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g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问题情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怎样设置及有效利用,如何恰当地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内部逐步形成或已建立的知识经验,是每一位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问题情境的运用分析,提出使学生摆脱“数学就是解题”及枯燥乏味的数学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建议。
  关键词: 教学教材 问题情境 基本原则 教学建议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外,还有心理意义上的存在。于是围绕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活动也越来越多,教师也更多的地关注问题情境的设计和氛围的营造,但是如何恰当地运用问题情境来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指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呢?
  一、运用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体现在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两个方面。问题情境很多是知识性情境,考虑到学生群体的特征,如年龄、心理特征和知识能力水平等各方面,或联系生产知识、其他学科知识的情境,加上学生日趋成熟,自控能力增强。因此,首先,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知识基础以及教学内容与目标,恰当地设置数学情境;其次,突出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应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呈现;最后,教师所呈现方式应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发展性原则。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学生的学习是从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的过程,是一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积累。而问题情境教学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已知区)出发,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创设有层次的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使学生认知思维在层层递进的情境中不断地上台阶,从而到达未知区实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要创设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必须基于学生当前已形成的固定的知识、经验及能力,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生活环境及实际来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能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又给学生留有创造及探索的空间。问题情境教学是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发展新能力的平台。
  (三)趣味性原则。
  如在讲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老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 2 3 … 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这时学生出现惊疑,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教师顺势引入新课: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于教师而言,生活中的诸多例子是鲜活的,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的,因此,我们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数学文化创设问题情境的品质,积极营造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
  二、对问题情境教学的建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关注,成为新课程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充分发挥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功能和有效性,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有些教师并不重视,或忽略或不会利用,直接讲所学内容,没有发挥“问题情境”的功能。仍然进行的是传统的数学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压力下不得不学习数学,使得学生没有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数学在生活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观,重视问题情境的作用,它可以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他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在问题情境中锻炼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对于学到的数学知识,只有会应用,才算是真正理解。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问题解决中,或从问题情境中总结出知识点,也是需要锻炼的能力。例如:在讲圆的性质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生活中车轮的形象是圆的,水管是圆的,许多容器也是圆柱形的,如:脸盆,水杯,水桶,等等。设计者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正方形呢?这样的提问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也就是说,圆周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这是圆的一个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性质。车轮就是利用圆的这种性质制成的。当车子在行进中时,车轴距路面的距离就总是一样的。假如我们把车轮做成方形的,把车轴放在车轮的对称中心,车在行进时,车轴到路面的距离会时大时小,即便走在平坦的公路上,车也会上下颠簸,坐车人的感觉也就不会舒服了。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解决。
  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对问题的解决已经充满急切的心情,因此,让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体会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这样可以让知识的形成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简言之,问题情境的问题应在教学中得到解决。即使忘记数学结论,也不会忘记在解决此类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场景,同时也引导学生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四)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创设学生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的水平,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为学生顺利进入问题情境提供必要的准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问题情境应该符合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能高于已有水平,又不能低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应该在最近发展区内,即需要老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在使用问题情境的时间上应有所限制,不能一味为了创设实际中的情景,耗费大量的时间,虽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难以保证教学效率。
  三、结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讲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灯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没法为学生刨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思想方法,他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及学习数学的乐趣。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所提出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当学习具有意义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就能够基于生活中所积累的知识,先于课堂内容而产生问题,并将问题与课堂之间形成紧密的衔接关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及知识结构的生成。问题情境本身就是教育家所倡导的“先行组织者”,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陈艳.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6).
  [2]易敏.数学建模,促使中小学“无缝”衔接[J].教育艺术,2011(08).
  [3]李金选.小学数学建模教学探究[J].华章,2010(24).
  [4]赵景清,赵云肖.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09).
  [5]王彩平.变静为动创设问题情境[J].小学教学设计,2007(32).
  [6]谢春燕.在问题情境中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J].新课程(教师),2010(10).
  [7]朱志明.创设问题情境应处理好六对关系[J].小学教学研究,2007(07).
  [8]郎文选.拆项链问题与数学建模[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09).
  [9]阳谦.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J].云南教育,2000(17).
  [10]陈玉梅.也谈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利用[J].小学教学设计,2008(20).
其他文献
摘 要: 多年来,作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常常运用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法来有意识地改进工作,按照“精心选取研究对象,列出问题——初步分析问题成因,制定应对措施——抓住契机,解开疙瘩——病因再认识——效果分析”等步骤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以一个案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研究法 教育转化  一、选取研究对象  许同学:个性内向、好胜、逞强,性格急躁又敏感,敌意很浓;
Several kinds of male sterile soybeans have been identifi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this century. Most of them are classified as genetic male sterile with one ex
摘 要: 生命只有一次,然而许多青少年却不懂得如何珍惜,近年来时常发生青少年自杀事件。本文谈谈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开展生命教育。  关键词: 生命教育 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生命健康教育  据了解,近年来时常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让无数人为之心痛,其中甚至包括一名年仅5岁的儿童。青少年轻生困扰全球,而中国绝对自杀人数居世界第一。2000年11月《健康报》报道:我国每年有1
板片空间结构体系是由空间杆系与轻质板材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在将这种结构体系应用于大跨度结构,特别是大跨度壳形结构时,其结构计算的重点是几何非线性分析和稳定
会议
研究人员对常用的七种钢结构梁柱形式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这些连接形式常用尺寸下为刚性、半刚性、柔性的界限,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对于不属于这些尺寸范围的连接,研究人员