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年文学描述战争时视角独异,带有豪迈色彩,与当时对战争“本质”的界定有关。从“英雄受难”营造宗教氛围,得到十七年文学的集体确认。为民族、历史的正义而牺牲个体,具有更为现代性的内涵,不仅增加了“崇高”的合理性,还重塑了这个美学概念。十七年战争叙事的“崇高”虽然以民族国家的解放为核心,但过度依赖革命话语,遮蔽了个人视角下复杂的现代战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