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为,务实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务实就是要懂得规范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务实就是要强调学校的文化功能,务实就是要知道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务实人 规范 文化
务实,其实就是如何进行有效教育,就是如何避免“伪教育”而做“真教育”。
一、务实是要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谁
什么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是人,但由于他们的成长条件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承认这样的差异并且力图了解、理解这样的差异,我们作为教育者才能通过我们的教育行为来有效地缩短这样的差异。不顾学生的愿望强迫改变他人的感受,并且打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旗号,这是教育霸权的表现。霸权主义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行不通,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会有教育霸权?我们总自以为高大。什么“灵魂工程师”,“园丁”之类对教师的赞美,什么“八九点钟的太阳”“含苞待放的鲜花”等等对学生的美誉,其实都是这种自以为是的表现。事实上,在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化世界,谁比谁更高大,还真难说。
我们不可能绝对正确,学生也不可能完全错误。也许我们的认识只是认识途径上的不同而已。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做到“以人为本”
二、务实就是要知道,规范是还学生以自由
每年都有那么多的学生参加高考,去挤那独木桥,直觉告诉学生,大学有着非常好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务实就是要老师们清楚的知道,学习或者知识,不是学生的目标,他们到学校不是来休闲的,不是来恋爱的,是为了发展,为了自由而来的。因此,我们有理由更加关注学生们在学校生活的更充实和拥有更多的自由。扩展他们的自由,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发展的更快,而且能够使他们更加知道自由的条件与价值,成为更加社会化的人。社会化,就是要我们的学生在法律的框架内说话与做事。自由其实就是在框架内的行动空间。一般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是,如果框架内的自由都没有,不是万马齐喑,就是万马奔腾。规范是对法律底线的保证,而不是对法律要求的重复。如果说法律规定是禁区的话,那么,规范就是写在法律前的一条警示。规范是对道德的指向,而不是道德的要求。如果说道德是人类高尚行为的追求,那么,规范就是指向道德的路标。既能够符合道德追求,又不违反法律,那将是最好的规范。在这样的规范里,学生将处于最自由的状态,无论对他的学业乃至生活和将来的发展,都是最好的。
三、务实就是知道学校不是出人才地方,而是出文化的地方
所有教育,都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从做老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想如何培养更多的人才来照耀自己,从而光耀别人。在美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1968年,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听后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母亲立即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惊,竟是说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像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O”后,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这段辩护词后来竟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其中规定幼儿在学校必须拥有的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也就是拥有想象力的权利。
这个故事也许说的是小孩子成长的故事,但仔细想来,对我们教育也有启迪。单凭良好的愿望,告诉学生们应该这么做,不应该那么做,就算教育了吗?如果我们仅仅给学生们一个答案,不仅是缩小了学生们的成长空间,而且由于她得不到更多的滋养将从此失去最伟大的自由——思想自由。速成的树木不可能成为栋梁。这个“滋养”是什么?是文化!有学者说,学校应该给学生们文明、理性、教养、反思、知识、技能等等,一点不错,当然还不止。教育是土壤,学校是建立在这土壤上承接文化、发展文化,盛产文化的思想中心。有没有文化,决定学校是不是有教育,是不是有思想。因此教育要做的不仅仅是规定什么,而是在这个土壤里有没有施放养分,学生能不能从中吸取养分。
教育是土壤,而土壤上的每一个脚印都是一种文化行为和文化过程。她的重要意义在于教育中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行为、每一条信息、乃至于每一个符号都体现对学生的潜在影响,而这种影响将会有可能改写他们的思维“软件”并促进他社会化的程度。什么样的土壤生长什么样的人。学生们在学校吸收到了这里的养分,成长起来,他们将带着这样的养分去影响他人和社会。这就是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工作,教师应该是优秀文化的代表,是学校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更多理想,更少功利,小心翼翼的从事我们的教育,用我们与生俱来的畏惧,用我们学富三车的深邃,用我们充满现代文明的儒雅,以及对理想的执著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务实地面对我们的教育。
(作者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赵军
【关键词】务实人 规范 文化
务实,其实就是如何进行有效教育,就是如何避免“伪教育”而做“真教育”。
一、务实是要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谁
什么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是人,但由于他们的成长条件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承认这样的差异并且力图了解、理解这样的差异,我们作为教育者才能通过我们的教育行为来有效地缩短这样的差异。不顾学生的愿望强迫改变他人的感受,并且打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旗号,这是教育霸权的表现。霸权主义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行不通,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会有教育霸权?我们总自以为高大。什么“灵魂工程师”,“园丁”之类对教师的赞美,什么“八九点钟的太阳”“含苞待放的鲜花”等等对学生的美誉,其实都是这种自以为是的表现。事实上,在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化世界,谁比谁更高大,还真难说。
我们不可能绝对正确,学生也不可能完全错误。也许我们的认识只是认识途径上的不同而已。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做到“以人为本”
二、务实就是要知道,规范是还学生以自由
每年都有那么多的学生参加高考,去挤那独木桥,直觉告诉学生,大学有着非常好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务实就是要老师们清楚的知道,学习或者知识,不是学生的目标,他们到学校不是来休闲的,不是来恋爱的,是为了发展,为了自由而来的。因此,我们有理由更加关注学生们在学校生活的更充实和拥有更多的自由。扩展他们的自由,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发展的更快,而且能够使他们更加知道自由的条件与价值,成为更加社会化的人。社会化,就是要我们的学生在法律的框架内说话与做事。自由其实就是在框架内的行动空间。一般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是,如果框架内的自由都没有,不是万马齐喑,就是万马奔腾。规范是对法律底线的保证,而不是对法律要求的重复。如果说法律规定是禁区的话,那么,规范就是写在法律前的一条警示。规范是对道德的指向,而不是道德的要求。如果说道德是人类高尚行为的追求,那么,规范就是指向道德的路标。既能够符合道德追求,又不违反法律,那将是最好的规范。在这样的规范里,学生将处于最自由的状态,无论对他的学业乃至生活和将来的发展,都是最好的。
三、务实就是知道学校不是出人才地方,而是出文化的地方
所有教育,都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从做老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想如何培养更多的人才来照耀自己,从而光耀别人。在美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1968年,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听后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母亲立即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惊,竟是说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像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O”后,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这段辩护词后来竟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其中规定幼儿在学校必须拥有的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也就是拥有想象力的权利。
这个故事也许说的是小孩子成长的故事,但仔细想来,对我们教育也有启迪。单凭良好的愿望,告诉学生们应该这么做,不应该那么做,就算教育了吗?如果我们仅仅给学生们一个答案,不仅是缩小了学生们的成长空间,而且由于她得不到更多的滋养将从此失去最伟大的自由——思想自由。速成的树木不可能成为栋梁。这个“滋养”是什么?是文化!有学者说,学校应该给学生们文明、理性、教养、反思、知识、技能等等,一点不错,当然还不止。教育是土壤,学校是建立在这土壤上承接文化、发展文化,盛产文化的思想中心。有没有文化,决定学校是不是有教育,是不是有思想。因此教育要做的不仅仅是规定什么,而是在这个土壤里有没有施放养分,学生能不能从中吸取养分。
教育是土壤,而土壤上的每一个脚印都是一种文化行为和文化过程。她的重要意义在于教育中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行为、每一条信息、乃至于每一个符号都体现对学生的潜在影响,而这种影响将会有可能改写他们的思维“软件”并促进他社会化的程度。什么样的土壤生长什么样的人。学生们在学校吸收到了这里的养分,成长起来,他们将带着这样的养分去影响他人和社会。这就是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工作,教师应该是优秀文化的代表,是学校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更多理想,更少功利,小心翼翼的从事我们的教育,用我们与生俱来的畏惧,用我们学富三车的深邃,用我们充满现代文明的儒雅,以及对理想的执著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务实地面对我们的教育。
(作者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