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加几 》课堂实录与评析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yi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9加几实录评析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4.003
  
  一、 课堂启发——感动(感动是学习的动力,有感动才有激情)
  
  1. 师:同学们,体育锻炼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今天,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运动场上看一看,你们想去吗?(想!)那我们就出发吧!
  (课件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全景主题图和《运动员进行曲》音频。)
  2. 师:我们来到运动场的一角,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1)学生观察主题图。
  (2)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3)学生汇报观察、发现,教师在电脑课件上相应位置点击、出示相关数字。
  (赛跑组有6名运动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踢毽组有9名运动员,跳远组有7名运动员,分饮料的有8名同学;纸箱里装有9盒饮料,箱外有4盒饮料。)
  【评析:开门见山,从情境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增强其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预习思考——感觉(感觉是学习的入门,有感觉就有思考)
  
  同学们真能干!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这说明大家课前预习得很好。现在,老师继续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再思考,你能根据大家发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2.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思考如何解决本组提出的数学问题。
  3. 小组汇报组内提出的问题和解决(计算)方法:
  (1)10以内加减法的问题,先由学生提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7加几、8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后,老师将学生解决问题的算式和计算结果直接板书在黑板右侧,并让学生说出计算和思考的过程。
  (3)“9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后,老师将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算式和计算结果直接板书在黑板中间。
  【点评:运用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年级上学期让学生提出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自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思维过程中,“感觉”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感觉”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觉”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三、 问题讨论——感知(感知是学习的基础,有感知才能建立思维表象)
  
  1. 根据学生小组提出“9加几”的进位加法(9+3,9+4,9+6,9+7,9+8)的集中频率,有针对性地抽取一个算式进行重点讨论、学习(以计算饮料的“9+4”为佳)。
  以“9+4”为例,学生中提出的几种计算方法是:
  (1) 1,2,3,……,12,13依次数。
  (2) 从9数到13。
  (3) 4可以分成3和1,9+1=10,
  10+3=13。
  (4) 9可以分成6和3,6+4=10,
  10+3=13。
  (5) 13可以分成9和4,9+4=13
  (6) 先捡一盒放进箱子里,再想“10+3=13”。(思维方法同第三种)
  (为了鼓励学生展示算法的多样化,可采取算法“冠名制”的方式激励学生,让提出不同算法的学生用自己的名字或自己喜欢的物品的名字来命名自己发现的算法。)
  2. 引导讨论,感知最佳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方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指名回答。)
  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盒,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盒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演示“凑十”过程)为什么要拿1盒放进纸箱里呢?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 10+3=13。(板书)
  这样,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图上就一目了然了。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发现了这个好方法,并用“××法”给了它一个名字,你们觉得这个名字好吗?(引导学生认识“凑十法”这一术语,并再一次表扬发现这一方法的同学。)
  【点评:从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图,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及其简便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启发学生采取多种算法,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算法,这种先发散、后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四、 教材分析——感悟(感悟是学习的升华,有感悟才能提升学习高度)
  
  1. 动手操作。
  师:下面,我们能不能用“凑十法”来计算其他“9+几”的算式呢?(能!)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计算吧!请同学们任意选黑板上还没有讲到计算方法的一道“9+几”算式,动手用摆小棒的方法学习“凑十法”。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摆小棒,指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边,边说边展示摆小棒、移小棒、圈小棒的过程,并在黑板上画出思维图。
  2. 归纳算法特点。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都掌握了“凑十法”。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9+几”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是怎样算“9加几”的呢?
  总结出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学生齐说后同桌拍手说顺口溜。
  【点评: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和画思维图、动口说方法,一系列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大脑中进一步形成了“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内化为计算方法,进而形成了良好的计算能力。通过进一步的实践、体验、分析、归纳,学生感悟到了“凑十法”的方法要领和简便快捷,这正是本节课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新知识——“凑十法”。至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
  
  五、 课堂练习——感恩(感恩是学习的境界,学会感恩,善于回顾与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9+几”,老师这里有几个“9+几”的问题要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你们愿意吗?请用你喜欢的计算方法去完成。
  1. 展示台展示课本第98页“做一做”。通过圈一圈实物图、画一画思维图,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计算,但同时允许多种算法的存在。
  2. 用碰碰车快速抢答练习的形式(动画课件),让算得快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3.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4. 用“凑十法”能不能计算“8+7、8+6、7+6”这样的算式呢?我们下一节课再进一步学习。
  【点评:让学生“用你喜欢的计算方法去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进行碰碰车快速抢答练习介绍方法,分层次练习,不仅巩固了新知,更重要的是,当仍有学生用“凑十法”以外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时,教师在允许其他计算方法存在的同时,引导学生再次感悟“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思维过程及其比较快捷的特点。教师始终没有硬性要求学生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而否定其他算法,延迟了算法的优化过程,期待学生在随后的计算实践中自己“感悟”出“凑十法”的简便和奥妙,尊重了学生认知的差异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最后,教师让学生回忆本课学习内容,梳理学习思路,进一步体会本课学习从形象的主题图抽象出数字、算式、思维图的数学转化思想,并感受从众多算法中选择最佳算法的优化思想。同时,将本课学习拓展延伸到下一课,让学生心有悬念、意犹未尽,也使“9+几”的进位加法真正起到了基础铺垫、承前启后的作用。】
  
  总评:课堂教学,谁在教?谁在学?教与学孰轻孰重?本课运用“悟学式”教学法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数(字)从(主题)图中来,(算)式从数(字)中来,(算)法从(学)生中来,没有教与受,优化慢慢来,择优自己定。 遵循着“悟学式”教学法的“五感”——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五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决策、善于实践、善于总结,教师将心比心地换位为学生这一角色,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视角去审视教学设计,驾驭课堂教学,以足够的耐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自悟”、“慢悟”、“自善”、“独善”,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这节课运用悟学式教学法,摒弃了算法优化的急躁,有了让学生思维融入的等待,通过架设连接“感悟”的桥梁,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去感知新知,感悟方法、要领,体现了“教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学以悟为根,学是为了活学”的“悟学理念”的真谛。
  (责编白聪敏)
其他文献
【关键词】 设问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片段反思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9.026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有目的的“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
期刊
【关键词】 两位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9.023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除法》按三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重点是确定商的位数、笔算时商所写的位置以及商的大小;第二层是除数是比较接近整十数的除法计算,重点是用四舍五入法将除数看成整十数,然后确定商的位数及大小,不需要调商;
期刊
【关键词】 认数教学 教学设计评析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5.02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  2. 能正确地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整十数,会读、会写整十数和一百。认识计数单位“百”
期刊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聋校作文教学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5.037    聋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影响,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还处于无序状态,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发现。那么,如何培养聋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其作文水平呢?笔者尝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其中。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聋校学生听觉
期刊
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政府通往达佑屯的路上,56岁的乡村教师周宏军挑着一担东西,正急匆匆地赶路。  山路蜿蜒崎岖,边上不是险峻沟壑,就是悬崖峭壁。双脚挤进坑洼缝隙,一不小心就会摔跤,记者跟在他后面行走,也不免胆战心惊。正值酷暑,他全身汗如雨下,衣衫湿透。  就在这条山路上,周宏军来来回回走了38年,义务帮学生挑生活学习用品,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行程7万多公里,足可重走六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环绕
期刊
参与研讨者:陆云(教研部)、罗国忠(教研部)、陆建辉(教研部)、唐红萍(柳州市第四十六中学)、钟桂红(桂林市榕湖小学)、杨超(柳州市第十七中学)、陈燕虹(桂林市秀峰区教研室)、房敏之(柳州市第四十五中学)、黄晓毅(柳州市飞鹅路逸夫小学)、罗千雅(柳南区实验小学)、李文馨(桂林中华小学)、李丽(桂林市榕湖小学)、涂伟红(柳州市第四十五中学)    【关键词】 学生主体教学任务高效课堂统一  【文献编
期刊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智慧论坛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7.003    班主任工作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未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
期刊
走进南宁市江南区富宁小学,你会被校园里无处不在的“中国结”文化深深吸引:优雅的文化宣传栏上是精美的中国结背景,学校中庭广场有一幅巨大的同心结图案,文化长廊里有各种中国结造型,陈列室里摆放着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结手工制品,在每间教室和办公室门口都悬挂着一个个漂亮的中国结,每个教师所佩戴的也是中国结校徽……“中国结”意识已在我校师生心中深深扎根,“中国结”传统文化在我校得到了新的传承。  中国结的“结”
期刊
【关键词】 同课异构取向赏析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5.025    2010年11月中旬,在绿城南宁举行的“‘绿城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来自浙江杭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采用“一人同课异构”的方式执教了五年级阅读课《与象共舞》,激起了观课教师的极大兴趣。他借用两个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方法,上同一篇
期刊
20年的光阴里,她把自己的激情、汗水和智慧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深爱着的教育事业,用自己的才学和真情书写着充实而美丽的人生,诠释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本色。 她,就是有着“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等光荣称号的宾阳县芦圩小学教师张红。  非亲是亲,真情关爱  1992年,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张红如愿踏上了三尺讲台,可当她满腔热情地来到自己所教的班级时,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