时,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且极易破碎的瓷器,却依然如故闪烁着中世纪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光辉。文章通过鉴赏一对乾隆款粉彩花卉蝙蝠双龙耳衔环描金连体红釉包袱瓶,以期让大家了解中国瓷器的魅力。  关键词:清乾隆;粉彩;包袱瓶  1 中国瓷器发展简略  中国是瓷器的
期刊
摘 要:油画属于一种绘画方式,博物馆要想对其艺术魅力予以更好的展现,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就必须确保馆藏油画能够维持在健康的状态。如何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来对馆藏油画进行科学维护,延长其寿命,并让其能够完整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是博物馆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博物馆;油画;保管;保护  现阶段,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大量拥有极高价值的油画作品被博物馆收藏。但在油画收藏、保管与展示的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